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2011-08-15张红
张 红
(甘肃省酒泉市第四中学)
个性的培养乃是树之根、花之心、人之本,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优秀人才诸因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早在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人的发展”、“个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主题。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地不断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内在潜能的充分释放,良好性格的初步养成提供多种可能和条件,成为学校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1.个性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在心理学上,人的个性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是个体全部心理机能的独特的整体性,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而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气质、能力和性格等成分,决定着人在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主体性、社会倾向性和整体性等多种特性。
2.中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意义
2.1 个性培养是社会发展及时代进步的客观需要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个性发展观,他认为个性是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是私德修养与公德教育的统一,是个性发展和集体生活的统一,而解放儿童和培养创造精神是个性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个性化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最佳体现,具体表现为在尊重和发展学生现有个性,以及在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要素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因此,个性培养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现搭建了最佳平台。
2.2 个性培养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其目的不是消灭差别,而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个性的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现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2.3 个性培养是学生自身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教育作为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事业,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发展。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如家庭出生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影响到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民俗习惯、宗教信仰以至生理上的发育程度、智商、悟性及心理的承受能力等等。学生成长是个性化动态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
3.中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3.1 以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个性的主阵地,分析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培育情感、塑造个性的主阵地。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挖掘并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是体验快乐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由于学生个性差异普遍存在,不少学生虽然也和其它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课,和别人做着同样的练习,表面上接受平等教育,但由于智力水平、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方法等的差异,并没有受到真正适合他们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训练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启发诱导,多表扬鼓励,广泛开展各类竞赛,让学生获得表现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将课堂教学形式从统一的全班教学为主逐步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小群体内部的相互影响和小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实施差异教育。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大多数学生。
3.2 注重活动和交往对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活动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使其全面、和谐、主动、活泼发展的又一途径,是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延续和发展。尤其是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活动课教育在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中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以学生个体、小群体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展示个人才华是活动课教育的核心。因此,必须积极开拓学生个体活动的领域,精心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敢为性增强;在交往中他们的个性特征也就表现得更加充分,从而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发现知识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学习;组织一些小制作、小实验等,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更进一步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3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处于主体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所决定的。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支配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体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作用。在实践中摆脱学生机械盲目地接受教师的“填鸭式”教学,真正将被动的灌输和接受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自我发展过程,这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学生一旦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也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同时确立了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机会,发挥自身的潜力,显示自我存在的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单纯的传授为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尊重学生思想单纯、认识事物稚嫩的特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在学习和成长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切忌做出挫伤学生自尊心的举动。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用多种渠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学生只有在受到充份尊重的情况下,在宽松而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中,才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增强创造意识,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品质的优良人才。
3.4 发挥教师优良个性素质的教育和影响力
教师的良好个性,也会影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终身受益。“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等于一个好班,就等于一班好人才”,正充分地表明了这个道理。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教师的人格、情感、举止都是影响学生个性的因素。教师的个性往往通过日常的教育活动以及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而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言行往往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甚至于他们的衣着和发型也成为学生追求的样板,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都能成为教育的力量而深深地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个性修养,以自身的良好个性去影响学生。
新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基础,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和出色的公民。个性教育是一条全面发挥基础教育功能,尽快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它必将成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1]叶弈乾,祝蓓里.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2]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
[3]李晓光.管理学原理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9.
[4]蒋靖萍.良好个性培养[M].北京文艺出版社.1996.4.
[5]田慧生.教学论 [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