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现实与前瞻
2011-08-15■谭鹏
■谭 鹏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现实与前瞻
■谭 鹏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既是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科学概括。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经验、现实要求和发展前瞻,把握党的建设的科学规律,通过理论、制度和方法的创新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发展。
党的建设科学化;历史;现实;前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既是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科学概括。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整体认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把握党的建设的科学规律,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历史回顾:科学管党治党是我们党夺取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怎样认识和把握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直思考和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坚持以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思想作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实际状况,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科学的解答了中国革命斗争中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1.政治保证:党的建设必须服务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工人阶级政党要引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必须立足本国实际,制定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毛泽东曾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中国共产党自出现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之初,就鲜明的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是实现国家独立、民族统一。而在一个没有民主和议会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纲领并运用强有力的政党力量确保落实。在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对于革命的目的、对象、动力等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提出了正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路线。而在以党的建设贯彻政治路线的实践中,毛泽东同志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之间密切联系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在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的阐释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之间的关系,解释了无产阶级政党建党的基本规律,建设了一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2.思想保证: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的根本方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能否建立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这是中国共产党需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予以解决的突出问题。毛泽东根据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社会条件,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特点和优势。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加强思想建党,解决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之后,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吸收党员,扩大党的队伍并增强党的力量的重要问题。在武装斗争的环境中形成的思想建党理论,抓住了党内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这一本质矛盾,只有解决了这一矛盾,革命事业才能发展,党的组织才能巩固。我们党在科学分析党内矛盾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教育党员,客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党员的世界观。在实践中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克服党员中存在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极端民主化等错误思想,克服组织内存在的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错误观点,在党内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使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思想建党的根本方针保证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同时解决了党的自身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组织保证:党的建设采取整党整风的根本方法。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没有一个组织上团结统一的党,就不可能带领全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主体是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革命斗争的历史条件下,一些错误的思想开始在党内产生负面影响,党在成立以后先后受到右倾投降主义、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的冲击,使党的组织蒙受了惨重损失。残酷的斗争环境中,要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就必须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好党内的矛盾和斗争。毛泽东在科学认识党内斗争的实质基础上,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采用了整党整风的主要方法。实践证明,用整党整风方法,能够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统一思想,保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完成革命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整党整风运动,我们党找到在农民为主体的党员组织中建设一个纯洁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道路,加强了对党员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维护了组织团结和统一。以整党整风为主题开展党的建设,是适应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现实需要的科学对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现实要求:科学建党确保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要成功地治理新中国,治好党仍然是关键。在执政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我们党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迎接执政考验,坚持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环境里建设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制定科学的执政政策、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外部封锁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变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一个前提:坚持党领导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实现革命党向执政党的科学转型。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反映了党的党的建设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党的历史任务这一根本指导原则,揭示了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建设应当沿着什么样的正确方向前进,由于思想和实践准备不足,党的建设完全走上了为所谓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服务的错误方向,给党带来严重的挫折和灾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性质及其主要矛盾的基本路线。正是由于党的建设紧密联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紧密联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来展开,紧密联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任务来发展,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党的组织才能巩固发展。党领导事业的重心从革命向建设转变,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站在执政党的立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我们党准确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既善于总结党的成功经验,又善于记取失误的教训;既善于通过理论创新引领社会进步,又善于在尊重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推动自身发展;既善于加强自身主客观改造以增强党的先进性,也善于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提高能力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2.一项重点: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中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邓小平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新时期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要求我们党必须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采取新的途径和方法把党建设好。而“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直面改革开放后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三大报告就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重要。”党的任务越艰巨、越繁重、越复杂,越要注重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行突破,只有把党的政策主张制度化、法治化,党执政的合法性才能增强;只有把党的组织管理、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权力约束监督制度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建设出现的各种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制度建设本身又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系统,从制度建设的内容来看,就有党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区别;从制度组合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若干方面,各层次各范围之间紧密联系,构成复杂的运行系统。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紧密结合、相互联系,制度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贯穿于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之中,这就要求加强制度建设需要从党的建设整体着眼,把制度作为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系统抓好,以制度建设的进展体现党的建设的整体成效。
3.两条主线: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切实提高党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建设开始在执政的环境下继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遇到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着怎样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认真的思考和解答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成果。正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顺应时代新发展和人民的新期待,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党的建设的科学规律,努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证了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针对我们党面临新问题、新任务能力缺乏和“本领恐慌”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既包括党的整体的执政能力,即是指党的理论创新能力、决策制定和执行能力、制度和体制安排能力等核心能力;也重在提高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这些能力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等问题的科学解答,为新时期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前进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工作重点。
三、发展前瞻: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反映了党自身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
置身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也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和考验。西方发达国家政党在政党政治发展的格局中竞相进行政党自身的变革或改革,这些改革大都强调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组织发展的民主化和政党运行的信息化,这些政党改革的成果是在遵循政党运行规律的前提下运行的,改革的过程中大量的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适应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对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这是党在总结自身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党的建设实际状况后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党的建设适应当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它标志着党对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新的水平,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科学的理论为政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科学的制度为政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运行平台、科学的方法为政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理论、制度、方法是新形势下执政党建设的三座支柱,只有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制度上充实完善,方法上不断创新的政党,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才能以政党自身的变革促进执政体制的完善,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进步。
1.注重增强理论的时代性,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理论要先进,首先必须科学。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党的理论创新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群众需要,不断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推动党的建设的发展进步。面对党的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建设的重点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党建科学化,必须坚持这些理论的指导地位。只有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旗帜才不会变色,党的发展才能少走弯路,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还要求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认识新规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的发展和创新,坚持用创新的理论成果保证党的建设沿着科学方向前进。在理论创新的实践中更要注重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理论武装,全党要高度重视学习,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全党的理论学习,坚持用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2.注重提升制度的民主性,以科学的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点环节。“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完善相关体制,逐步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相关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保障体系。加强新时期的制度建设,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以制度建设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益、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一整套配套衔接的科学制度。通过健全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事务听政咨询制度、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确保党内民主运行机制的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保障选人用人民主制度的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基层党员轮训制度、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党内基层民主的发育和成长;通过建立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重大案件剖析和通报制度、廉政承诺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找到通过发展民主以遏制腐败的长效机制,以制度的建立和完备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建立健全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的同时,还要积极维护制度权威,确保制度制定公布后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切实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通过制度的时效性体现党建的科学性。
3.注重促进方法的针对性,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方法创新与科学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为政党提供了更多的方法选择,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党提供了电子党务或政党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必须紧密结合政党的执政价值和执政目标,紧扣执政党建设的现实问题进行,方法的使用不当和过度滥用又会放大执政党的执政缺陷,引发执政风险,导致执政危机。当前,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必须积极促进党建工作方法的科学化,注重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方法选择上,坚持把基础传统方法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始终坚持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成功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群众工作方法等,也要针对当前党的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心理学、网络技术等科学方法,坚持基础和借鉴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以科学方法的结合努力形成科学的思维、决策和管理。在方法应用上,尤其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科学的方法化解党建难题。
[1] 列宁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7.37.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303.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108.
[4]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74.
[5]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91.50.
[6] 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312.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3.
2011-07-05
作者及单位:谭鹏,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中央党校党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政党比较、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湖南长沙,410006)
D20
A
1008-679(2011)04-0008-05
责任编辑 谢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