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中国 影响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进的多维思考

2011-08-15邓淑华王建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和平中国共产党战略

邓淑华,王建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国际战略是一个国家为维护自身安全、经济繁荣和独立自主而制订的实施对外政策的措施与手段。中国“改造世界的前提是改造自己”,“改变自己也是中国影响世界的主要方式”[1]。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主题,根据具体国情,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国际战略,逐步改变了中国状况,同时对世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调整国际战略的主导方向,影响国际社会对世界大势的科学判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先后确定了和平、合作、和谐的国际战略主导方向。

在弥漫着战争乌云的两制对立的时代,维护和平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主要目标。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共产党把“战争与革命”作为时代主题,实现和平是国际战略的主要目标。中国共产党认为,世界各民族都是爱好和平自由的,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所谓天下大事,就是解放、独立、民主、和平友好、人类进步”[2]。主张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反对反革命战争,最终消灭战争;提出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主张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基于世界大战随着和平力量的增大可以避免的国际新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新判断,中国国际战略从秉持“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斗争哲学转向遵循“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合作哲学,合作成为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的主要目标。对内实行改革,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外实行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90年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趋势,“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3]。中国共产党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4];推动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5]。

新世纪,“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6]。中国共产党秉承“和而不同”的外交哲学,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谐世界”是在承认国家间差异前提下实现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7],倡导在不同理念、制度的国家和民族间寻找和扩大共同点,发展和增长现实世界中的和谐因素,化解和消除影响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消极因素,在友好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8]。“和谐世界”融和平、发展于一体,不仅要求维护和平,而且超越和平,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

和平、合作、和谐三者紧密联系,和平是合作、和谐的基本前提;合作是促进和平,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和谐是和平、合作的理想目标,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愿望追求的层次性。2005年9月,胡锦涛在墨西哥参议院演讲时,曾引用墨西哥著名诗人帕斯的一句名言:“江水滔滔,奔流不息,百折不回,终归大海”,表达了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大势如大江奔流,势不可挡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依据时代主题而确定的国际战略主导目标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世界趋势的科学把握,逐步汇集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航道。

二、创新国际战略外交理念,影响国际社会交往理念的转变

国际战略目标需要理念支撑。国际风云变幻不断催生中国共产党极具智慧的国际战略理念。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共处”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在1954年6月28日由中印两国总理倡导,后被写入万隆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功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妥善处理与各种各类国家的关系,使中国外交逐步打开局面,取得辉煌成就。

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力量大动荡、大改组,中国共产党提出“三个世界”理念,认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9],号召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三个世界”理念摆脱了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明确了在国际斗争中团结谁、联合谁和反对谁的问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密切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被第三世界的兄弟“抬”进了联合国,中国外交迎来最辉煌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判断基础上提出“和平与发展”理念。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0]。这一理念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调整,在国际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05年4月,胡锦涛在雅加达的亚非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并于2005年7月1日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和谐世界”理念以“世界”、“全球”、“全人类”为全球视野思考人类命运和前途,把人类对世界和谐的追求推到新高度,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

中国提出的国际战略理念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理念深入人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在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6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其中。“和平共处”理念影响世界各国以平等互利原则规范国家间关系,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家间矛盾冲突,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三个世界”理念曾风靡世界,为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团结一致,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苏美两霸及其战争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也因之成为无私无畏和公正的化身,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平与发展”理念唤醒世界人民关注发展问题,加快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平与发展不可分离,“东西南北”不可割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任务,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平共存,对维护世界和平安宁起着重要影响。“和谐世界”理念在思维上由过去的双边思维框架拓展到多边思维和全球思维,超越了西方主导的“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等“零和”思维,为国际关系的建构提供了一个祥和美好的新范式,在国际上被称为“改变全球力量对比”、“催生世界新秩序”的成果,为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三、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世界格局的变迁和国际面貌的改善

