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于繁华都市中的角落
——吕克·贝松电影《地下铁》影像探析
2011-08-15贾月,刘浩
贾 月,刘 浩
(1.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编播系,山西太原030013;2.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隐蔽于繁华都市中的角落
——吕克·贝松电影《地下铁》影像探析
贾 月1,刘 浩2
(1.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编播系,山西太原030013;2.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法国电影导演吕克·贝松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证明着艺术与商业不是电影中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地下铁》就是其成功的典范。从经典影片《地下铁》的影像切入,解析法国与吕克·贝松电影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论是永恒的场景——地铁,还是外化叛逆主题的人物造型,再或是明快节奏与精心雕琢的影像组合,都渗透着法国既古老又时尚的文化。
吕克·贝松;地下铁;法国;影像
吕克·贝松不像同时代的导演那样喜欢制作出奇制胜的高品质电影,也没有遵循流传已久的法国艺术电影大师那种晦涩艰深的风格,他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反抗着美国文化入侵带来的电影冲击。一方面,他扎根于法国浓郁的文艺土壤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他又借鉴了各种现代的流行元素。他以好莱坞化的镜头技巧,辅以欧化的蒙太奇剪辑,在充满节奏感的镜头中加入诗意的古典气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吕氏镜头语言[1]。他用自己的电影证明,追求艺术至上的法国人可以将艺术的电影送入票房排行榜,同时也能让商业电影拥有艺术的气质。
城市的繁华程度有多种标志,譬如摩天大楼、霓虹灯、高架桥、私家汽车等等,“地铁”这一现代化城市的重要角色,也成为繁华城市的标志之一。影片《地下铁》将故事的发生地选择在这个交通工具所在的空间中,试图用空间的”拥挤、错综、庞杂”来映射特定时代下的青春、边缘、爱情、现实……
1 “地铁”的符号象征
电影作为意义的生产者有着自己的特性[2]。地铁是大多数法国人生活中必须乘坐的交通工具之一,地铁站也是很多法国电影中出镜率最高的场景之一。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拍摄于1985年的《地下铁》是其作品中最为“法国化”的一部,全片将这个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地铁,塑造为展示嘈杂、热闹、复杂于一身的法国大都市的“核心场景”。
一阵轻快的爵士鼓乐伴随着摄影机的“主观镜头”引导观众进入一个泛着蓝色、黄色幽光的神秘世界。急速驶入的地铁、高大的候车站台、拥挤的人群、潮湿的空气、一应俱全的快餐酒吧以及那个深不可测、九曲十八弯的地铁下的地道、管线等等,共同建构了真正意义上“完整”的“地下铁”空间。
2 人物造型对影片叛逆主题的外化
在吕克·贝松的影片中,人物表现出一种近乎疯狂的激情,叛逆而执着地生活在自己的环境中。标新立异、挑战传统的先锋精神早已化入了法国电影的血脉[3]。因为身份背景的隐蔽性,使得这样一个群体缺乏历史感,时空对其而言也就变得支离破碎。
影片的男主角总有着相同的特质:沉默寡言、坚毅执著、孤独冷漠、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戏服可以是一种媒介,借着剪裁、纹路等特点,可以代表前夕、尊严等性质。服装也是一种媒介,尤其是在电影里衣料的特写甚至可以暗示穿着者的特质[4]280。《地下铁》中身着黑色晚礼服闯入地下铁的Fred有着一头极为叛逆的爆炸式金发和一双充满神秘的眼睛,服装和发型的不协调也暗示人物驶入地铁前的内心矛盾,一种在叛逆和保守之间游移不定的心态注定将伴随其始终。
主人公 Fred是大胆的,同时也是任性的,他那张苍白但时而流露希望的脸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叛逆与无奈,他诸多的所作所为与地面空间的格格不入将自己逼入了非主流的“地下铁群体”中。同时,他又是单纯和幼稚的代表,他融入“地下铁群体”的速度之快、程度之深,也正印证了这个非主流环境中特殊群体的单纯所在。他在繁杂的地下铁中任意地穿梭、放肆,摆脱了地面空间的制度规约,是叛逆还是人性对自由的渴望,再或是地面空间的真实写照,没有答案,或者说答案是每个时代每个观影人内心与现实的碰撞。Fred体验到的正是我们无法准确判定却又亟待解决的“自由是什么”。爵士乐手急促的鼓点、狂奔的速度和心跳、疯狂的爱情追逐。当地铁呼啸而来,Helena惊叫:“不”!Fred却回头一笑,跃下地铁轨道的一瞬间,我们或许得到了答案。
