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1-08-15曹球萍
曹球萍
(浙江海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曹球萍
(浙江海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被高校重视多年。贫困生往往面临着失落、自卑、孤僻、戒备、悲观等一系列心理问题,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有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及自身因素。因此,要从国家、学校、家庭和个人层面入手,通过完善资助体系、校园环境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对策,着力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
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一般而言,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就学期间教育费用或支付有困难的学生群体。据《职业圈——高校农村贫困生家庭致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相关调查,贫困学生致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学费过高,负担过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学费在3960元以上,民办本科生的学费则在15000元以上;二是家庭收入单一,经济拮据。来自西部或偏远落后农村的学生,难以负担高额的学费;三是家有病残,突遭变故。有的家长年迈或有严重疾病、残疾,长期处于治疗或失去劳动能力,有的家庭遭受水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或发生车祸人亡等意外事故,有的父母离异,家庭矛盾使收入急剧下滑;四是失去双亲或是单亲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五是多子女的家庭,家中有其他兄弟姐妹也在读书,导致家庭贫困等。
随着我国各大高校持续扩招,贫困生已经成为高校值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不仅身负经济压力,而且还承受着难以名状的心理负荷,能否排除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家庭的前途和命运,更关系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帮助这一群体走出心理障碍和误区,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多数贫困生能视困苦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历练,积极进取,精神状态良好。但也有少数贫困生思想状态不佳,因为家庭贫困而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尤其是贫困新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一)失落与茫然心理
一些贫困生在入学前对高校充满憧憬和向往,但到高校后,陌生的生活环境、紧张的军事训练、严格的日常管理、激烈的竞争,使他们茫然失措。尤其是看到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差距较大时,便常常陷于不安和苦恼之中,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越大,造成的心理失落也越大。
(二)孤独与戒备心理
贫困生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希望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定的地位,但由于条件有限,阅历浅,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常有戒备心理,不愿轻易表露情感,孤独感明显。
(三)自卑与对抗心理
少数贫困生或因个人和家庭曾经历不幸,或因方言表达与人交流有障碍而出现消极的自我评价,进而将这种心理“泛化”。他们觉得自己的言谈举止及社会交往能力均不如人,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心理压力增加,逐步形成自卑、对抗心理。
(四)宿命与悲观心理
贫困生普遍抱有宿命与悲观心理,这种负性认识和体验若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疏解,就有可能失去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产生“我不行”的预期。久而久之,他们认为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于是逃避义务,逃避责任,成为宿命论和悲观论者。长此以往,这种负性的强化效应使其越来越觉得自己所认定的“我真没用”完全符合事实,不再去做尝试,得过且过,把“理想我”束之高阁,任凭自己受制于自己设定的消极暗示[2]。
(五)焦虑与抑郁心理
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担心就业问题,产生毕业即失业的心理。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思想压力大,紧张情绪不断增强[3],久而久之,贫困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失眠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某些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由此产生焦虑,抑郁,对学习、生活甚至娱乐都缺乏兴趣,体验不到快乐。
(六)虚荣与依赖心理
部分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受虚荣心的影响,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以撑起那份“自尊”,他们唯恐暴露自己家庭贫困;有的不愿提出困难补助申请;有的拖欠学费却请客显阔;有的不顾自己的支付能力盲目追求时尚。反之,部分贫困生依赖心理强,在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上,对学校和其他群体抱有极大的依赖心理,把国家和学校为其解决经济困难的措施当成理所当然要求受到的待遇,有的甚至抱怨补助太少,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要克服困难,争取自立。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探析
(一)经济因素
2006年2月,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4],结果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小孩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家里小孩多,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在拥有就学阶段孩子的农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32.6%;在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别达到25.9%和23.3%。
贫困生主要来自农村、城镇下岗家庭和单亲家庭。这些家庭大多收入甚少,父母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变卖家产。在这些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内心很压抑,因为家庭环境让他低人一等,过早地承受了一些精神负荷,同时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形象,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更大的心理压力。
(二)环境因素
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多注重学业,思想单纯,人际关系简单,并没有过多意识到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有太大的反差。但进入大学之后,校园环境变得复杂起来,不仅是学习能力、也是个人才艺、外貌形象、交际能力、物质条件的竞技场,人际交往变得复杂多样,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这些方面的种种的反差成为贫困生的心理障碍。当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风气反映到大学校园里,即使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也喜欢相互攀比,表现在同学聚会、拜访老师和衣着消费等各个方面。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很难在这一类活动中找到心理归属感,从而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形成心理障碍。
(三)家庭因素
家庭教化环境直接影响着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贫困大学生依靠的心灵港湾,家庭在赋予贫困大学生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等多种社会特征的同时,也是其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信念的背景。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容易形成自卑、嫉妒、孤僻等心理问题,生活压力使得贫困家庭的父母容易产生不平衡心态甚至病态心理,这也常常直接影响到子女。另外,孤儿和单亲家庭的贫困生往往会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使得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人际交往羞怯、恐惧等。
