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球虫病发病特征与防治措施
2011-08-15赵耀光
王 留 赵耀光
(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系,河南省商丘市 476000)
仔猪球虫病发病特征与防治措施
王 留 赵耀光
(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工程系,河南省商丘市 476000)
近几年来,球虫病的暴发在规模猪场呈上升趋势,且流行极为广泛,给猪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广大养猪场(户)应该重视球虫病的防治。
仔猪;球虫病;防治
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属和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哺乳期及断奶后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原虫病,成年猪有球虫寄生一般无临床表现,但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尤其是母猪带虫,常引起一窝仔猪同时或先后发病,甚至导致仔猪死亡。近几年来,球虫病的暴发在规模猪场呈上升趋势,且流行极为广泛,对养猪业危害巨大。
1 病原及生活史
1.1 病原
猪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Eimeria)和等孢属(Isospora)球虫引起的。目前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猪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猪球虫包括艾美耳属8种和等孢属1种,即粗糙艾美耳球虫、光滑艾美耳球虫、极细艾美耳球虫、蒂氏艾美耳球虫、猪艾美耳球虫、种猪艾美耳球虫、有刺艾美耳球虫、新蒂氏艾美耳球虫和猪等孢球虫。
1.2 生活史
仔猪从母猪的粪便中或从其他污染的环境中食入卵囊后5~7天,卵囊破裂释放出子孢子,侵入肠上皮细胞内形成裂殖体,裂殖体破裂放出裂殖子,侵入肠上皮形成第二代裂殖体,这种裂殖体破裂释放出第二代裂殖子(此时开始发生腹泻),球虫如此反复地进行裂殖生殖,使肠上皮细胞遭受严重破坏,一部分裂殖子可转变为大小配子结合成合子,然后形成一层被膜成为卵囊。大约在感染后的10天,粪便中就排出大量的卵囊,临床症状显示期为感染后的8~11天。
2 流行特征
本病主要发生在哺乳期及刚断奶的仔猪,以7~14日龄多发,发病率可达50%~75%,一般死亡率不高。患病仔猪日龄越小,病情越严重;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病猪和带虫猪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它们周期性地排出卵囊,污染环境,感染仔猪。猪球虫病经消化道传播,当卵囊随病猪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土壤或用具,卵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孢子化,仔猪食入后,可发生仔猪球虫病。该病可常年发生,但以夏、秋温暖潮湿季节多发。
3 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渴欲增加、磨牙、间歇性腹痛、腹泻;9~10日龄哺乳仔猪患病时排出黄色、灰白色、恶臭、水样粪,有时见患猪排出血便,几天后血便消失,出现粘液性粪便。病猪逐渐消瘦、贫血,可视粘膜苍白。整个病程过后,病情逐渐好转。
仔猪球虫病一般均为良性经过,可自行耐过而逐渐康复;但感染虫体的数量多、腹泻严重的仔猪会发生死亡。成年猪感染时一般不出现明显的症状。
4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发生于小肠 (回肠和空肠)。典型病变是小肠粘膜绒毛萎缩(主要在空肠、回肠部),也有不少病例出现坏死性肠炎(肠上皮坏死脱落,肠绒毛变短或消失)。肠浆膜面有出血斑。严重者肠内容物呈暗红色、浆糊状,并发出恶臭气味。
5 诊断
5.1 实验室诊断
取少量仔猪粪便(约 10~20g), 加入50mL饱和盐水,搅匀后静置10分钟,取表层液滴入载玻片上,镜检发现有大量球虫卵囊。或直接刮取空肠和回肠的粘膜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大量内生发育阶段的虫体(裂殖子、裂殖体和配子体)。
5.2 确诊
根据该病相应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病。
6 防治
目前尚无很好的预防方法,只有及时清除粪便,使猪减少与卵囊接触的机会。由于卵囊对一般消毒药抵抗力强,喷洒10%的氨水能杀死卵囊。药物预防有一定的效果:在母猪分娩前后一周的饲料内,每吨加氨丙啉1kg或莫能霉素60~100g进行预防,有助于防控仔猪球虫病的发生。
对于发病猪,用磺胺喹恶林钠以125ppm的浓度,混于饲料中,首次用量加倍,连用5天;停药3天后再用5天;或用氯苯胍,剂量为20mg/kg·bw,混于饲料喂给患球虫病的猪。猪舍环境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熏蒸法消毒,或用过氧乙酸喷雾法、火焰法消毒;也可用3%~5%的火碱水消毒环境;这些方法对卵囊有较强的杀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