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报刊编辑出版思想解读

2011-08-15冯田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报刊思想

冯田芳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是党内卓越的领导人,而且还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他的一生,为报刊编辑工作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他十分重视报刊编辑和新闻宣传工作,善于运用报刊这一宣传革命、揭露黑暗、组织群众、服务中心的舆论武器,时刻不放松用舆论推动革命工作,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一生亲手编辑和直接指导过多种报刊的出版,在党的报刊编辑史册上留下了串串闪光的足迹,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思想,其中最具鲜明特色的是崇高的使命感与创新性。其报刊编辑出版思想对当今我国开展编辑出版工作依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报刊编辑出版思想的形成

邓小平报刊编辑出版思想的形成,与其一生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活动密不可分。1924年初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是旅欧中国共产党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杂志的编辑,他亲自为该杂志撰稿。1927年,他在南宁领导百色起义的同时,主持创办了最早的红军报纸《右江日报》和《工农兵》报,积极宣传和发动各族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1933年8月至1935年1月邓小平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红军中央机关报《红星报》的主编,从选稿、编辑、印刷到各类文章的撰写,大都亲力亲为。1940年,他还担任了《前线》月刊的编委。1975年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支持编辑人员提出的纠正“左倾”错误、恢复出版各类图书的建议,批准召开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词典会议,支持《人民文学》复刊并授意创办《思想战线》杂志。1993年,已是89岁高龄的邓小平,亲自为人民出版社主持编辑并逐篇审阅、修改、定稿《邓小平文选》第3卷。邓小平一生与编辑出版事业关系密切,他身体力行,通过编辑出版实践锻炼,在革命斗争的洪流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开展舆论工作十分出色的政治家,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思想。邓小平一直认为,编辑出版工作者是“思想战线的战士”,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编辑工作“看似平凡实则很艰苦”。书报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对宣传、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经济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因此,编辑出版工作者担负着崇高的使命与重要的责任。

二、邓小平报刊编辑出版思想的特点

1.有大局意识,对刊物负责。邓小平认为,刊物要有自己的格调,特别是党的机关报,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实事求是,审时度势,把握分寸,要对刊物自身负起责任。大局关系到整体。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我们的最高利益,所有的局部利益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利益。1985年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谈到西藏问题,表述得很精彩。当时中央广播电台的记者刘振英觉得有新闻可报,但是给邓小平审定稿件时,却被告知这些话不要公开报道。刘振英大胆地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还举出许多理由,一个就是如果我们不报,外国记者也会报,我们广大干部从《参考消息》上看到讲话内容,会嘲笑我们记者是出口转内销的。邓小平听后很耐心也很严肃地说:“我们报道少一点,外国记者报道多一点,这没有关系,他们报道的东西只能是参考,可以信,也可以不信;如果报错了,我们还可以给予纠正。而你们是‘官方记者’,你们是代表我们国家说话的,你们发表了就表明是中国政府的意向,这要慎重。”[1]边疆问题是敏感问题,牵涉到多方利益,在此类报道上不能首先想到的是时效性和消息播发后的“眼球效应”,而是要考虑到全局,具备大局意识。每一种刊物尤其是党报,在人民群众生活中拥有无可替代的政治地位,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这就要求编辑出版工作者在报道中慎重,应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到刊物自身所担负的责任。

2.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对大众负责。时刻牢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邓小平新时期开展新闻出版工作一再强调的根本任务。他高瞻远瞩地指出,“从事教育、新闻、理论工作和其他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都要经常地、自觉地以大局为重,为提高人民和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奋斗不懈”[2]。报刊的编辑出版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将其作为最高准则,这是期刊坚持正确办刊方向的首要任务。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他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3]他还要求报刊出版工作者、作者都要认真严肃地考虑出版物和作品的社会舆论效果,出版产品要对社会大众负责。为此,他还特意列举了1979年《人民日报》对上访问题发表过的两篇评论员文章。第一篇是9月17日的《切实解决上访问题》,文章一发出去,上访人员一窝蜂地拥进北京,都来上访;第二篇是10月22日的《正确对待上访问题》,这篇评论克服了前一篇评论的片面性,既为上访者说了话,也阐明了相关的政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果。文章把道理讲清楚了,上访人员很快就减少了。邓小平说:“单单是报纸的舆论就可以产生这样大的影响。”[4]因此,对人民负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大众负责。邓小平还要求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要“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5]。面对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出版转企改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编辑出版工作者更要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责任感。

