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改革发展新思路
2011-08-15于向
于 向
高校健康教育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分析和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身心健康的教育,是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消除思想烦恼、精神郁闷、抑郁、烦躁的教育,是指导大学生预防或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教育。通过高校健康教育向大学生传授健康向上的生活卫生保健知识和必要的体育健身技能与方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促使大学生摒弃陋习、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自觉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深入挖掘分析影响高校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努力探索高校健康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和完善高校健康教育的评价、监督制度,培养大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高校健康教育沿着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发展,对中国未来高新技术的开发、经济发展和科技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制约和影响中国高校健康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高校健康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智育第一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部分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仍把知识和技能传授放在“健康第一”的位置之上,如专业课挤占健康课,在健康课教学时间安排一些与健康课无关的活动等,这无疑给学生思想上造成“健康课不重要”的错觉,使学生忽视健康课的学习,被动接受健康教育。笔者通过对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及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400名大学生的调查得知:有98.9%的大学生认为体育健身很重要,但课余时间经常(每周3次以上,每次30 min)坚持体育健身的仅占调查学生的6.9%,每周偶尔进行1~2次体育健身的占25.1%,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68%(体育课除外);大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主要为了达标考试者占73.1%,女大学生尤为突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对健康锻炼具有正确的认识,但主动进行健身实践者却是少数。其原因虽然与大学生自我健身意识不强、惰性大、意志品质薄弱等有一定关系,但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教师的教育思想守旧也是影响高校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长期以来高校健康教育所沿用的“体育—卫生模式”,在内容结构上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仅局限于体育活动及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一些高校把体育学院改为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但学校的健康教育现状和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许多大学生既没有真正树立现代健康理念,又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大学生健康意识、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小学时期的健康教育对日后大学生健身意识、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了基础作用。目前中国没有规定学校教育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大、中、小学基本上是以体育课替代健康教育课。这个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则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2 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薄弱
教育是塑造“人”的文化,是“育人”的教育,但是今天的教育,严重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一个明显的表现是教育中忽视人的道德精神、文化素养、观念、情感、心灵、方法、习惯等的塑造,造成人的情感缺失及人格的不健全。由于缺乏人文精神、人文意识,因此在行为上就缺少道德约束和责任约束,不考虑行为的法律后果,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如个别大学生缺乏思想修养、素质偏低、理想缺失、不守诚信,故意拖欠助学贷款不还;有的大学生把“考试枪手”作为“兼职”,以获取替考收入;有的大学生在求职简历中注水、作假[1]。再如:2002年2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黑熊,造成5只黑熊不同程度受伤的事件;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同学的事件;2008年山西朔州、浙江丽水及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杀死老师的命案事件等。这些惨痛的教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中国高校在现代教育中人文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方面的薄弱,造成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失衡和道德意识上的残缺不全。同时也反映出了当前中国的高校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这一局面。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动力,面对世界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国家需要有高学历的文化人,更需要心理和人格健全的人。人文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健康教育不仅要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意志品质修养、心理健康、人文素质提高等人格教育方面下大功夫。
1.3 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健康教育改革十多年来,师资队伍的缺口和心理学教师或体育教师培训后兼任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有所改观,但总体上发展速度缓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卫生科。校医院应当设保健科(室),负责师生的卫生保健工作。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卫生工作[2]。由于各学校情况不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能按规定设置保健科(室)、按比例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教师的学校相对较少,部分高校一万多名学生,只配备3~4名保健医生或兼职心理指导教师,健康教育基本是由体育教师兼任,专职卫生技术人员也不能达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要求,满足不了高校健康教育和大学生的需要。目前,高校中能培养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院、系不多,这不仅对未来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也会加大中国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200余所大学或学院开设健康教育学课程,并可授予学士学位,有20余所公共卫生学院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日本也有许多高等学校设置了养护专业,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师资[3]。
1.4 课程体系不完善、管理不规范
高校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1993年初国家教育委员会就提出:“各高校要把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根据其条件和具体情况决定开设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选修课,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以试点开设必修课。”十多年过去了,把健康教育课程列入高校教学计划并成为必修课的学校不多,许多学校只开设了选修课。从学生接受健康教育选修课的效果和受益情况来看,反应并不很乐观。其原因: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虽然部分院校开设了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较少,不能保证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大部分高校学生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知识较差,给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内容单调,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如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及养成教育等方面的教育较少,对大学生自我健康意识、健身价值和生活实际缺乏针对性的指导。三是教学管理、实施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教材,部分高校把公共体育基础理论作为健康教育课进行讲授,内容单一,学生难以接受。现有健康教育教学人员有的专业素质不高,有的责任感不强,上课只是放放录像,读读报刊,健康教育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校对健康教育课重视不够,缺乏大环境的营造,也是造成高校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学生对自身的健康不够重视,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健康意识、行为及良好生活方式尚未形成。五是高校在如何培养大学生科学生活、饮食、锻炼,使大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健康心理、良好道德行为和良好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教育、管理、发展等重要方面,还缺乏共识,既没有建立起一个符合健康时代的高校健康教育培养标准,也没有制定出一套统一合理的规划和科学完整的高校健康教育体系。
