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研究(1924—1949)》读后

2011-08-15苏全有

关键词:农会组织化国民党

苏全有

《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研究(1924—1949)》读后

苏全有

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魏文享著《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研究(1924—1949)》一书,该著以1924—1949年期间国民党领导下的农会组织研究为脉络,体例上划分为传统乡村组织与新式农会的兴起;革命化政党与农民组织化道路;国民党执政后的农会重建;农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党政、乡绅与农会中的权势转移;农会与农政:农会与国民党的农业建设;农会与乡村秩序及民众教育等七大部分,并以此为依据来分析农会与国民党的乡村控制、乡村建设的关系,分析农会与农业发展、乡村治理的关系,由此加深对于农会与近代中国“三农”问题的研究。综观全书,有如下特点:

第一,独到的研究主题、问题意识和探讨路径。

学界关于农会的研究,以往多集中于清末的农会和国民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农会,至于其他时段,如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农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农会等则问津者少,尤其是以宏观把握,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更是欠缺。

《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研究(1924—1949)》一书,就研究主题和问题意识而言,针对学界对国民党领导的农会组织的忽略,进行深入研究,展开填补性、开拓性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农会发展最为重要和最为普遍的时期,该著对国家体制下的农民组织化探讨不乏创新之处。从研究角度和探讨路径方面看,已有成果以结构——功能主义的模式探讨农会组织、活动者居多,而将政党、国家、农民及农会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考察的几乎没有,该著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在相当程度上拓宽了农会研究的视野,也是对本书主题的深入发掘。

该著同时也着力探究许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前瞻性的学术新意和价值。例如,通过农会探讨国民党与农民的关系即是一个新的切入点,其研究结果可以弥补以往认为国民党完全忽视农民动员的偏颇之见。借助这个新视角的考察,国民党在乡村社会中的党治力量、乡村社区中的权利结构、农民的团体意识和群体行为等也可以得到检验。

第二,该著对近代农民组织化问题的探讨具有相当的新意和创见。

据作者考察,农民组织化是指在乡村以农民为主体的社团化的整合过程。在乡村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其成员虽然是农民,但却并非是以农民身份作为主要的结社标准。农民的组织化可以通过自发的方式实现,亦可以通过政党及国家的引导来实现,农会无疑属于后者。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是,农会到底如何实现对于农民的整合?农村的阶级状况对于农会的运作有何影响?国民党及政府的引导对于农会具有何种意义?农会是否真正成为农民之会、得到农民的信任并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农民的组织化对于国民党的党治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该著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分析。

如,国民党及政府引导农会的意义,农会的组建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政治势力及国家权力对于乡村基层社会以及农民群体的整合意图。国民党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在乡村推行保甲制,后又推行新县制,都是力图加强对于地方社会的控制。但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控制仅是单方面的,如何既能够整合乡村社会,又充分发动农民的积极性,尤其是获得占有农民大多数的佃雇农的支持,防止中共在贫苦农民中的迅猛发展,是国民党及政府的用心所在。农会一方面是农民之“自治”性团体,可以发挥其在乡村社区中的自主性作用,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党部及基层政府的领导下,推行党务及政府施政,发挥保甲难以发挥的作用。农会在农村施政及农民组训方面的活动,体现了政党及国家意志。

本书在借鉴以往农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会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发掘,以史学观点为切入点,立意上有新颖之处,它在厘清农会发展状况的同时,又上升至更高的层次,将农会与政党、国家、农民等重要问题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入探讨。因此,该著的出版不仅会直接推动近代中国农会研究向纵深扩展,而且对于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些相关重要问题的多视角分析也颇有借鉴价值。

第三,该著多维的理论分析和独到的论证视角。

该著在将农会与政党、国家、农民等重要问题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入探讨的同时,十分注重以多维视角进行考察。譬如在考察国民党重建之农会存在着严重的“权力依附”特性时,从组织方面、职能实施方面、国民党及政府和农民自身等多视角层层展开进行分析论证。

在组织方面,农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农会其权力为地方乡绅所掌控,佃雇农甚至自耕农在其中并无话语权。虽基于农会发展的需要,国民党及政府对会员标准进行了现实性调整,但并未改变乡绅所掌控农会权力的事实。在职能实施方面,农会在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地权及减租减税活动中作用极其有限,难以赢得佃雇农及自耕农的信任。国民党及政府方面视农会为工具,忽略了农会的自主性。农民自身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及团体意识薄弱也使农会难以发挥“农民团体”的集体力量,由此分析国民党重建之农会存在着严重的“权力依附”,国民党既希望保持党和政府对农会的直接掌控,又希望农会以职业团体之角色发挥自治效能,但在制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形下,农会事实上形成了对国家的“权力依附”。

第四,该著在资料挖掘方面贡献突出。

原有的农会研究,主要以文件、报刊、口述资料为主,虽然也运用了一些档案资料,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作者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未刊档案文献,其中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收藏的有关国民党领导的农会和中共在大革命以后领导的农会的原始档案文献,另有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收藏的国民党与农运方面的档案资料。查阅这些档案内容浩繁,足见作者治学勤奋,态度严谨,也为此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此后的进一步探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线索,其学术贡献同样值得充分肯定。

最后,该著在知古察今、鉴往知来的致用性方面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纵观近代农会研究,近代农会的组织形态虽异,实效有别,但其中也有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内在逻辑。从农业的角度观之,农会可以是农业产业化的组织者与农业外贸的推动者;从村治的角度观之,农会可以是农民自治和参与政治的中介与舞台;从政党或者政府的角度观之,农会可以是协助性力量,也可以扮演对抗性角色。在近代农会发展的道路之中,政党、国家、乡绅、农民的力量博弈都在农会的组织空间内变化,实践表明:农会须获得法定的现代社团权利,动员过度或者控制过严都不利于建立“农有、农治、农享”的农会制度。这些经验对于当代农会建设具有启示作用。今日的农民专业协会建设之中,政府的组织性与农民的自发性得到较好的结合,不过现代社团意义上的农会建设,还需要国家通过农会立法,科学划分乡村基层政权与农会之间的权限,赋予农会足够的法律空间,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使之从民间的角度构建起解决“三农”问题的组织渠道。在此层次上,近代农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代农民的组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体而论,该著论述深刻,视角多维,史料翔实,叙述客观,文笔流畅。通研全书,观者对近代中国农会发展过程中相关问题研究的累进发展状态可以一目了然,这样的研究不但在内容上有价值,而且在方法上亦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体现了该专题研究的体系性和开拓性。简言之,本书将独到的研究主题、问题意识和探讨路径融汇贯通,以鉴史资政的致用性特色开拓了史实问题研究的新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邮编:453007)

猜你喜欢

农会组织化国民党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快过关了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挤压工艺参数对高水分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中国现代物流现状及展望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