两极对立时代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着政治上被孤立,经济上被遏制,军事上被包围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在国际战略中把提高综合国力作为摆脱这一困境的根本途径,从而不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影响了世界格局变迁和国际面貌的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自力更生,同时寻求国际援助,逐步摆脱困境。60年代,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摆脱苏联的核羽翼的保护,走独立自主之路,在中苏逐步走向交恶时,中国集中精力发展核武器,取得“两弹一星”的成功,使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有核国家之一,从而成为军事大国。

70年代,中国调整国际战略,中美关系缓和,为中国外交拓宽了空间,在广大第三世界的“穷朋友”、“黑朋友”的帮助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从而成就了政治大国地位和国际格局中的“一极”,构筑“中美苏”大三角国际格局,成为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平衡性因素。

80年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不结盟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逐步成为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2007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2.3%上升到19.2%,超过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立足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积极救市,在西方国家经济萎靡退后的同时,仍然保持着8%左右的增长率。法国《世界报》曾评论指出,对于世界经济,中国是一种恩惠,“中国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11]。

在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中国十分注重软实力建设。首先,中国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被称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不仅使中国自己逐步强大,带动世界的发展,而且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展现了中国日益增长的软实力。其次,中国主张对地区冲突通过和平谈判、外交磋商的成功化解地区矛盾,展现了中国和平公正的国际形象。中国坚持和促成的朝核六方会谈维持了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形势;派出维和部队到达苏丹达尔富尔和利比里亚等热点地区,维持当地局势;参加讨论中东、伊拉克等问题的国际会议,做了大量劝和促谈工作。再次,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维护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中国认真履行承诺,为世界经济增长尤其是亚洲经济增长增添动力,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为中国的表现打出A﹢高分。中国还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公共卫生等领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第四,中国支援和援助穷困和受灾国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针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国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减免债务,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第五,中国提出“和谐世界”的全新理念对国际社会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来华留学、旅游人数激增,孔子学院、广播、影视等方面都迅速发展,中国外交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世界的影响在2008年奥运会中得到充分体现。北京奥运会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体育盛会”。中国人民以自己热情、友谊、敬业和成就迎接来自世界的80多位政见不同的各国政要,使北京成为“世界外交的中心”,体现了中华民族厚重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崛起使崇尚集体主义的东方社会与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分庭抗礼,出现一种新型的全球对话,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这种对话的宣言,表明“发展不只能通过西方的自由途径获得,也可通过东方的集体途径实现。”“和谐集体的理想说不定最终会与美国梦一样充满吸引力”[12]。

四、转变解决国家分歧和冲突的思维,影响国际社会对国际问题的处理方式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间差异和分歧一直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寻求国家间的共同点,采取灵活方式处理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拓展了国际战略的空间,使中国逐步成为一个“正常大国”和“负责任大国”。

1990年代之前,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家间矛盾的性质和种类采取了搁置或回避差异和矛盾的方式,化解了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障碍。对于国籍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华侨“不应该有双重国籍”[13];对边界问题应该协商解决,“如不同意,就拖下来,将来再解决”;对和平解决香港回归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指明了方向;对领土争端问题,应该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采取回避主权争议的情况下国家间关系正常化;对于一些暂时无法谈拢的争论地区,“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14],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了新办法和新途径。

9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十六大报告中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15]。世界是多样性的,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世界;丰富多彩的文明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创造的,各种文明的交流和借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世界各国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程度以及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16],因此,各国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和自己的意愿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一个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世界,只能是各种文明相互交汇、相互借鉴,所有国家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充满活力而又绚丽多彩的世界[17]。尊重世界多样性就是尊重国家民族间的差异性,这是在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君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为当代中国解决国家间合作中的思想障碍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18]。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上主张,“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19]。中国将这一主张贯彻落实于中国外交实践之中。首先,中国加强与大国战略协调和地区的协调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参与大国战略协调机制(包括“八国集团”)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如Group20),与大国建立战略性的合作、协作、伙伴关系,平衡大国间的战略态势;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战略思想和“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周边政策目标,维护地区和谐与稳定;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援助贫困国家和受灾国,承担起大国责任,促进世界和谐与安宁。其次,中国采用对话、协商的方式开展频繁有效的外交斡旋,处理各种国际危机。对西方破坏奥运的活动,中国友好包容,强调“奥运非政治化”、“搁置争议”等概念,保证奥运会顺利进行;对中日东海油气田争端,两国领导人通过“破冰”、“融冰”、“迎春”和“暖春”之旅,加强沟通与对话并达成共识,缓和了两国关系剑拔弩张的态势;对朝鲜半岛核危机,中国积极倡导并促成六方会谈,协调相关各国的意见分歧,维护了东北亚的稳定局势;对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呼吁各国加强政策协调,并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使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在危机的风暴中逐步走出来。

