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2011-08-15班映霞
班映霞
山西省大同同煤集团总医院急诊科,山西 大同 037003
急诊科是急诊危重患者集中的地方,因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危重患者经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后,常需进行院内转运。转至相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专科病房。危重患者在转运、检查中存在很大风险[2]。据统计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 9.6%[3]。
1 临床资料
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我院急诊科院内转运282例危重患者。282例中男188例,女94例,年龄9~82岁,急诊手术8例,完善检查122例 (CT、X线、),转至专科进一步治疗274例.其中脑血管意外74例,心衰、呼衰患者53例,颅脑损伤患者56例,严重创伤并休克22例,消化道出血并休克9例,胸腹部外伤40例,急性中毒21例,异位妊娠7例。
2 转运的护理
2.1 转运前的准备
2.1.1 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 急诊护士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道管理、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将转运途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征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并签字同意,才能实施转运。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其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无论转运前或是转运中都要进行风险评估[4]。
2.1.2 转运前的预处理 护士在转运准备过程中,保持有条不紊,动作熟练,并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安静地配合治疗和护理[5]。充分考虑天气的冷暖,避免患者着凉;如患者在转运前生命体征不平稳而诊断检查或治疗为必须者,须有主管医生同行,并做好充分急救准备[1]。如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等;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各连接是否紧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脱;清空尿袋;保证各种转运中应用仪器 (如除颤仪、微量泵)电量充足。转运前清除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备好简易呼吸器。妥善约束躁动患者。躁动期的患者,需要做检查时,护士应该和医生联系,及时给予安定等镇静的药物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吸痰的患者在出发之前要充分吸痰1次,带吸痰管和注射器,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抽出痰液。输液时最好选用静脉留置针。有引流管者应保持引流通畅或临时夹闭,避免引流液倒流入体内[6]。输液的患者,固定好穿刺针,避免堵塞和脱出。
2.1.3 转运工具的选择 心衰,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轮椅转运法,此方法起到半卧位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呼吸。其余病人采用平车转运,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
2.1.4 通知对方科室,联系电梯、电话 通知接收科室,告知患者的性别、主要诊断及需要特殊准备的物品,如呼吸机、监护仪、吸痰器等,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有计划的接收患者。如果是做各种检查,提前预约,确保患者到达后及时行各种检查。
2.2 转运途中的监护和支持 推送患者时,护士应位于患者头部,随时注意患者病情变化。推行中,平车小轮端在前,转弯灵活,速度不可过快,上下坡时,患者头部应位于高处,减轻患者不适。并嘱患者抓紧扶手,保证患者安全。进出门时,避免碰撞房门。保持输液管道。引流管道通畅[7]。在推车行走过程中,头部置于大轮端,推车速度要平稳,转运时抬起床栏,保证患者安全,意识障碍的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转运中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头部在前,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无躁动、气管插管与呼吸器的连接是否完好,各种引流管避免脱管、堵管,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在转运途中若发现病情变化和意外时,应立即进行处理,并及时与有关科室联系呼救,以便得到及时的抢救[1]。做好转运中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
2.3 转运后的交接 到达相关科室后,护送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搬至病床,做好床旁交接,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身份识别 (腕带、询问),基本信息、病情、生命体征、病历资料 (急救处理、检查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随带管路及皮肤情况以及各种术前准备等,双方科室交接人员签名。通过交接登记本在急诊科转运患者中的应用,表明了职责,确保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8]。
3 结论
急诊科转运患者的频率非常高,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可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性和伤残性。落实转运前的正确评估和准备、转运途中的严密监护和记录、转运后的交接等措施,保证患者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科室,为明确诊断,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奠定基础。
[1]孙玟,田丽.急诊护理操作手册[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318-320.
[2]贺银丽,扈学琴.急危重病人院内转送的安全管理 [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75.
[3]林涵真,危丽华,董馨.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7):4027.
[4]王传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安全隐患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外医疗,2010,29(21):164.
[5]童本沁,陈娟.院内转运存在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6):71.
[6]王颖,张海生.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指南[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69.
[7]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36.
[8]刘领君.患者交接登记簿在急诊科转运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