1.5 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由考入大学时“天之骄子”的社会赞誉与目前社会就业难之间形成的巨大心理反差,使大学生心理上出现了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等消极情绪。同时,校内激烈的学习竞争、同学之间人际交往不和谐、青春期性与恋爱处理不当等问题也给大学生心理带来了很大压力。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数在不断上升,有的院校已经达到30%~40%[4];在因病退学学生中,有七成的学生是心理疾病,其中10%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1];大学生由于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率已位居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首位[5]。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其独立性强,自制能力弱;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大;追求新事物,但由于阅历较低,对新生事物缺乏较为正确合理的认识。在如何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帮助大学生化解不良情感,合理宣泄和释放心理压力,纠正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改变认知错误现象,将不良情绪带来的能量导向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积极行动,把大学生充沛的精力与丰富的情感引导上升为自我教育的动力等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调节手段和方法。
1.6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知程度较低,个人保健意识较差
大学生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主要反映在个人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和个人健康意识、心理卫生、日常生活卫生及人际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健康改善程度。不健康的行为表现主要有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心胸狭窄等方面。据有关文献[6]对部分高校学生健康教育程度的现状调查及200所高校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教育认识水平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学生获得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处在较低水平,保健意识较差,没有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精神过于紧张或松散,缺乏体育锻炼等,严重影响了自身健康和正常学习。因此,加强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终身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提高高校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1.7 校园环境不尽如人意
据调查,有近37.8%的大学生对目前校园环境、卫生状况不满意,主要是校园内的道路不清洁,教室的灰尘纸屑多;有40.5%的大学生对校园文明建设不满意,主要是校园秩序和周边环境较乱,常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还有55.7%的大学生对校园绿化、环境美化不满意[7],主要是环境美化、绿化不到位,缺乏生机,校园空间较小,学生过于拥挤,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压抑感等。这些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在完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重视健康教育环境、氛围的建设,努力把二者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良好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 高校健康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
2.1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健康教育理念
前苏联专家斯特鲁冰计算得出,减少因病缺勤率、死亡率,可以增加国民收入20%,也就是说1/5的国民收入可以靠人们的健康因素而获得的[8]。因此,针对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欠缺,自我保健意识不强的现状,高校健康教育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努力探索并构建一条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个人健康意识、知识、技能形成的健康教育链,为大学生的健康知识、健身技能增长和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系统性积累和保证。因为一个人健康意识和健康躯体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学习健康知识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积累过程。一个人长期的健康投入和积累,决定了他未来综合健康的维持和修补甚至医疗的成本。前期健康投入的成本越大,后期收获的财富也就越丰厚,而最主要的是他前期投入的健身时间、方法和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其次,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一些可遵循的原则,使各高校在遵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本省、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制定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整体规划。再次,把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如将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相关性,情绪、个性与健康,行为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心理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网络成瘾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青春期恋爱、性心理分析,心理咨询操作技术,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人际关系的处理,个人生活习惯与健康、个人健康与环境健康、个人心理健康与人格完善及个人生活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体育锻炼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运动损伤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恢复、意外事故的处理、自我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纳入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之中,进一步加强人生健康、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等方面的教育,把高校健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高校健康教育快速协调发展。
2.2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构建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构建健康教育体系要把全面发展的理念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建设。因为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在心理之外,在于个人发展的需求受挫,以及因为这种挫折感而发生的应激反应。高校健康教育首先要跳出传统的教育圈子考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出发,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让家长了解大学生身心存在的问题,与学校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其次,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学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构建以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和健康教育培训体系为一体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再次,构建大学生心理疾病防范体系,完善学校、院系、辅导员或班主任、宿舍长、党员骨干五位一体的防范体系,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组织大学生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寝室心理知识竞赛活动,举办以心理健康与自我实现为主题的心理讲座,通过如何建立良好的同学、师生、亲子关系,如何处理好异性交往关系等,教育学生关注心理健康,让心理健康知识和科学心理精神传遍学校每一个角落,走进每一位学子心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健康快乐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第四,开展健康服务,实现健康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危机干预及专业督导、热线电话服务及心理训练等各项心理健康业务服务。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如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协会或心理健康社团,支持学生开设心理互助热线等。举办健康教育节,如:邀请心理学、医学专家就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现场心理咨询,放映心理影片观摩,为大学生免费进行心理测评,举办心理健康征文比赛、校园橱窗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网站可设置心灵驿站、心理咨询室、心理百科、心理测试、心情故事、心闻专栏等栏目,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决心理问题和困难、优化心理素质,使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健康促进理念,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增强心理自我调控能力,让大学生放飞心灵、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2.3 加强专职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健康教育师资供需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高校除了要在高等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开办学校健康教育专业、培养学校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外,还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第一,要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健康教育研讨班、教育技术培训班等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二,要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如设置教学主讲教师岗位、骨干教师岗位,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中对教学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教学成果与教学研究论文、科研成果同等对待等,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教学水平。