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对国家间差异和矛盾的处理方式上经历了由“求同存异”到“求同尊异”再到“求同调异”的思维转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求同存异”为国际社会处理国家间矛盾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各国积极寻求共同利益,采取和平、协商、谈判的柔性方式化解矛盾,对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安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逐步融入国际体系,影响国际秩序不断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建国以来,对于融入国际体系,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负面反对到正面认同的过程,逐步由国际体系外的、挑战型的、革命性的国家,转变成认同并主动融入现存国际体系,并在其中日益发挥重大作用的现状性国家[20]。

建国初期,两极对峙的相对封闭性压制了新中国的国际战略空间,“一边倒”国际战略选择最终成就了两极对立体系。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和中苏多方面分歧结束了“一边倒”战略,反帝反修使中国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成为国际体系的对抗者和挑战者,未能成为联合国的一员。

19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共同反苏的准同盟关系帮助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国由此突破了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的障碍,逐渐介入国际体系,但仍然坚持“战争与革命”时代的战略判断,坚持在国际体系内建立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因此,对国际体系仍然处于有限介入阶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而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新判断,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的根本利益,逐步由拒斥转变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制度。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后,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全面参与和融入国际体系。1997年,中国宣布做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并且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有所作为,表现出中国国际战略的积极转型。

新世纪,中国加入WTO,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在国内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实现国内战略和国际战略协调和互动,成为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负责任的建设者和稳健的改革者。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以和平方式影响和辐射国际体系,既促进了国际合作,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世界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正在催生世界新秩序”[21]。

“逐步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和秩序,使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2]。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维护和建设国际体系的战略追求。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中间地带”、“三个世界”思想就是对重塑世界秩序的深入思考。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主张,认为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的,“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3]。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霸权主义的新表现,提出在反对霸权主义基础上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一新秩序应该是“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4]。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推动“建立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25];在政治上主张国家平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6]。中国共产党建设和改革国际体系,其最终目的就是使21世纪成为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27]的世纪。

综上所述,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主题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制订国际战略目标,转变战略理念,提高综合国力,实现思维创新,逐步与国际接轨,由对国际体系的消极旁观转向以负责任大国身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设,由激进革命转变为以渐进、和平、民主的方式促进国际秩序的改造;同时也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判断、国家交往理念的变化、国际格局转换和国际面貌的改善、国际社会处理分歧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秩序的建设与改造,促进国际社会不断趋于和平、民主、公正、和谐。

[1]时殷弘等.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态度、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J].战略与管理,2001(1).

[2][9][13]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24,600 -601,185,

[3][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44.

[5][1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53,1495.

[6][19]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49,996.

[7][8]徐崇温.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346,346.

[10][14][18][23]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49,88,282.

[11]中国新闻网,2008.1.11.

[12][美]戴维·布鲁克斯.和谐与梦想[N].纽约时报,2008.8.12.

[15]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8.

[1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555.

[20]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

[21]西方媒体:中国正在催生世界新秩序[N].中国日报,2007.9.29.

[22]胡锦涛.全面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在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晚宴上的讲话(2006年4月20日,华盛顿)[N].人民日报,2006.4.21.

[2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6-567.

[25]胡锦涛.推动全面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2003年6月1日在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上的讲话)[A]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C].人民出版社,2005.484.

[2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7]胡锦涛.努力建设评、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9.16.

猜你喜欢

和平中国共产党战略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战略
战略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