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 全面转型—— 访中航工业综合所所长梁丽涛
2011-08-15蒋天霖
中航工业综合所长期致力于标准化、质量工程、信息化、适航性等通用性、基础性、公益性等共性技术研究。“务实创新、全面转型、实现跨越”是综合所“十二五”期间提出的战略目标。面对“十二五”期间外部环境的变化, 面对客户需求的变化, 2011年综合所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继过去三年整合质量工程、信息化,重建适航性,新建综合保障、软件测评、人员认证等多专业后,整合了作为综合所立所之基的标准化专业。 面对“十二五”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本刊记者专访中航工业综合所所长梁丽涛。
记者:“十二五”期间,航空标准化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梁丽涛(以下简称梁):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标准的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当今标准更多的是作为判别产品合格的依据,作为产业调整的重要手段,作为占有市场、发展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的标准不是中国标准,是世界标准、是市场标准、是实践标准”。仔细研读国家“十二五”规划,不难发现标准支撑的领域在不断延伸,标准的作用日趋“实在”,标准的地位明显上升。国家对标准化的高度重视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需求的空前高涨,我们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政策方针,进一步拓宽了技术基础在民机产业、非航空产品的服务领域;国家逐步放开低空领域管理,通用航空将释放压抑已久的能量,成为我所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的良机,但也对我所通用性、基础性、公益性基础技术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带来了严峻考验。此外,航空军工产品研制、生产、使用、保障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水平也在快速提升,信息技术需求爆发性的增长,是“大仰角爬升”高端突破,还是“小半径转弯”另辟蹊径,急需我们做出战略抉择。
林左鸣总经理曾提出:“技术基础应由型号牵引向牵引型号转变”,这正是对技术基础科研机构在战略转型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要求。综合所将积极研究标准化新理论、新模式和新任务。
“十二五”期间,随着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的变化,我们要赋予标准更广义的内涵、外延和作用,推动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标准领域的变化,对标准在新时期下的定位和内涵重新思考。标准化专业的发展应该是观念上全新的探索,过程中大胆的尝试。我们要变革标准的研制与服务能力,形成先进的标准研发与服务平台,基于客户价值倍增,实现“使用即标准”的标准化服务模式。
标准需要创新,需要改变。在让一个工程或是结果更优的时候,标准化都是很好的手段和技术。过去标准编制的工作模式是大家在一起开会、讨论、总结,统一协调后就是标准。随着科技的发展, 标准从一开始发挥作用就和原来所赋予的涵义是不一样的。中间过程更需要我们大胆尝试。
对标准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我们提出了“数据即标准”的理念,这是未来标准的发展方向之一。人们可以通过直接使用数据达到使用标准的效果。信息化让标准成为工具和信息源,标准不仅仅表现为文本,更会成为智能创新的平台。
在型号研制过程中我们提出“使用即标准”的理念,将规则、程序、方法等标准化元素以软件、数据库、手册等多种形式结合,开展标准载体形式的创新,积极推广“面向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服务方式,创造标准服务的新形式。“产品规范树”、“项目专用规范”等标准模式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支撑型号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标准还包括很多前期的探索和实验。要把我们在科研阶段取得的技术,应用到产品的前期论证和设计阶段,应用到产品的使用和保障阶段,逐步将技术优势应用到全寿命周期,应用到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我们要建设一批前瞻性、基础性、通用性的实验室,要对标准的应用效果做验证,做评价,要建设基础产品达标和标准符合性验证能力,要加快标准传播方式的创新研究。
“十二五”期间,标准化专业的转型预示着所里其它专业的转型,随着转型的要求,我们决定走一条技术领先,构建基于客户服务平台的道路。
记者:为何选择综合所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这个关键时间点成立标准化中心?
