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011-08-15李洁
李 洁
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3
近年来,随着环保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提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得到不断发展,环境监测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监测手段不断更新,使环境监测能够及时、快捷、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变化趋势[1]。但是,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新形势相比,目前的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一些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在自动监测等领域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与科学发展监测还有较大的差距[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宏观环境下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具体对策。
1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1.1 城市污染加重
城市的最大特点是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处理城市生活的废弃物。除大中型城市之外,我国的不少小型城市没有建立完善的废水、废气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比如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入河道,成为环境水体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3],部分城市的固体垃圾没有经过适当的处理,直接露天堆放在土地上,不但造成空气污染,蚊蝇滋生,而且垃圾腐化的渗滤液也会渗入河道,加剧水体的污染。
1.2 乡镇污染加快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以小型工矿和小型手工作坊为主的乡镇生产点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和作坊一般都由个人承包或经营,相当一部分属于效益低、自然资源消耗大、废水排放量多且无任何废水处理措施、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并且企业技术含量低,多以造纸、纺织、煤炭、非金属矿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业为主[4]。而且,一些乡镇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使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并且,由于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采用土法生产,直接污染严重,往往是一个小冶炼厂、小采石厂毁掉一座山,一家小造纸厂、小印染厂污染一条河。
1.3 农村污染加剧
从近年来的农村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往昔的农家肥等有机肥料被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所取代。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使用量的1倍多。目前,我国农业的化肥使用量己经超过4000万t/年,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农药的使用量达120万t/年以上,其中仅有10%~20%附着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残留在土壤和水中。并且,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也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这不仅带来了土壤的板结、酸化、土质和肥力的恶化,更重要的是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水质。同时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且分散,往往没有任何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污水的排放仍采用原始简单的排放方式,即随意泼洒在地上,从而直接或间接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5]。
1.4 人才素质相对低下
首先,我国人口文化水平和素质总体较低,对环境危害的源头和危害程度往往认识不清,比较看重有形的经济利益,而忽略掉潜在的环境危害。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一些城市的重污染企业,就钻了当地居民环境意识不强、政府执法力度不够的空子。另外,从地方政府的环保意识来看,许多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时目前我国很多县级环保部门受各种条件限制,还不能对乡镇环保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这些缺陷和不足,于是盲目征用农田、对外来投资的建设项目“一路红灯”去迎接转嫁过来的重污染企业,造成污染的恶化。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特点
2.1 综合性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 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固废、生物等客体。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
2.2 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
2.3 追踪性
为保证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3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我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时间还不长,特别是在县级成立环境监测机构的时间就更短,我们仍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环境监测的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特别是环境管理科学化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方,严重制约了我国环境监测水平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1)一些地方的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领导不力、致使监测站管理不完善,监测成果质量难以保证等;2)监测分析人员不够稳定,调入或调出普遍都由当地环保部门左右、监测站站长还不能掌握站的人事权,造成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监测水平不高的局面。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3)环境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不强,准确性、可比性不高,监测技术人员对环境质量状况的综合分析能力差。大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4)由于资金短缺,导致监测仪器设备和分析化验用房等严重不足,设备老化,化学药品试剂质量无法满足分析化验需要。
4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1 实行四个结合
1)常规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实际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等尚不明晰,监测工作还尚未实现常态化,特别是农村环境监测与农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和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需要不相适应,在此前提下,应该积极地推进农村环境监测,针对与社会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环节,诸如饮用水水源、城乡结合部、规模化养殖场和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为主的农业污染源等重点地段和疫病发生期,应该实行重点监测;2)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力度,还相对较弱,我国环境监测的形式还处于不规范的状态,群众如果没有监测诉求、非特殊时期或者项目建设没有特定要求,监测责任主体一般不会实施监测,监测处于被动状态。而这 种监测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6]。针对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牵涉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要实行主动监测,发布监测信息,确保社会群众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3)独立监测与联合监测相结合:现在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形式,还是由环保、农业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以部门业务工作需要为出发点,独立地针对某一监测需要开展监测活动。其监测成果、信息发布、社会群众对环境诉求的救济渠道等 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实现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联合、层面的延伸、力度的扩张、资源的共享,采取独立监测与联合监测相结合,是切实可行的[7];4)职能部门监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我国环境各种 条件和元素也在发生变化,只有身处其中的社会群众才有切身的感受,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对我国环境的监测,职能部门发挥业务主导作用,社会群众积极参与监 督支持,才能起到作用,这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
4.2 有效提升监测技术
没有科学先进的监测手段,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就没有科学依据,污染减排就缺乏有力支撑,难以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形势做出准确判断,特别是如果预警 监测跟不上,就可能在出现突发污染事件时措手不及,应对无方,甚至对群众健康、经济运行、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造成影响。环境监测站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不断增加监测投入,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为重点, 努力构建先进实用、整体协调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在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监测网络建设及监测领域拓展方面有了明显变化。比如某某环境监测站“十一五”期间建设共投入1000多万元,大幅提升仪器装备水平,站设备原值已经达到1554.98万元,装备质量 显著提高。同时,抓住实验室改造机遇,争取财政资金300余万元,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环境监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通过了省级验收。目前,其已逐渐建设成为一个 拥有先进仪器设备、现代化监测技术手段的环境检测机构。为此先后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调查和旅游景点环境质量监测,还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水质109项全指标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领域监测和ISO14000认证咨询。
4.3 完善环境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很多环境监测数据的得来是部分个人与集体在指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独立活动。因此,完善监督机制和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同样重要。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逐步形成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监测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要建立环境管理和监测网络,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本地区环境要素的常规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其监测数据是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
4.4 提高人才的技术培训
21世纪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以往环境监测的性质、地位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造成长期以来分配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又因面临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局,监测人员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某某环境监测站在保证监测队伍稳定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监测工作的积极性,在改革监测体制机制上做了深入探索。以科学管理为基础,通过改革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高效的工作流程,并制定了《环境监测中心站职工考核办法》,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并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考评和奖惩兑现方案,把工作完成情况与福利、职称评定、评先紧密挂钩,形成了 一套目标考核评定体系和工作激励机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总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有效要求的重要措施,也是近年来各级领导关注的工作之一。但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强化环境规划,健全长效机制,开展素质教育,才能促进我国社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编.国家注册实验室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员培训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99-110.
[2]夏铮铮.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宣贯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29.
[3]李春田.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内部审核[M].北京: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59-61.
[4]黄家矩.监测人员守则[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14-15.
[5]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227-229.
[6]刘剑彤,方涛,教鸿毅,等.生态工程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1):72-74.
[7]王季震,乔鹏帅,鲁智礼.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中几种处理工艺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2):13-16.
[8]钱文敏,陆轶峰,普红平,等.分散生活污水的土地处理综析[J].云南环境科学,2005,24(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