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高职生“心理弱势”的表现及其特点的研究
2011-08-15天津左春雨
天津 左春雨
农村贫困高职生“心理弱势”的表现及其特点的研究
天津 左春雨
本文运用“心理弱势”这一概念来强调农村贫困高职生心理上所呈现的状况。笔者重点从生活上、学识上、能力上分析了农村贫困高职生心理弱势的表现,总结出这类群体不同于普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问题,即心理失衡、虚荣心理和心理过敏三个特殊的心理特点。通过阐述农村贫困高职生“心理弱势”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希望为进一步探讨导致农村贫困高职生心理弱势现象的原因提供依据。
农村;贫困;高职生;心理弱势
近年来,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但有关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现象研究提及的很少,专门研究高职生“心理弱势”问题的更是空白。
弱势原本指变弱的趋势和力量弱小的。本文提出“心理弱势”这一概念意指在心理上所呈现的变弱和力量弱小的状况。农村贫困高职生,是贫困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第一,高职生的学历层次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底层”,高职生的身份就让他们有一定的挫败感。第二,来自农村又贫困的高职生们,从农村走向城市,经济上贫困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们存在着差距。城乡文化的差异、贫富的悬殊、社会上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等让这些农村贫困高职生在城市人的优势面前心理上呈弱势状况。因此,很多农村贫困高职生性格自卑、孤僻,他们心中有对世俗的不满,有对城市同学衣食无忧的羡慕和妒忌。他们表面上显得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心理弱势感突显。
一、农村贫困高职生“心理弱势”的表现
自尊和自卑的冲突就是这一“心理弱势”的最大表现。由于农村贫困高职生原有受教育条件、自身经济条件相对薄弱,使得他们在许多方面自惭形秽。自卑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对个体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活动。其心理状态表现为对自己能力评价过低,怀疑自己,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等。其行为举止表现为整天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苟言笑,遇事退缩,自叹不如,盲目自卑。出于自尊,他们容易产生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敏感、偏执和过激。因此,他们的心理长时间处在自尊与自卑的冲突中,这种自卑与自尊的心理矛盾,使得他们原有的韧劲、毅力和艰苦奋斗精神,慢慢地扭曲变形,逐渐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尊的心理状态。他们过分地看重自尊是因为除了自尊以外他们大抵是一无所有的,而自我评价过低又使他们经常陷入自卑的泥潭。农村贫困高职生“心理弱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上“心理弱势”的表现
农村贫困高职生们家庭经济条件差,整天紧衣缩食。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在同学面前表现出己不如人,抬不起头的自卑心理。在自卑心理的影响下,他们变得敏感多疑,同学之间一句不经意的玩笑,都会深深地刺激他们的心灵,加重他们的自卑感。而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他们担心被别人看不起,他们不自觉中模仿城市大学生的言行与着装,使自己尽量不被别人瞧不起的行为,就是强烈自卑感的一种体现。物质生活的贫乏也造成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贫乏。由于囊中羞涩,难以在人际交往中“挥洒大方”。因而,不愿与同学交流,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常常郁郁寡欢、离群索居,遇事退避三舍。
2.学识上“心理弱势”的表现
知识和见识上表现出缺乏自信和心理失重。当代城市大学生由于从小就见多识广,谈起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人文都能表述一二。相反,大部分农村贫困高职生过去没有走出过家门,对同学们谈及的很多问题都未曾听闻,每当同学海阔天空谈心时,他们总是沉默不语,害怕说错了被别人瞧不起,缺乏信心和勇气,自愧学识浅薄,悟所不及。加之大学校园里“高手云集”、“人才济济”,他们很难做到出类拔萃,不少人为此终日忧心忡忡,对学习感到彷徨失措,学习动力性减弱,对未来感到迷惘不安。
3.能力上“心理弱势”的表现
由于在经济上处于“弱者”地位,经济问题不仅制约了他们的生活,同时也抑制了他们能力的发挥。他们都希望能展示自己的个人能力,但由于经济状况的制约,使他们不能过多地参加各种活动,也不愿过多地表现自己,压抑了这样那样的潜能。另外,受以往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的举止有时难免不够“文雅”,部分农村大学生在言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都不及其他同学。于是自视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内心感到自轻和苦涩。他们慢慢丧失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有的学生还常常以人之长比己之短,怀疑自己的能力,往往自怨自艾、悲观失望。
二、农村贫困高职生“心理弱势”现象的特点
