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2011-08-15

科技视界 2011年24期
关键词:支架式动画支架

郭 平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 中国 上海 200433)

1 “支架式”教学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计算机技术课堂教学从诞生起就沿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以教师的权威讲解、演示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这种截流式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会从实际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发现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让学生去发现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索方式。

“支架”(Scaffolding)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普利斯里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的比喻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发展成为今天的“支架式教学法”。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在促进着教学实践的发展。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本文从几个层面对支架式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依据教学实践,用具体的案例加阐释。

2 什么是“支架式”教学方法

2.1 定义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2.2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最邻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第一水平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帮助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已有的知识水平;第二水平就是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或他人的合理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第二水平以外区域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也不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完全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这里的合理的帮助就是指教学中在最邻近发展区所做的工作——搭建恰当的支架。

2.3 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

如何在计算机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呢?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可分为以下5个环节:“情境导入→引导探索→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3.1 情境导入。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通过创设有趣味的情境,结合知识本身的特点,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本能,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促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兴趣,能自觉主动地观察事物,从而找到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思路,及时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进入到较为理想的求知状态。

2.3.2 引导探索。引导探索,即“搭建支架”,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方向;其次,教师要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索学习所需要的概念框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该概念框架应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次,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2.3.3 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试着拆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去完成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2.3.4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协商讨论,可以交流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3.5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以上各个环节只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在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作优化和调整。当然,任何统一的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支架式教学模式也只是我们初步研究的过渡阶段,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支架式教学将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的发现,但支架式教学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目的,将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逐步向学生为主转移。

3 典型案例:“全Flash网站制作”

3.1 教学目的

3.1.1 知识目标

1)网站的创建方法与技巧

2)制作 Loading场景

3)制作片头场景及动画

4)了解项目制作流程

3.1.2 技能目标

1)能使用动作脚本自如控制动画

2)能熟练地对Flash软件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3)能实现动画跳转与外部文件导入的技巧

3.1.3 态度目标

1)能从应用的角度考虑动画产品的完整及个性化制作

2)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并依靠团队完成产品的制作

3.2 教学方法设计

运用以学为主的“支架式”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提高了课堂效率,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3.2.1 情境导入

将学生引入全Flash网站制作—Flash数码网站,整个站点分三大部分:“loading”、“片头”和“网站”。其中“片头”和“网站”两大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通过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播放预先做好的网站动画效果,结合知识本身的特点,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进入到较为理想的求知状态。

3.2.2 引导探索

教师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启发整合组分配每个小组的具体任务,设计任务驱动分组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2.3 自主探索

三个项目小组分别在各自制作的场景中设计动画,将做好的动画提交整合组整合,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整体项目。每个学生在网站设计这个岗位上进行实战训练。

3.2.4 协作学习

由学生演示整合好的产品,点评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找出产品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问题(时间轴设置、动画衔接)提出解决方案。在修改方案的基础上,各小组继续进行产品修改,完成产品。

3.2.5 效果评价

每一个同学对本节课个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也要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搭建一系列支架,有力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育目标。教师较多地运用了范例型支架、问题型支架、建议型支架、图表型支架。就整堂课而言,教师搭建的支架发挥了有效而巨大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动手,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轻松、和谐,学生学有所得,最终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如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支架式动画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我是动画迷
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设计原则与教学模式应用
“支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实践策略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