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闻
2011-08-15
《"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发布
11月4日,工信部发布《"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规划范围涵盖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信息产业四个领域,规划期为2011~2015年。
其中,化工工业将重点开发高效、低毒及环境友好农药制备技术;高性能绿色、环保及功能涂料制备技术;有机硅深加工技术;有机氟特种单体及高功能含氟聚合物产业化技术等。轻工业将重点开发家用电器变频技术、空调器制冷剂(HFC)物质替代技术、太阳能制冷在冰箱和空调中的应用技术等。
(来源:工信部,2011-11-14)
《中国氟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日前,中国氟硅协会发布《中国氟化工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氟化工总产能将达到450万t,中高端产品比例提高到20%,总产值预计将达1500亿元。
到2015年,无机氟化物、氢氟酸的总产能将控制在160万t,产量110万t左右;氟化盐总产能控制在120万t,产量90万t左右;氟化烷烃及ODS替代品总产能控制在100万t;含氟聚合物总产能将达到13.4万t,产量达到9.4万t。另外,氟硅协会正在抓紧制定《氟化氢行业准入条件实施细则》,不久将会对外征求意见。
(来源:氟硅网,2011-11-10)
中国发布淘汰白炽灯路线图
2011年11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印发《关于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决定从2012年10月1日起,按功率大小分阶段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中国是照明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节能灯、白炽灯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10年白炽灯产量和国内销量分别为38.5亿只和10.7亿只。中国照明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左右,采用高效照明产品替代白炽灯,节能减排潜力巨大。逐步淘汰白炽灯,对于促进中国照明电器行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公告》明确,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分为五个阶段: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为过渡期,2012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2014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6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为中期评估期,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或视中期评估结果进行调整。通过实施路线图,将有力促进中国照明电器行业健康发展,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预计可新增照明电器行业产值约80亿元(人民币)、新增就业岗位约1.5万个,形成年节电480亿kWh、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万t的能力。
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德班会议开幕在即。值此之际,中国发布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再次表明中国政府深入开展绿色照明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坚强决心和采取的积极行动,将会对中国乃至全球淘汰白炽灯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讯,2011-11-04)
萤石等12个矿种资源潜力评价2012年将完成
日前,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公室印发通知,部署2012年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即完成省级锡、钼、镍、锰、铬、银、锂、硫、萤石、菱镁矿、硼、重晶石等12个矿种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全面完成省级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汇总工作;基本完成大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汇总的主要工作;开展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重力、磁测、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矿产预测和综合信息等专业汇总工作等。
(来源:国土资源部,2011-11-14)
澳大利亚国会通过碳排放税法案
11月8日,澳大利亚国会投票通过《清洁能源法案》。《法案》通过了碳税机制,并要求从2012年7月1日起,对HFCs、PFCs、SF6等温室气体征收碳排放税。碳税初始价格为23.00澳元/t,2013~2014年将逐步提高至24.15澳元/t,到2014~2015年将提高至约25.40澳元/t。此后,该价格机制将逐步转向排放贸易机制。
(来源: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2011-11-09)
咪酰胺正式获欧盟再登记
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咪酰胺的再登记申请,将于2012年1月1日列入欧盟农药登记法规1107/2009附件B。巴斯夫、马克西姆阿甘继第一次登记被暂停后于2009年为该原药向欧盟提出再登记申请。
再登记要求使用者保证该产品在室外使用时单次剂量不得超过450 g/ha。欧盟成员国必须在2012年6月30日后确保现存的产品达到该要求。并将根据其他的登记条件,在2015年12月31日前对现存产品进行重新登记,要求标明操作者和工人的特别注意事项,对水生生物的风险以及对哺乳动物的长期影响。另外,要求申请人在2013年12月31日前提交其他数据及信息。
(来源:世界农化网,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