对于心理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贫困高职生除具有普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心理问题外,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
1.心理失衡
皮亚杰认为:“人体的认知功能有两个基本特征:组织和适应。组织是把直觉和认知的信息系统化到认知结构模式中去的倾向;适应是个体利用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产生调节环境的倾向,两者密不可分。个体通过对认知的不断平衡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当人体通过认知不能平衡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时,我们称之为心理失衡。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一个人对自己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取决于他与他人进行的社会比较和与自己进行的历史比较所得的相对值。如果比较结果被认为是合理的,人们就容易达到一种心理的自然平衡,相反就产生不公平感,心理产生失衡。
由于绝大多数大学设在大中城市,农村贫困生要适应大学生活,首先面临的是如何“城市”化的过程,即对城市文化、生活习惯的适应,而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如与经济较好大学生相比,他们不能轻易地拥有电脑、手机、MP3等现代日用品,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个体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经历失败时,开始抱怨学校、抱怨社会,甚至抱怨父母,认为社会不公平,怨天尤人,表现为相对剥夺感,受挫情绪,安全感缺失,仇富心理的泛化和偏激化,越轨行为。
2.虚荣心理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假的虚荣而使自己获得别人尊重或被别人羡慕时产生的自我满足心理。这种心理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也是一种错位的并被扭曲的自尊心。希望被人尊重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而虚荣心强烈的人不是通过正常的真实努力获得应有的尊重,而是利用谎言、投机等不正常手段去沽名钓誉。
农村贫困高职生的虚荣心理主要表现在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一部分农村贫困高职生的很多愿望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但又不愿正确的面对,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极不相符,甚至相反的举动。例如,有的女生私下里节衣缩食换来表面上的花枝招展、用高档手机,聚会时出手阔绰,装“老大”,更有甚者故意做出一副凡事漠不关心、瞧不起别人的高傲姿态。还有些农村贫困高职生对自身的贫困处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觉得经常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极力“包装”自己。有的往往为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切实际地向父母要钱,甚至向别人借钱,盲目攀比高消费。
3.心理过敏
有些人对特别的事情有种特别的厌恶感,在接触的时候会感觉特别的难受。就像过敏的人接触到了过敏原一样。轻则做事效率降低;重则什么事情都无法继续做了,心里乱糟糟的。心理过敏的人,把自己看得过重,容不得别人的批评和议论;心理过敏的人,对恩恩怨怨最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总爱以想当然去观察世界,并自以为是;心理过敏的人会活得很累,他既要对付那些夸大了的矛盾,又要慰抚自己无中生有的痛苦,还要装模作样地掩饰自己的“病态”,身心消耗很大,而且还可能危及旁人。
农村贫困高职生对自己的身份很在意,一个是农村的身份,一个是高职生的身份,一个是贫困的身份。这三重身份就像三座大山一样,重重的压在他们的身上,不管是触及到哪一座,都会让他们难以承受。这三座大山也可以称之为过敏原,他们不愿听到农村、贫困、高职生这样的字眼,不愿谈及这样的话题,一旦涉及他们会自然的认为这是在谈论自己,讥讽自己,瞧不起自己。
综上所述,农村贫困高职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心理弱势现象且特点鲜明,我们需要全社会的扶持和帮助,关注这一群体在“优势大学生”面前心理上呈现的弱势状态,重视这种现象将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
[1]林琼.大学生心理弱势问题探讨[J].社会工作,2003,12.
[2]丁西泠.关注高校校园内的“心理弱势群体”[J].阴山学刊,2006,6.
[3]黄伟明,赵元英.犯罪原因新议——心理失衡论[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4]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
[5]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6]徐小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5.
[7]蔡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2006,4.
左春雨,天津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商务系党支部书记,教学主任,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领域:教育管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