吕克·贝松的女主人公也同样饱含着鲜明的个性。她们外表坚强,内心却敏感脆弱,渴望被认同、被爱、被保护。《地下铁》中Helena出场时珠光宝气的服饰标明了其身份,而镜头却是从脚部的固定镜头开始,随着人物走下阶梯,最终出现了她充满欲望的脸,这一切与肮脏、杂乱、人潮涌动的地下环境格格不入。
随着剧情的推进,Helena对 Fred的情感发生着变化,从衣着上一步步体现着她对自己所属阶层的叛逆和对地下一族的认同。第二次来到地下寻找Fred的 Helena穿上了繁琐的职业套装,而卖花人指出她衣领处残留的饭迹时,似乎暗示了她所在阶层的规矩与她做派的格格不入。在与地下一族们欢快一夜后,她换上了卖花人给她提供的花衬衫、格裤子、白色夹克。不久,当 Helena出现在了她所在阶层的一场家庭聚会上时,裘皮披肩和晚礼服与她高耸的怪异发辫形成巨大的反差,此时的她宣布了与自己阶层彻底的决裂,她用极为低俗的语言控诉了所谓上层阶层的虚伪。再次出场时,她穿上了与自己身体极为不符的大号男士西服,凌乱而空旷,急于见到她爱上的那个不该爱的人,而最终等到的却是爱人被枪杀后倒下的一吻。
滑轮小子喜爱速度,却依赖速度完成了抢劫;鼓手酷爱音乐,却无缘一个正式的演出;卖花人极为精致的服饰与他极为聪慧的大脑使他能与地铁探长、私家侦探斗智斗勇,但他仅仅是个卖花人;可以说,人物是吕克·贝松电影中鲜活的元素,他用自己的镜头语言诠释了人性最本真的面目。我们在看到这些叛逆但执着的个体时,不禁会与自己年轻的经历做一番对比,而从中找寻那份即将实现或已渐行渐远的梦想!
3 速度与激情的完美碰撞
首先,影片开场段落用数十个镜头快速的表现了两部车子之间追逐的速度与激情。吕克·贝松开始对色彩和剪辑节奏产生了强烈的诉求,所谓“新巴洛克”风格正是由此而来[5]。其中涉及到以丰富的角度表现两部车子的车体,用两部车上人物的主观镜头表现街道两侧物体的风驰而过,同时用一系列大仰角镜头表现男主人公Fred在享受这一快速疯狂的追逐时激动不已的表情动作,甚至为了强调这种速度而增加了一个晨练的红衣老人的线索,通过交叉最终会合的表现,两部车子从老人头顶上相继飞过。伴随这一整段桥段的,则是由Fred上车后播放的车载音响中传出的节奏明快的摇滚音乐。音乐的节拍和着外部快速移动的景物,最终形成逼真的压抑和紧迫感,使得每一个观影人在影片的开场就能深切地感受到整部影片的基调。
其次,影片中多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追逐场景,Helena丈夫派出的私家侦探追Fred、地铁巡警追Fred、巡警们追滑轮小子等,这一场场激烈的追逐,加强了影片慌乱紧张的气氛,形成扣人心弦的视听效果。
最后,爵士乐演出所带来的音乐律动。爵士乐队表演最终在Fred抢劫的票款支持下得以实现,这场举办在地铁月台上的演出震撼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枪与玫瑰》的音乐激荡在地铁月台间,三条线索平行交叉:鼓手、贝斯手、吉他手、主唱相继出现在镜头中,而与这些镜头交替出现的是听众中那些兴奋的男女老幼,还有一条慢动作处理后的Helena与 Fred的最后吻别。音乐、生命、激情、梦想等在影片中逐渐升华,成为永恒。
在经历了新好莱坞的变革后,类型片的交叉可以使一部电影展现多种不同的元素,从而使电影显得更加刺激,节奏更加明快,并且可以涵盖更多的内容、更好玩的因素[6]184。吕克·贝松是一个深知观众心理的电影导演,他用从视觉到听觉的各种运动牢牢抓住了观者的心灵,没有人可以走神,甚至在这场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思绪将依然沉浸在如此激动而深刻的影像深处。
4 精心雕琢的影像
一切始于影像,一切终结于影像。决定现代电影品质的不再只是背后的戏剧性内核,影像本身的独特魅力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7]。
4.1 线条流畅的构图
Fred被戴上手铐后挣脱逃跑到了地下铁,影片这时交叉剪辑了滑轮小子、鼓手和 Fred三人行进的镜头,当前两者交叉击掌的全景向近景拉时,Fred从后景中的门中走出,成为镜头的中心,三人的关系也借此稳定下来。
逃跑中的 Fred失足落下时迅速地抓住了通道上的栅栏,而他掉在通道夹层的构图将一个大写的人字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地铁是整个影片着力表现的空间,因此,地铁以及地铁站台的镜头构图都呈现出一种极强的空间透视效果。这似乎象征着影片中的主人公关于“自由是什么”、“青春向哪里行进”的思索将在远方不断地延伸,导演将那种没有尽头的感觉处理得十分美妙。
