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思考
2011-08-15朱立红
朱立红
坚定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如何切实增强在全体共产党员中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是新形势新任务向党的思想建设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
1.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统一共产党员思想行动的指南
理想信念是统一我们共产党员思想行动,完成历史任务的重要精神保障。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信念如钢、意志如铁的共产党员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不论条件再艰苦、任务再艰巨,为挽救处于危亡中的中华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方志敏就义前豪迈地宣告:“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长期执政后,更加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感召,才能保证我们在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而不至于离开正确的方向。
2.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灵魂
我们党是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胡锦涛同志曾深刻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了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之所以选择共产主义理想,不仅因为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是科学而正确的理想,也是由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工人阶级如果不解放全人类,他们自己不可能最终得到解放。所以,作为这个阶级先锋队的成员,必须把实现可能带来全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终的奋斗目标。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3.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的历史,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革命到执政的历史一再证明,正是由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党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始终走在历史和时代潮流的前列。反观20世纪后期,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这其中既有国家经济没有发展好而下台的,也有经济搞得好却失去执政地位的,但最关键的还是这些执政党的党员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愿再保持党的先进性。一位老革命家曾经这样说过,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党即使犯了严重的错误,也还总是会得到纠正的,因为党坚持的总方向是正确的;如果放弃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前进的总方向不明确了,其结果必定是和平演变。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历史给我们很大启示:理想信念是一切政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新形势下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面临的冲击及原因分析
新的历史时期,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共产党员思想信念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
(一)新形势下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面临的冲击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而理想信念危机问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最集中地表现在党内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这些腐败分子中好多就是党员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他们受理想信念教育了这么多年,甚至本身就作了很多理想信念教育的报告,进行了大量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但最终自己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例如,2000年最为闻名的大贪官胡长清对移居国外的儿子说:“总有一天中国会不行的”,“有两个国籍,将来就有余地了。”为此,胡长清全家都办了化名身份证和因私出国的护照,准备一有“风吹草动”就开溜国外。原北京电子动力公司经理兼党委书记陈铭曾说了这样一句“肺腑之言”:“在地球爆炸之前,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还有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的胡建学在私下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出路。”既然共产主义在中国“不可能实现”了,又何必为它奋斗呢?既然“总有一天中国会不行的”,何不趁自己有权势时狠狠捞一笔呢?他们不再信奉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变成了“最彻底的现实主义和享乐主义者”。等等,诸如此类,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据中国社科院2006年10月以来的调研显示,“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和学者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甚至丧失。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对它冷嘲热讽,在人民群众和学生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调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时,受访的2602人中,有1678人认为是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的占 65% 。”[2]
(二)新形势下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既带来了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全社会的活力,又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3]
1.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多样、多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大量输出书刊、影视等精神文化产品,加紧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资本主义制度和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各种敌对势力关于马克思主义“失败论”、“过时论”、“没用论”甚嚣尘上,文化多元性越来越突出,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势必削弱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一些党员、甚至是领导干部开始倾向于一种新自由主义思潮,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私有制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而共产主义主张最终消灭私有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因而也是行不通的。还有些赞同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模式”,是生产领域中的资本主义、分配领域中的社会主义,它比科学社会主义更先进、更优越,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些都体现出当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日趋淡薄的表征。[4]
2.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价值判断标准日渐多元、多样、多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出现新的分化形势,社会关系更加复杂,社会分化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党员社会身份的分化程度。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理想信念等等都在发生着相应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导致大多数人对理想信念问题普遍采取淡化的态度,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种意识形态。势必造成部分党员混淆判断是非的标准、怀疑永恒的真理,在各种诱惑面前抵抗力不强,轻易丧失党性原则。
3.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日益突显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许多体制机制不完善、不配套问题逐渐显现,一些历史遗留的和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与改革的理论指向和目标产生了差异,有些还以比较激烈的方式表现出来。各种难以预料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加大,这就为党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导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产生失落感,使得怀疑社会主义、崇拜资本主义的情绪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决定了现阶段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局面。[5]
