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养猪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
2011-08-15余向前
余向前
(开化县畜牧兽医局,浙江开化324300)
开化县地处浙江西部边境,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发展生态养殖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养猪业是目前家畜养殖中最为看好的产业之一,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在开化山区发展生态养猪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保障产业之一。
1 发展现状
1.1 养殖户规模和分布 该县农民发展养猪业多数利用废旧的房屋或搭建简陋平房办场,由于场地狭窄加上资金不足等原因,饲养规模较小。据调查,至2010年底全县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156户,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103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60户,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户24户,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3户。养猪场主要分布在城关、华埠、桐村、杨林、马金、音坑和塘坞等乡镇。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3个猪场分别分布在城关镇、华埠镇和桐村镇。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156户养猪户以华埠镇最多(达35户)。
1.2 农户对养猪产业的认识 养猪户对养猪致富信心足干劲大。音坑乡徐某从部队转业回乡后,在国营企业工作多年,后因企业改制下岗,2006年自筹资金办起了养猪场,规模从小到大,现有存栏母猪162头,2010年净收入25万元左右。桐村镇养猪户陈某已在当地养猪多年,2008年除在当地继续办好养猪场外还到乐清市租赁当地猪场,从新组织技术和饲养人员,强抓管理;生猪就近在温州市等地销售,节约和减少了许多经营成本;采取“猪-沼-鱼”模式养鱼养鹅,兴办肥鹅肝加工厂,产品销往杭州、宁波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城关镇余某等人合办猪场多年,2008年又单独筹集500余万元在马金镇按生态养殖园区标准新办猪场,发展前景看好。
1.3 销售情况 据对18户养殖规模不同的养猪户调查,目前该县生猪销售主要以外销为主,大猪主要销往海盐县、慈溪市、温州市、平湖市、义乌市和江苏省昆山市、太仓市等地,中猪、仔猪主要销往江西省樟树市、新干县等地。部分大猪以销售本县屠商为主。
2 存在问题
2.1 养猪规模偏小 据调查,全县年销售生猪5000头以上规模场只有3家,2010年全年销售生猪21500头左右。年销售生猪500~3000头的养猪场53家,2010年全年销售生猪45000头左右。规模养猪户的数量和年饲养量均不如养猪大县,如衢江、江山、龙游等县市。全县年饲养量还不如其他养猪大县市一个乡镇的年饲养量。
2.2 养猪户防疫意识不强 部分规模养猪户中仍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免疫操作规程不科学、不规范,随意到其他县市购买种猪和免疫疫苗,盲目跟从个别养猪户,不按县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要求强制免疫,猪高热病和猪蓝耳病等疫病暴发流行的隐患较大。
2.3 病死猪及其他污物处理不规范 由于当地农户发展养猪业多数利用废旧房屋或搭建简陋平房办场,场地狭窄,养殖规模不大,栏舍建设不规范、缺乏无害化处理和粪污处理设施,加之消毒不严、粪便处理不及时等原因,导致严重污染环境。
3 对策与建议
3.1 扩大养殖规模 开化县发展养猪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山多、饲草资源丰富,农牧结合和生猪养殖向山区和半山区推进是大势所趋。要充分利用有关部门提供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山区海岛发展特色畜牧业项目,特别是生猪生态养殖项目,重点给予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要利用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品牌,突出生态特色。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吸引有实力的公司投资开发山区生态养猪业,带动养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3.2 加强技术培训 要充分利用养猪协会的作用,促进信息和经验交流。加强养猪从业人员饲养管理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养猪农民的综合技术素质。
3.3 强化行政执法,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和猪产品安全 一要加强疫情防控,加强预警体系建设,落实各项措施,严防重大疫情发生。二要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生猪养殖环节投入品监管,净化生产环境。三要定期采血抽样检测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抗体效价。对部分抗体免疫合格率未达要求的猪场,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对屡教不改的猪场要依法查处,严肃处理。四要对养猪场的其他未依法经营行为进行监管。消除监管盲区,堵住监管漏洞。
3.4 治理污染和病、死猪 一是利用沼气生产技术治理猪粪等污物。根据“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按猪-沼-茶(鱼或菜)等模式处理猪粪便和污水。二是督促猪场严格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处理病、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