第三,选择培养一批健康教育教学基础扎实、责任心强、善于团结协作、热爱并肯钻研教学工作的优秀中青年学科骨干教师,形成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健康教育师资团队,从而推动整个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第四,学校要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进步,积极为教师创造和谐的教学、科研工作氛围,提供必要的教学、科研图书仪器设备,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保障和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及高校健康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 高校健康教育要突出体现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健康教育应为大学生提供改变不良行为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服务,促使他们能合理利用这些知识、技能和服务来提高自身素质。如对大学生进行自救常识的教育中要包括饮食安全常识、求职安全常识、性安全常识、公共突发事件避险常识、预防网络犯罪常识教育等;对大学生进行人身安全教育应包括打架斗殴、性侵害、抢劫、绑架的防范与应对等,帮助他们分析、预防、维护和解决心理问题,指导他们正确预防疾病与合理就医,教会大学生掌握科学体育健身的技能与方法,定期为他们进行身体检查等,以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如果健康教育只是告诉大学生什么是健康行为,而不能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并且自觉采纳健康行为,这种健康教育就是不完善的。针对目前高校学生自杀率不断上升的问题,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以生命质量为重点的健康教育课,增设生命教育与人生思考的教育内容,增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确保学生在成长中遇到问题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帮助与解决。这不仅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及对生命的态度有积极作用,而且此项工作长期系统地进行下去,将会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会促使学生改变对以往不良情绪的认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积极应对反应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心理素质基础。
2.5 创新高校健康教育途径,培养大学生良好健康意识
创新高校健康教育途径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积极宣传新的健康教育观念,用新的健康教育观指导教育大学生树立和谐的健康理念。一是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健康理论知识,增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身心健康的价值、意义,懂得健康的身体不仅是承载知识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且是创造人生美好未来和幸福的基石,努力把健康和谐作为人生身心健康发展追求的目标。二是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启发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长期的身体锻炼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释放心理压力、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式,努力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轨道,积极主动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应用团体动力理论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对辅导员、心理委员进行团体辅导技术、团体动力理论、团体游戏等心理指导方法培训,在此基础上把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各个班级,通过运用团体动力理论,使班级学生全员参与、全员互动,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和人际关系。四是利用主题班会调节大学生心理,通过《种下目标,让心飞得更远》《播种希望,放飞理想》《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内容丰富的心理主题班会,解决心理困惑,让大学生敞开心扉,述说心中的郁闷和不愉快,改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适应环境的能力,健全大学生人格,达到化解症结、消除心理障碍的目的。五是打造良好人文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学风、班风和校风,如开展校际或校内体育比赛,形成节假日有比赛的良好氛围,用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把学生从网络游戏中吸引过来。形成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健康文化活动、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等,增强大学生自我预防疾病的能力,消除或减少影响身心健康的危害因素,提高学习效率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和道德健康的有序协调发展。
2.6 完善高校健康教育的监督管理机制
高校健康教育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领导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总体规划,定期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协调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系,形成多学科对健康教育的共同支撑。要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体育教师、校医、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是实施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要共同努力,实行岗位责任目标制,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明确各自的分工及相互合作关系。高校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参与其中,例如后勤要抓好校园的环境及文明卫生建设,搞好校园内的建筑设计布局与校园内的道路,管理教室、宿舍、食堂、公厕等卫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教学生活环境。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进行组织实施。把高校健康教育及健康课程建设等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校园传染性疾病、常见性疾病的预防与防治,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决杜绝对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落实措施不到位,对健康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出现。
2.7 建设文明校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一要科学进行校园绿化美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草一木会说话、面面墙壁能育人”的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园林校园。二要开展以读名著、颂名诗、看名片、学名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读书活动,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三要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四要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构建学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完善学校安全责任目标,治理好学校及周边的环境,确保师生安全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五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丰富学校文化底蕴,如“心系祖国、健康成长”教育活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篮球赛、排球赛、拔河赛、演讲赛、书画展等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锻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六要加强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校园文学社的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营造健康文明良好的校园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3 结 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技能强、思想觉悟高、心理素质好和体格健康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中一些不良行为与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作息无常、饮食无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不断上升,健康教育并不乐观,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手段,提高健康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现状,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佚名.七成病退大学生是心理问题[EB/OL].(2004-11-14)[2010-03-16].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kaoshirexian/tebietuijian/userobject1ai650077.html.
[2] 国家教委卫生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EB/OL].(2004-04-23)[2010-03-16].http://www.fx120.net/zcfg/zc-wsfg/wsjdl/200404231451167946.htm.
[3] 李明.高校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5):94-95.
[4] 王溯,张萍.试论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体育科技,2007,28(1):18-20.
[5] 佚名.大学生如何进行心理调节[EB/OL].(2009-04-10)[2010-03-16].http://www.csoei.com/queryOne.do?id=4450.
[6] 向菲菲.武汉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2):113-114.
[7] 浙江省高等教育协会保卫工作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 于向.影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135-13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