4.新形势下理想信念教育功效弱化的冲击
时至今日,中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一个接一个,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网络、各种媒介统统上阵。但同时,社会上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产生过思想的混乱。由此,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对理想信念教育本身进行反思。首先是教育者的素质滞后。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者本身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理论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在进行思想教育时,缺乏理论性和艺术性,不能有效解决教育对象思想中的疑难问题。其次是教育对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党员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接触的知识量、信息量很大,思想变化快,主体意识也很强,对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求增强。再次是教育内容陈旧。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讲原则、概念的东西多,具体的深层次分析少;流于形式多,解决思想实际问题少;只是把经典作家的思想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机械地向人们灌输,既不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观点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殊背景,也不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导致教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实际。第四是教育方法滞后。或者采取单向的灌输方式,缺乏有效性,或者出现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倾向,缺乏针对性。
三、新形势下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对策建议
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坚定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1.加强学习,消除理想信念上的困惑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得以展开的理论支撑。当前,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处于低潮,但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者不仅在福利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还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真正继承者,也是民权和民主的拥护者”。实际上,“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社会主义政党尽管伤痕累累和步履蹒跚,还是存活了下来”。[6]因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生命力是无限的。对此,我们必须抱有信心。这是开展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基本的认识前提。胡锦涛强调指出,不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就不可能建立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因而也不可能是牢固的,就会在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丧失抵御能力。为此,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不断探索教育新方式、新手段和新机制,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普及工程即“普马”工程,通过学习,解决共产党员思想的疑惑,坚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注重个体需求,激发内在动力
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过去我们较多地是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考虑进行,不大注意考虑现实个人的需要,导致我们尽管十分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但在一些普通党员看来,理想信念建设再重要,也是党和国家的事情,与他个人无关,导致个别党员把它仅视为“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产生形式化、教条化的倾向。坚定共产党员理想信念首先就是要启发党员、党员干部对社会、人生意义的自觉认知,把党的基本理论的政治性与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对精神价值追求的主体性意识。其次要正确看待党员的正当利益需求。作为人,共产党员也有一个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需要首先获得个体生命的存在;共产党员也有家庭,有妻儿老小兄弟姐妹,需要养家糊口;共产党员也生活在社会之中,有亲戚、朋友、师生、同学等各种社会关系,需要社会交往。这就是说,共产党员离不开个人利益,也有个人利益问题。刘少奇指出:“在我们党内,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为了党的利益,还要求党员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党内,不承认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抹杀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消灭党员的个性。党员总还有一部分私人的问题需要自己来处理,并且也还要根据他的个性和特长来发展他自己。因此,党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党的利益的范围内,去建立他个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发展他个人的个性和特长。同时,党在一切可能条件下还要帮助党员根据党的利益的要求,去发展他的个性和特长。”[7]邓小平也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8]再次要在尊重和保护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赋予党员的权利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党员的组织约束力,建立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各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对党的信仰的组织约束。建立健全共产党员思想道德评价与奖罚机制,使积极弘扬道德的行为获得社会的肯定,既要有物质的奖励,又要有精神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形成模范实践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良好风气。
3.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强共产主义目标吸引力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理想信念建设的社会性。理想信念建设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恩格斯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9]人们的信仰是离不开现实和实践的。心里想的和口头上说的,如果没有现实的东西不断地加以证实和强化,就不能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仰状态。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10]所以,我们在理想信念建设中,必须不断增强共产主义目标的吸引力——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新时期加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坚实物质基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更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更加关注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分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增强共产主义对党员群体的吸引力。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10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撰写的“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3]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2)2009年12月17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4]周中之、余玉花 <社会转型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
[5]韩华赵静《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分析》《思想教育研究》
[6][英]唐纳德?萨松《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92、942页。
[7]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P135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146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32.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