3.坚持党性原则,对党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一以贯之的灵魂。列宁曾让“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毛泽东则要求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期刊要为政治服务,对党负责,这是邓小平宣传的一贯主张。他早年编辑《赤光》杂志时,就要求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强调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和北洋军阀的反动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党和红军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些人对是否坚持党性原则提出了疑问,主张在建设时期报刊工作应淡化乃至不提党性。邓小平对此强调指出:“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章和纪律。不管是什么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只要是党员,都不允许自视特殊,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比党高明,党的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党的决定发表意见,不允许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6]这些话,深刻概括了我国编辑出版工作党性原则的全部内涵,即所办刊物在组织上应无条件地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宣传纪律,在宣传内容上和中央的政治路线保持高度一致,用党的正确思想去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编辑出版工作者要增强政治观念,提高政治素质,自觉将所办报刊置于党的领导之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组织选题、审阅稿件,严把政治关,使文稿和出版物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对编辑工作者来说,大局意识、党性原则、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这三者缺一不可。

三、邓小平报刊编辑出版思想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邓小平编辑出版思想的重要特征。新时期开展编辑出版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受人民欢迎。创新是编辑出版的本质要求,只有选择、优化人类文明的创新成果,编辑出版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编辑出版创新不仅关系编辑出版本身的发展繁荣,而且关系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未来。

1.意识创新:要有闯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曾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他(邓小平同志——编者)最尊重实践,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善于从新的实践和新的条件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邓小平的编辑出版思想也同样体现出了创新性的理论思维。邓小平十分重视创新思维,强调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肯动脑筋、肯想问题,要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他强调:“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7]1992年,他在南巡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儿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8]。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编辑出版事业要兴旺,就必须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而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勇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当前我国报业、出版集团滚动式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就是依靠在探索创新路上永不停息的精神。

2.内容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时期开展编辑出版工作需要内容创新,内容创新是编辑出版工作创新的核心,具有决定意义的,无论何种传播媒体,无论何种体裁、题材、样式的出版物,都要求以新的内容来提升,以新的形式来表现,以新的技术来传播。邓小平曾提出:“我们提倡解放思想,重申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目的就是创造条件调动全民的积极性,使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充分地发挥出来。”[9]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人民,服务于我们的社会。对于思想上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应用“双百”方针去指导。他说:“对于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不能用压服的办法,要真正实行‘双百’方针。”[10]推行“双百”方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1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带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1960年5月,邓小平审阅《红旗》的一篇评论员文章清样时,批示《红旗》:“以后遇有国际重大问题,都应该写些评论,而且尽量要求理论性较高一些,以区别于《人民日报》的评论。”评论是报刊的主张,是报刊鲜明的旗帜,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报刊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评论内容上不断进行创新,有更深的独到见解、更高的新闻质量、更大的社会效益。

3.形式创新:图文并茂、精益求精。形式创新也是邓小平报刊编辑思想的重要内容。栏目是报刊的“窗口”,标题是“眼睛”,标题和栏目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第一要素。好的栏目与标题可以鲜明地表现报刊的主题,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邓小平担任主编前,《红星报》已经出版了35期。接任主编后,邓小平把原来32开本的油印报纸,改为与创刊初期相同的4开铅印报纸,5天出一期,并开辟了许多新的栏目,让《红星报》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红军指战员的面前。他在报纸上先后开设了“社论”、“论文”、“要闻”、“专电”、“红军家信”、“群众工作”等20多个栏目,使每一期的版面都有新鲜栏目出现,从形式上焕然一新。在版面编排上,他很注重图文并茂,并巧妙运用插图和文章标题字体的变化,既能活跃版面又能深化报道内容,增强了宣传效果。从邓小平接任主编起,该报还首次登出32开本的《红星副刊》,系统介绍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大量报道红军的各项工作及经验。他凭借长期搞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生动朴素的文字风格,对《红星报》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创新改革。邓小平把《红星报》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且从未中断,因而被称为“红军党的工作指导员”。报刊形式的创新,是为了适应读者精益求精的需求,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口味,无论是版面安排还是标题设置都可以灵活运用,把内容做活做透,不仅让刊物以最得体的整体设计表现文本内容,还以最富创意的方式昭告读者,从而顺利地开展舆论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来,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虽已变迁,但邓小平居高临下、总揽全局的新闻出版思想仍然是我们新时期开展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邓小平报刊编辑出版思想,对于不断提高我国编辑出版工作质量和推进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王大龙.邓小平的新闻活动与主张[J].新闻三昧,2004.

[2][3][7][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人民日报编辑部.邓小平与人民日报的两篇评论[N].人民日报,2004-08-18.

[5]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6][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10]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报刊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思想与“剑”
百强报刊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未来研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现代化编辑出版技术和手段探讨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