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
2011-08-15张海丽
◆张海丽
(陕西省南郑县协税镇中心小学)
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
◆张海丽
(陕西省南郑县协税镇中心小学)
留守儿童多处在“城乡结合部”,拿我校来讲,生源来自周边11个村组,全校有6个年级,13个班,班班都有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不好管教”也不是子虚乌有,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这个比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不是全无道理。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溺爱,过多纵容,使这部分孩子行为上完全不受约束,思想上的发展变化也无人问津。起初,我在班里“约法三章”,制定出一整套班纪班规: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事不该做,为什么?原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很快进入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班集体中。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总有一小部分学生做不到。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认知达不到一定高度。在这样一个年龄段上,最需要有人从旁协助、指教,帮助他们认识不足,改正缺点,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在学校里老师会及时指导,在家庭中同样需要家长的监督。但因为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他们除了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外,还要忙于耕作,加之身体、年龄、文化程度方面因素的制约,根本顾不上太多。孩子生活单调:作业、电视,电视、作业,大点儿的还偷偷去网吧、游戏厅,置作业不顾,安全也成了一大隐患。在学校里老师监管,出了校门老师忧虑,总要想方设法保一方平安,责任重大,怎能视同儿戏?“安全”二字也就成了我们班主任的“口头禅”。这个时候,就得转变角色,把校外安全教育落实到人,以村组、左邻右舍为单位,指派专门负责安全的信息员和老师保持联系,每天放学前10分钟讲安全,和科任老师齐抓共管,次日上早操前清点班上的人数,看看有没有缺席,如果有就立刻和家长取得联系,询问学生未到校的原因后方可放心。
在详细掌握班级学生到校情况的基础上,具体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生活习惯、学习情况、心理活动等,并做细致记录。因为只有深入留守儿童中间,才能找到问题所在。比如,我们班一位成绩一向还不错的同学,有一段时间中午到校很迟,基本上每天都是她最后一个进教室,前脚进教室后脚铃就响了,有一次她还迟到了,但这位同学每天早上都能按时到校。于是,我就找她了解情况。原来,她每天中午要等爷爷奶奶吃完饭刷碗洗锅,而每天中午吃饭时间又比较晚,所以中午上学常常是争分夺秒。知道了这个情况后,我就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在确定只是生活习惯,并没有其他问题后,主动与照顾她的爷爷沟通,商量把午饭时间稍微提前一点,并在班上表扬她是个能干的“小大人”,很快她就又能按时到校,学习劲头也比以前更足了。
在对学生衣食住行各方面无微不至照顾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主动找每个同学聊天,课下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一起讨论,平时不摆凶巴巴的面孔,不做冷面裁判员,而做热情欣赏者。像朋友一样和颜悦色相处,只要他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一起商量,他们也很愿意和我聊天。在聊天中我掌握了一手管用的材料,结合家访,这样便有了每个学生的详细资料,最后再加以分类整理。我把班上的留守儿童分为三大类:(1)过分外向型,特别调皮;(2)过分内向型,默不作声;(3)时而外向时而内向的学生。针对每一类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例如特别调皮的学生聪明、好动,爱大呼小叫,做鬼脸出洋相恶作剧,归根结底是期望引人注意,得到重视,这也是他们内心感到孤独,缺少关爱的一种表现;而默不作声者,或多或少有些胆小、自卑,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感,将自己禁锢在内心世界——他们认为安全的范围,而对外界关上了门;第三类学生是最普遍的,这类学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时而外向时而内向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心情。一旦老师表扬了他,就开心一整天,自然活跃;如果老师批评了他,就会不高兴,没精打采像丢了魂似的。
首先,针对这三类学生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第一类学生从言语、举止上多鼓励他们,爱表现的学生,多创设情境让他们自由发挥,表扬方式可以直接一些:“你今天真棒!”“虽然答错了,但你能思考这个问题并大胆发言,你很有勇气!”“你的表情太丰富了,以后一定是个表演艺术家!”等等,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肯定,但表扬后应对错误行为进行委婉地批评,绝不纵容;第二类学生,则从书面上多与他们沟通,因为过分直接却空洞的赞扬可能使他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反而受到伤害,适得其反。对待他们,更要多一些细心,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真诚。比如,我班一位同学,有次我布置作业时他走神了,结果交上来的生字作业多抄了一课,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你比别人多一份努力,一定会开出最美的花,收获最饱满的果实!”果然,在这以后,这位平日默不作声,成绩平平的学生,一跃成为班里进步最快的学生。赞美的语言谁都会讲,但是讲得好不好,就要看你的真诚有多少,你用的心思有多少。
其次,强调精神力量,鼓励学生与家长之间多通信,少打电话。写信是一种精神交流,而电话则更倾向于数字信息的传递,声音没有延续性,一旦过去就不好保存,而且因为条件限制,也不好实现。但信件只要妥善保管,是可以长时间留存的,而且想再看打开就可以。文字因为它的特殊性,使大脑可以有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心灵鸡汤。它比电话更有人情味,更能让人感觉到温暖,也更真实,这也是文字的特殊力量。考虑到父母工作可能比较忙,学生也多以学业为主,通信周期不用过于频繁,两周甚至时间更久一点。其实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能够持之以恒,直到与孩子见面,这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我早些年因为进修,与自己的孩子两地相隔,就是主要以信件来维系和增加这份亲情的,那个时候虽然也有电话,但我们只有在重大关键时候才通电话,两年分别的漫长时光,这份思念与牵挂就凭借鸿书千里相传,每每在收到信的时候,自己和孩子像是可以亲手触摸到似的,就感觉亲情关爱没有被时间和距离冲淡,反被牵得更紧,拉得更近。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应只注重在物质层面上,与他们的沟通也不应该停留在快速、便捷却冰冷的通讯方式上,而是返璞归真的心灵沟通与一封封亲人之间相互诉说的家书上。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计较措辞的优美,哪怕只是讲述一日三餐,说说想念,但它却是简单又深刻的,它教会孩子们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更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行动的付出,不是只言片语或笼统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它需要社会的关爱机制,需要的是一颗拥有慈母般的心去滋润养育。因为时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投入到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还会有更多的留守儿童,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开辟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