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东濠涌整治的回顾与前瞻
2011-08-15刘锋
刘锋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1 引言
河流具有供水和运输的功能,所以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在农业文明的关怀下,城市与河流、河涌基本保持着和谐关系。而强大的工业文明则把河流沦为了城市的附庸,市区生产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导致河流、河涌的污染加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品味与可持续发展。
广州是一座与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市内共有231条河涌,曾扮演着防洪、排涝、排水、航运的角色。由于复杂的河涌环境,造就了广州独特的水乡文化。所以水在广州人的文化视域里是富有灵气的,她培育了羊城人灵活、低调、务实的精神风貌,把广州水生态、水文化建设好,这无疑是广东文化大省、广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一张闪亮名片。
东濠涌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护城濠,据光绪五年(1879年)《广州府志》记载:“绕城东者,自小北门桥下起,过天关,南过正东门桥,又南过东水关,又男达于江,是曰东濠。”明洪武三年(137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广州之城连为一体,重新开浚旧城濠,疏通成濠,城壕总长达2356丈余,开始肩负起了防御功能。东濠古称文溪,原来经小北门穿城而过,循小北路旧仓巷、长塘街出玉带濠。明成化三年(1468年)才在小北门外凿开黄华塘峡谷,引东濠水绕城而过,直出珠江。
历史上,东濠涌具有城市防御、排洪泄污及交通运输等多重功能。涌宽水深,可以通舟船,明朝时仍然是广州城东的交通要道;其水质良好,是当时广州居民的主要供水渠之一。民国前,城内货物运输多靠水道,当时涌面尚宽,船艇运输出入方便。东濠涌经历了1000多年的演变,随着城墙的拆除建设发展,护城的功能已不复存在,但还保持着排水的作用,至今是广州市内的排水渠道。东濠涌昭示着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城市规划建设的想象,彰显着历史赋予其的各种功能,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2 东濠涌的现状与问题
现在东濠涌是珠江广州段的主要河涌之一,长4225m,宽7~11m,全长约 5km2,在广州市越秀区境内。其发源于白云山下的麓湖,在麓景路入地下暗河,经下塘西路至小北路,在北较场路附近转为明渠,沿越秀路一直南下,在江湾大酒店旁注入珠江。
东濠涌原来宽窄不一,上游1~6m,中下游最宽有20余m,涌底淤泥高积,竺横沙涌口,船只杉排罗列,阻碍水流,下游桥梁 5座,桥孔狭窄,排泄不畅。历史上东濠涌发源自白云山的甘溪、文溪,近代,由于白云山森林破坏,致使甘溪、文溪水源逐渐干枯。民国时期,广州陆续开辟马路,路上交通快捷,濠涌航运作用逐渐减弱以至消失。同时,由于久不清疏和居民侵占,濠涌日渐浅窄,水流不畅,如遇暴雨兼涨潮,宣泄不及,导致洪涝。特别是近年东濠涌流域的城市化发展,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流入,使其水质污染。河涌淤积,河道变窄,污染加剧,鱼虾绝迹,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河涌两岸居民苦不堪言,不少家庭常年都不敢打开窗户。这严重制约了沿岸居民生活品位的提高,无益于幸福生活的打造。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濠涌在不同时期时段留下了的治理印迹。民国24~25年,为减轻水患,广州市工务局曾对中下游整治,辟阔濠身,浚深濠床,修筑堤岸及人行道,改建竺横沙桥、小小东门桥和越秀桥。大规模整治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第2个五年计划间,开始整治人口密集地区的臭水涌,对保留为明渠的东濠涌上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1958年发动群众在东濠涌上游修建了鹿湖水库,拦着白云山东麓洪水,基本解决东濠涌的水患,并在下塘至小北段砌筑石堤。1966~1968年,继续完成洪圣街至三角市段铺设涌底以及修筑人行桥和截污渠箱。1970年后,由鹿湖水库出水口至小北段,总长1 086m,已改建为箱式暗渠,截面2.2~6.0m。小北至珠江,总长3389m,宽6.8~20.0m,目前仍保留为明渠。1976年后,濠涌整治的建设资金不限于国家投资,沿涌受益单位也参与集资,东濠涌上游改建,由肇庆专区驻穗办事处和市交通运输部分投资。1984年7月,市政管理局制定了《广州市建成区濠涌改建计划》。1985年1月,中共广州市委确定了建成区濠涌整治方针、原则,同年8月,市建委批准了据此方针制定的《广州市濠涌整治五年(1985~1990)规划》,并组织实施。此后,有规律、有指导的东濠涌整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3 东濠涌目前的整治方案分析
