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浅阅读现象分析
2011-08-15任英
任 英
佳木斯大学图书馆,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中的第一句,其中的“旧书”当然不是指老旧的书,而是指儒家的经典。东坡先生所谓的“百回读”对于古人来说也并非是夸张,“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古人信奉的真理,读书百遍也是很多古人都能身体力行之的读书之法。成语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阅读的次数太多,以致于多次磨断穿连竹简的牛皮绳;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其皇子的教育中就有“书必背足120遍”的规定。他本人从五岁开始读书,于儒家经典,日日必读,字字成诵。17、18岁时,读书过劳,至于喀血,但仍不肯休息。24岁时,在内廷设南书房,选择汉儒为侍读学士,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他命学士日日进讲,虽在瀛台避暑,也未尝间断。不论是孔子还是康熙,他们一生对经典不是“百回读”,而是千回读,万回读了。
前人的读书不仅体现在对一本书读的次数的多上,更体现在理解的精上。南宋时期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果说这种“循守而致精”的“百回读”是一种专心致志的“深阅读”,那么,与其相反的就是“浅阅读”了。
1 阅读的层次
美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erome Adler,1902~ 2001)在他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由低到高的4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这是一个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识字并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这是一个理解句子大意的阶段。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这个阅读层次要求读者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任务,并理解文章的主旨。这个层次的阅读是一种略读或预读。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阅读是全盘的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要求读者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有系统的问题。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要求读者能够对相关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比较分析获取知识或思想的收益。
很显然,艾德勒的阅读层次说为我们的浅阅读和深阅读说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徘徊于一、二层次的阅读很显然就是浅阅读,达到三、四层次在=的才是深阅读,蛤事实上,对于多数的读者来说,他们在阅读文艺、休闲、科普等方面的读物时,都是采取浅阅读的方式,很少有人能达到分析阅读甚至是主题阅读的学阅读层次。
以阅读古典四大名著为例,如今的多数的读者能够达到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已经实属不易,进而达到对人物和历史背景的分析已经是凤毛麟角,而能达到周汝昌和鲍鹏山那样对《红楼梦》、《水浒传》有透彻分析和精辟见解的人更是少之双少,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名著对大众文化素质的影响。
事实上,前人的阅读也并非都是深阅读,晋代陶潜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潜之前的诸葛亮读书也同样是不求甚解,《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读书“独观大略”是算不上深阅读的。
不仅诸葛亮、陶潜在读书时多采取“浅阅读”的态度,就连宋代理学家陆象山也曾说过:“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鲁迅在《随便翻翻》中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叶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西方学者弗兰西斯·培根也曾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在他看来,多数的书是只需要浅阅读即可。
然而,应该明确的是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学者们的浅阅读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不拘泥于字面而沉浸于思想,否则就不会有诸葛亮的“未晓不妨权放过,过后须要细思量”和陶潜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培根的“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2 现今社会浅阅读现象分析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文献的增长,人类的浅阅读现象也从一种气挑剔文人的个别现象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中的普遍现象。这种演变主要是由于自19世纪以来的人类知识的倍增。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 1933~ )统计,人类知识在19世纪的倍增周期为 50 年,到了20 世纪前半叶,缩短为 10 年;20世纪70年代,再次缩短为5年;到互联网出现的八、九十年代之后,几乎每 3 年人类知识的总量就翻一番。最近2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总量,已经超过自人类产生以来 100 万年生产的信息总和。
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旧书不厌百回读”实在是一种误人子弟的教诲了,如今,即使是专业人员对待专业文献也多半是略读多于精读,而处于多媒体信息轰炸下的城市白领在休闲阅读时更是采取浮光掠影的浅阅读方式。
与诸葛武候“观其大略”的“浅阅读”不同的是,当今社会城市白领的“浅阅读”是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消遣、实用、娱乐为目的阅读形式。在这种浅阅读中,即使部分读者也希望在阅读中获取知识,这些知识也多半是拓宽视野、丰富谈资为目的的,而很少有为了提高素养、增长才干而进行的阅读。
从近年来的畅销书排行榜而知,当今社会浅阅读的主体是城市白领,尤其是城市白领中的知识女性。
在《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12月17日发布的“2010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中无一是纯文学或纯理论、纯技术的图书。在笔者所在的图书馆,流通量最大的书全部是言情、武打、玄幻类的小说,或记实文学、婚恋及养生类图书,读者平均每本书的阅读时间不超过一周,除去正常的学习工作时间和其它的生活娱乐时间,一部平均二十多万字的书,读者真正阅读书的时间不超过十个小时,这种甚至算不上“观其大略”的阅读不可能是深层次的阅读。
浅阅读现象的出现,从表像上来看是一种社会浮躁的表现,人们一方面对新知识新动向充满好奇感;另一方面又不肯潜心研读,但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传媒形式单一的时代,印刷型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和陶冶性情的最佳载体,文献资源的相对匮乏也使得人们对图书的态度与今天大不相同,一书难求,自然更容易手不释卷。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带来了知识信息的激增的同时,也加速了知识信息的自我淘汰,网络、电视、手机等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使得许多书本上的知识成为明日黄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多数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纸本文献的阅读必然是“观其大略”的浅阅读。
而对于数字化的电子文献,由于检索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内容,浏览这种浅阅读甚至已经成为没有必要的阅读方式。
一方面浅阅读的泛滥使文献中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挖掘,另一方面,浅阅读也有效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阈,便于他们对个性化需求文献的深阅读。
3 结论
网络,尤其是搜索引擎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阅读的理解,一味地指责浅阅读肤浅本身就是一种肤浅的行为。在信息超载的时代,信息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通病,浅阅读的功能还在于能将人们的心理带回宁静中去。
当前浅阅读的群体的迅速膨胀,不是一个值得非议的现象,相反恰恰是文化复兴的先兆,其实,对于大多数人,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比从书本中学到什么更重要。
[1]杨清华.阅读现象的大众传播学阐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明义,朱义(台湾)译.如何阅读一本书[M].商务印书馆,2004.
[3]吴燕,张彩霞.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