4.2 明快亮丽的色彩
影片表现的主人公叛逆而执着,虽然身处地下空间的幽闭与狭小,但导演不忘在这黑暗中增加些鲜亮明快的色彩,那是青春的色彩、追求的色彩。Fred的金发明晃晃地闪烁在很多的镜头中,滑轮小子的旱冰鞋除了闪闪的灯泡外就是那亮丽的红色,而整个地铁站呈现出的如大海般湛蓝的墙壁,列车仿佛将观众带入了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色彩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片后诠释情感的又一个重要手段,吕克·贝松将这一手段在影片中运用得十分纯熟,将身处迷茫的主人公带入清澈的环境,同时又不忘赋予他们希望,虽然迷茫之时在黑暗中摸索,醒来时希望到达的是一片蓝色萦绕的梦乡。
4.3 低至地平线的角度
摄影机的位置和导演的心理相关,常规的拍摄角度被一次次以地平线角度代替。我们数次看到人物的脚部特写:鼓手和滑轮小子出场我们交替地看到了两人的脚部,和着动感明快的音乐,人物神秘出场;与私家侦探交战后的Fred试图夺路而逃,然而眼前只剩下地铁轨道唯一的逃生之处,在他纵身跃下前,镜头对准那自己决定命运的双脚,然而角度却注定了命运的非常态;滑轮小子再次引起了地铁巡警的注意,一场惊心动魄的抓捕开始了,但当镜头与地面平行对准那双红色滑轮的冰鞋时,滑轮小子顺利地逃跑了。
吕克·贝松早期的作品保持了自己坚持的“巴洛克式”的风格,如《最后的决战》、《地下铁》、《碧海蓝天》等影片从黑白无声到抽象的对话、从破碎的情节到支离的叙事,都呈现出了一种艺术电影惯有的“残缺”之美。而从《尼基塔》到《杀手莱昂》、《第五元素》、《圣女贞德》等影片中,吕克·贝松将“好莱坞式”的冲突、动作都淋漓尽致地发挥在了当代法国电影中。爱情——世界电影里经久不衰的主题,饱含热情的吕克·贝松在自己的的影片中将爱情阐释的美丽而忧郁。
没有什么是绝对属于好莱坞的,吕克·贝松用自己的电影证明了情感、暴力、青春、宣泄等元素属于所有喜爱电影的人。
[1]王芳.试探吕克·贝松电影的主题和艺术特点[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2][美]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3]崔君衍.法国电影的圣战[J].大众电影,2007(6):43.
[4][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5]沙丹.吕克·贝松:是主流,亦是边缘[J].大众电影,2006(13):56-58.
[6]黄文达.外国电影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汪方华.吕克·贝松:一位现代的电影“作者”?[J].当代电影,2002(6):28-35.
The Corner in the Metropolis——A Visual Analyzing of Luc Besson’s Subway
JIA Yue1,LIU H ao2
(1.Dept.of The Choreography,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cademy of Radio Film&TV,Taiyuan 030013,China;2.Dept.of Chines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After three-year-studying in America,Luc Besson kept proving that he could reach a balance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This essay analyzes the relation of Luc Besson and French culture by illustrating the visual images ofSubway.The cultural style of France,which is both ancient and young,permeates not only in the eternal space sign -------- subway,but also in the lively rhythmic and elaborated images.
Luc Besson;subway;French;visual image
J905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5.022
1673-1646(2011)05-0111-03
2011-05-28
贾 月(1977-),女,讲师,硕士,从事专业: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