东濠涌是广州市污染严重的河涌,一定程度上已丧失了河涌应有的功能,合理科学地整治牵涉到周围市民生活环境的提高和越秀亮丽风景线的打造,也是城市更新与图景想象应有之义。
3.1 源头治污
治水必治污,治污先治源东濠涌两岸环境复杂,住宅、商铺密集,必须先查清河涌沿岸的污染源,堵死污染源头,才能彻底解决河涌水质污染问题。越秀区全面摸清了辖内4条河涌沿岸193个排污口和428间污染源经营项目、经营状况及污水流向、处理、排放等情况,督促11间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在限期内完成整改,停业关闭了逾期未完成整改的3家污染源饮食单位,对3间无证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的污染源进行了查处。为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开展了3次河涌沿岸污染源复查行动,原有428间的污染源已依法取缔20间,其余408间全部落实整改,4条河涌两岸全部完成截污,违法排污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3.2 工程联动治理
东濠涌综合整治实行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总体目标为全段打开,全段雨污分流,全段净水补水,分段景观特色,打造“广州历史文化休闲第一涌”。政府已开始对其进行改造,对其截流,使污水不能排放到珠江,并且用渠箱把污水运到东濠涌泵厂,再由东濠涌泵厂引水到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具体整治规划涉及的9大联动性工程。
3.2.1 污水治理工程
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是广州市政府制定的全市污水处理总体规划中的第2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总体规模为日处理污水66万t,主要收集珠江前航道以北的大部分市中心地区,包括西濠涌、沿江自排系统、东濠涌、二沙岛及天河区部分污水。
(1)东濠涌泵站。东濠涌泵站位于大沙头客运站西侧,江湾大桥旁。东濠涌泵站由防潮、截污闸和泵房部分组成,并集防洪、景观和污水提升为一体。防潮截污闸的主要作用是截住污水,不让其流入珠江。泵房包括雨水提升泵和污水提升泵。提升泵的主要作用是把水中较粗的悬浮物和漂浮物隔除,并抽升污水到处理厂处理。东濠涌泵站共有8台泵,单机流量为 23400m3/h,扬程为 3.0m,功率为400kW);污水泵抽升能力为61200m3/h(共有6台泵,单机流量为 9900m3/h,扬程为4.0m,功率为220kW);污水泵平时抽升污水至厂区处理,汛期可协助排洪。从东濠涌引水到猎德污水处理厂是用临江大道的地下渠箱,利用地势阶差引水。一路上的沙井起到了沉沙作用,使送到处理厂的污水含沙量较少。
(2)提升泵房和沉沙池。经渠箱污水进入厂内提升泵房先经过粗、细两道格栅隔除水中较粗的漂浮物,再由潜水提升泵提升(提升约10m)进入厂区高架箱渠,使污水按工艺流程的要求靠水位差自流进入厂区各级污水处理构筑物,而沉砂池选用平流式曝气沉砂池,用于沉降污水中粒径较大的砂粒。
(3)A、B级生物处理系统(反应池)。污水经过A级生物处理系统进行短时的曝气、沉淀后,继续流入B级生物处理系统,使污染物得到彻底的降解。曝气是指用鼓风微孔曝气(氧气由鼓风机房提供),让污水与污泥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来达到处理的目的。同时,污水的无机污染物吸附在污泥上,与污泥一起在沉淀池沉降下来。
(4)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机房。污泥浓缩池对来自A、B级生物处理系统的剩余污泥进行重力压缩,使自污泥体积进一步缩小,再经离心脱水自处理成为泥饼,并运出填埋。整个污水处理工程是全自动化的。机器发生故障时,中心控制室监测到,并立即派人维修。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我市的污水处理体系正不断发展,而对河涌的治理也迈出了第一步。
3.2.2 调水补水工程
在珠江前航道江湾桥西侧新建补水泵站,抽取珠江水对东濠涌进行补水,东濠涌南段水体实现了良性循环。
3.2.3 景观、堤岸工程
东濠涌的堤岸修筑和景观与河涌的连接,采用了自然驳岸和生态砌块两种方式。在过水断面有条件的区段,以自然驳岸代替原有直壁式石砌挡墙,利用起伏驳岸地形,在上面覆盖红土和岩石,模拟自然河道驳岸的生态断面,选用多种植物群落,以及沿岸的水生植物,创造一个野趣勃兴的河岸景观。生态驳岸上则引种勒杜鹃、肾蕨、蜘蛛兰、水生美人蕉等植物混搭生长,并最终完全覆盖硬质护坡。砌块既能使河涌沿岸原有的生态群落、土壤条件、渗水要求等达到与自然条件的高度模拟,其高强度又完全满足水利防洪工程要求。两岸建筑物立面整饰工程,实施配套停车场工程,进一步缓解了该区域停车难问题。实施机电安装工程,对环市路到沿江路3.19km2的河涌进行光亮工程和视频监控工程。实施高架桥体涂装工程。
3.2.4 东濠涌管理中心和博物馆建设工程
东濠涌博物馆由河涌边的两幢民国时期的旧民居改造而来。建筑面积680m2,上下两层共5个展厅,分“东濠溯源”、“东濠蕴梦”、“东濠哭泣”、“东濠新篇”4个专题,采取实物、图片、投影、音像等多种形式和手段,集中记录和展示了广州迷人的河涌历史文化和近年来东濠涌变身亲水休闲生态文化长廊的整治成果。进行景观休闲带建设,在环市路、东风路段建设公共广场园建、景观、绿化等工程。