梁:改革进入深水区是因为目前的社会高速发展,企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家都深感改革压力。我们还面临着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加大,面临着集团公司整体要求提升加速,面临着军民结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增加,但水深练能力。我们很早就提出以发展效益为中心,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进入深水区,调整组合新的标准化板块,我觉得这是适应需求。
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要求是:“务实创新,全面转型。”所里进入深水区,首先要解决最主体的专业标准化,它是未来引领性专业,只有把标准能量集合在一起,才能重新树立专业的价值点。作为以标准化为立所之基的综合所,应该努力打造覆盖企业、集团、行业、国家及国际需求的多层次综合型研究管理与服务能力,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探索和创新,也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组建标准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就是要与国际标准化发展趋势对接,形成集研究能力、品牌价值和市场运作三位一体的标准化竞争优势。标准是一个承载大家知识、承载过去能量的载体。它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要用“标准化来求效”。你在“化”的过程中会发现,无论在是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还是标准的前期论证,亦或是标准作为产品呈现,我们都必须考虑客户究竟需要什么、形式是否是客户最方便的、资源是否是有效匹配的。这其实就是回归到了标准真正的效能。我们对标准化板块的梳理,不仅仅是为了综合所的生存,而是考虑怎样利用标准把技术做强,怎样利用标准占有市场,怎样利用标准让自己的产品、工作更加有效。尤其是在民用航空领域,从大型客机、无人机、水上飞机等民用航空器标准化视野看,标准正成为企业品牌的标志、国际商业的语言以及技术壁垒的焦点。
我们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对外把标准事业做强,对内提高我们自己的核心能力,当能力形成后,我们的专业才能得到认可。如今,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完全有资本可以构造这样一个平台。
记者:您提出要积极探索标准化增值模式,那么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
梁:我们要建立以先进的标准研发与服务平台为基础的标准价值链。提到价值,它的涵义很广泛。制定标准是有用的,它能让事物更有序、更统一、更高效,它是传播技术最快、最好的方式方法。企业拥有标准是拥有市场的话语权,行业拥有标准就是行业的积淀。
制定标准本身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传播过程也是价值生成的过程,给客户增值就是更关键的增值过程。我指的增值不仅是商业上的挣钱,更多的是数据本身就是增值,能力夯实也是增值。解决标准化相关问题,解决一个产品和其他产品相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标准更有潜力、更有生命力、更有新的可探讨领域。
标准的全价值链一方面是标准在产品的全寿命过程中的应用,另一个方面就是自身增值作用。给客户增值、给所里增值的同时也是给每个做这件事情的员工增值,我觉得这才是全效能的工作模式。
未来综合所要通过标准化专业、质量专业、信息专业、适航专业,大量搜集数据,积淀方法,最后再输出,形成良性运转过程。“十二五”期间,我们一是要对原有领域持续深耕;二是新领域的延伸要在稳健中成长;三是改变以往的盈利和运营模式,夯实核心能力,构建业务基础平台,打造基于客户的服务平台。
记者:标准化专业如何在塑造核心能力上寻求突破?
梁:面对不同的环境,一定要有勇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所里现在培育专业能力跟以前不一样,现在社会环境也同以往不同。从竞争的角度讲,你意识到别人也意识到,你所拥有的别人也可以同样拥有,就看谁的速度快,竞争带给社会的是前进。目前我们不仅仅是面对自身短板的问题,还要面对整个社会环境和国家机制问题。怎么让员工补自己的短板,怎么利用行业资源、社会资源补齐我们的短板,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标准化依附于主体,我们掌握了标准化的技术观念和水平以后,一定去了解主体,了解服务对象,通过协作,通过全新的工作模式来塑造自己的独特能力。
最近我们新成立了标准化创新研发与服务平台攻关项目团队。它的使命就是探索价值增值途径,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开发数字标准化模型。我们将通过标准化业务、资源、能力的优化配置,加快标准化业务核心能力的建设,实现标准化业务模式的转型。
记者: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中航工业集团标准建设?
梁:集团标准的构建是综合所的责任和使命。综合所作为专业的标准所,要在管理层面、 组织层面、 号召层面、 技术层面、 结果的绑定层面以及实施大集团标准效果的把控、 评估、 回归等层面,都要起到主导作用,这样才不愧于作为标准所。
在推进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与上级机关做好对接,让其支持标准化工作,这是做标准事业的人必须要做的。不同的标准可能协调和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范围不同,层次不同,所以界面划定的不一样,它的组织模式和真正发展的局部点也不一样。集团标准体系的构建,致力于生产的简化和统一,提高通用化、规范化程度,保质量、降成本、提效率;致力于把握创新技术的固化、传播,争取竞争的制高点;致力于提升质量、效益乃至安全等等。
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更属于有能力的人。变则存,不变则亡。要让变革实现与生根并不容易,近几年综合所一直培育“改变”文化,让大家在变革过程中得到启示。过去的成绩只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础,过去的经验却可能成为束缚未来发展的桎梏。“立志创新,致力转型,奠基十二五”是综合所今年的主题,大手笔的改革确实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但我相信,经过外抓市场,内聚实力的历练,全面转型,拥抱改变,事业的“蓝海”必将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