(四)自身因素
部分贫困大学生过度关注自身的缺点,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对自己的能力、状况感到悲观。贫困大学生长期沉溺于这种不良的情绪之中,会对其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在行为上表现为学习困难,回避人际交往,在生理上也会有一系列的并发症。由“精神残疾”带来的诸多负面情况又会直接影响到贫困大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在对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各个层面入手,通过完善资助体系、校园环境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对策,为贫困生“心理脱贫”提供一定的依据[5]。
(一)国家层面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国家政策影响教育的公平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十几年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
(二)学校层面
1.完善资助体系
学校需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应改革和完善与收费制度相配套的奖学金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力度;拓宽勤工助学渠道,给贫困生提供更多的资助机会;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保障体系,变入学后贷款为入学前贷款;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控制高校招生专业的学费标准,坚决制止乱收费。
2.校园环境建设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各地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能力也各不相同。与一些来自经济发达省市的同学相比,生活条件的极大反差使贫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真正从心理上给予贫困生亲人般的关心与关怀。特别是对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程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对于调解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情绪,增强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3.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了高度重视。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6],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应着眼于贫困大学生。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中,应以促进其健康人格发展为主线,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从认识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维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提高,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学会与人合作,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全面提高,做到“扶贫同时扶志”。在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中,应尽量避免伤害贫困生的自尊心,对于少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则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总之,高校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多种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相对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既培养德智体又要顾全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的重要素质,是全面发展的需要。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7]。
(三)家庭和个人层面
贫困生的家庭往往只注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支持,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问题,再加之大学生大多远离家乡,以住校为主,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状况往往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及时地交流和沟通。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贫困生的家长往往文化水平较低,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和引导能力有所欠缺所,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家长心理辅导也不容忽视。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个体说,学会接纳自己尤为重要。贫困不是耻辱,安于贫困才是最大的敌人。接纳自己,就是善于发现和肯定自己的优势和亮点,不以抱怨、自责、厌恶等心态来否定自己,自信自立,用不懈的努力追求自己的精彩。抱有这样的心态,即便经济困难,也有足够的理由对自己充满信心。用心灵去爱自己,去鼓励自己,用行动去证明自己,激发自己心灵深处的力量。
[1]许驰.高校农村贫困生家庭致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4):86-88.
[2]苑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设想[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7):46-47.
[3]董耘,何军,陈立霞.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6(7):18-19.
[4]《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教育花费成致贫首因[EB/OL].(2006-02-09)[2011-04-10].http://news.sina.com.cn/c/2006-02-09/04138158727s.shtml.
[5]韩春伶,曾练武.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工作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9-190.
[6]谢倩,朱丽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8):55-56.
[7]刘均玲.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6(5):82-83.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olutions
CAO Qiu-ping
(Petrochemical School,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Universities have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especially those of the poor students.In this paper,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re analyzed,including loss,low self-esteem,eccentricity,vigilance,pessimism and so on,which are caused by economic,environmental,family and individual factors.It is concluded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by the country,the schools,the family and the individual to improve the funding system,the campus environment,mental health education,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o as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poor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causes;solutions
B844.2
A
1008-8318(2011)04-0057-04
2011-05-19
曹球萍(1968-),女,浙江舟山人,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