3.3 坚持惠民整治原则
整治前,河涌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较差。东濠涌沿线居民低收入家庭和住房困难群众多,长期忍受污水、噪音、潮湿的生活环境。越秀区把“河涌整治经费的63.7%用于拆迁补偿和房屋安置工作,改善了85户困难家庭、63户住房面积不足40m2的家庭和11户孤寡残疾人家庭的住房环境。东濠涌两岸房屋整饰一新。同时,还计划将东濠涌沿线合计近61.7万m2的地块全部纳入旧城更新改造,进一步改善该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3.4 坚持人文情怀的整治风格
在整治中把文化建设贯穿河涌治理全过程,挖掘水文化、桥文化、石文化、广府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历史内涵,进一步擦亮“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设立以河涌为主题的博物馆和治水碑记,展示河涌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及古今治理河涌史实。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运用现代建筑工艺,恢复东濠涌越秀桥、小东门桥、筑横沙桥、东华桥等6座历史名桥原貌,新建4座现代小桥,还沿水脉设置越秀桥叠水瀑布、越秀广场治水主题雕塑、荷花池、景观石、水堰、凉亭、驿站等景观10处。展现鲁迅故居、宋庆龄故居等名人名居景点,塑造浓郁细腻的水系概念。在糙米栏桥附近和永曜北小学墙壁各设置人物雕塑2组、壁画4幅,重塑民国时期广州普通百姓人家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反映老广州的风俗人情。
人居环境更加舒适。整治带来河涌周边社区卫生条件的改善,“四害”明显减少,爱卫部门监测东濠涌沿线及周边社区外环境16600m,鼠迹由今年1月份的28处下降到7月份的8处,鼠害减少7成以上,粉板法监测鼠密度仅为1.54%,比国家标准低1.46%。
4 东濠涌污水整治的建议
4.1 正本清源是关键
河涌整治要从源头治起,法律治污,加大宣传,科学管理。政府在不断完善排污、截污、治污系统的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沿岸企业的排污量,制定和完善法规,使企业排污严格按照程序排污,还要对违法排污的企业进行严惩,对严格遵守排污规则的企业进行表彰。对于群众要积极宣传水污染的知识,让群众意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要提倡人们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河水不污不竭,有不污染的活水,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
4.2 政策联贯是保障
治水政策是政府行为的风向标,不能搞运动式的,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具有长期规划性,形成机制,不能因领导的更换而改变。
4.3 治理工程与城建同步规划
城市河流治理不能只注重河岸的美化的形象工程,广州市要将水文化融入城市、服务于城市生活,就要将治水与城市建设统筹起来,而不是单纯为治水而治水。建设,涉水、临水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生产项目规划布局要进行防洪评估、水资源论证和环保评估,减少对城市河流的人为干扰。还要配套的拆迁安置保障措施,要权衡优化治水与城建资金的分配,使好钢用在刀刃上。
4.4 考虑投入与产出比
河涌整治资金光靠政府是不行的,要学会向沿岸企业融资,要考虑治水的经济效益,如旅游效益、城市环境资本效。不妨把污水治理与沿岸旅游开发相结合,因为东濠涌沿岸旅游资源丰富,且有集聚性。
4.5 加强河涌景观的维护
在城市河流整治中,可通过展览、雕塑、喷泉、音乐等手段,将城市及河流的个性蕴涵其中,在保存历史文化的同时,创造现代文化。但不要花钱搞太多人造景点,要恢复自然生态。
5 结语
目前广州正加快推进东濠涌二期及麓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按照“设计广州”的理念,抓住重要景观节点,科学规划实施白云山麓湖周边环境升级改造及交通组织工作,精心打造“白云山——麓湖——东濠涌——珠江”连绵一体的生态休闲景观带,凸显广州“山、水、城”的特色和优势,再现“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羊城历史风貌,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再添一张闪亮的城市景观名片。届时,生态、自然、水清、岸绿的“一流生态河涌历史长廊”将展现于世人面前。
[1]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广州市志[R].广州:广州出版社,1995.
[2]谭炎珍.广州市东濠涌截污工程的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6):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