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命题角度探讨
2011-08-15钱萍
钱 萍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探究能力是最高能力级别的考查。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者对探究题更是情有独钟,探究题不仅所占分值大,而且答题规律难以捉摸,考生往往望而生畏,如堕云雾之中,不知如何解答。其实,仔细研究,这样的题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 《2011年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对“探究”能力的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那么,探究题基本上可从文本的内容——作品的形象、主旨、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文本的形式——作品的情节或结构的安排、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文本的作者——作者的情感态度、创作意图;文本的读者——读者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等这四个常见角度去设置题型。
一、探究文本内容
具体说,从探究文本的内容角度,它常见的题型:对文本的标题进行探究;对文本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进行探究;对作品中出现的人、景、物的形象、作用或意义进行探究;对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进行探究。
如:(2011年全国Ⅰ卷《血的故事》最后一题)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题,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因此答案也是多元的。但小说标题的命名比较,要找出两个题目的区别何在,还要从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对小说的构思和主题有着什么作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因此,参考答案:
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脉的故事”;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再如:(2011年全国Ⅱ卷《针挑土》第16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此题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作者;②读者;③作品中的人、有内涵的景、物;④作品表面;⑤作品内涵;⑥作品背景等。这类探究题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需要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象征:“成家好比针推土”,“赚钱好比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而对文本中人、景、物的形象、作用或意义进行探究则出现在2011年的江苏高考卷中。文本是节选自宗璞的小说《“这是你的战争!”》中的一段,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此题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小说中的景物无非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渲染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定的景物还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因此参考答案为⑴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吃紧,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情操。⑵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二、探究文本形式
探究文本的形式常见题型:对文本的结构安排进行探究;对选材进行探究;对文本表达技巧、语言特色进行探究等。
值得关注的是对文本结构安排的探究,文学类作品很注重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剪裁和布局,对详略、主次、先后、多少、藏露等等的处理。探究结构安排主要是探究作品开头结局、过渡照应、起伏变化等等处置合理不合理,组织得当不得当,对突出主题有何作用,并能对其独特新颖之处作出恰如其分的赏析评价。
如:(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从材料对表现人物、主旨以及选材的效果方面考虑,参考答案有以下几个角度:(1)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2)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3)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4)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5)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三、探究文本作者
即对文本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进行探究。作者的情感常常包含颂扬、崇敬、喜爱、眷恋、同情、厌恶、不满、忧虑、伤感、渴望等,有时读者还要从表层看出作者隐含的愿望、建议、思考等。
如:(2011年全国Ⅱ卷《针挑土》第17题)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解析第一问:从“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等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可看出作者的态度变化过程——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
第二问可以看出“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对针挑土的态度就是文章主题之所在,因此文中相关笔墨的作用也就是文中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
四、探究文本读者
每一位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基于自身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结合自身来谈阅读感悟的题目往往能检验出一位考生的阅历的深浅与知识面的宽窄。
如:(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第19题)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前一问是考查提炼概括的能力,难度不大,真正的难点在于延伸部分,考生能否联系到自己独特的出游经历,或者对于文化散文的阅读体验,并迅速地迁移和组织语言才是本题真正的难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