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对外战略与世界能源
2011-08-15金文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05014
金文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05014)
当今世界能源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主要对象,也成为世界各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可以说能源问题的解决与否,不仅仅是一种国际行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也是一种个体行为—涉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能源角度探析中国对外战略,不仅有助于分析中国国际总体战略的构成思路,了解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状况,而且有助于对中国在未来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与判断。
1 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
众所周知,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中国是世界能源储藏大国之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居世界第一、九和十六位,但人均能源拥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能源自给率高达94%,超过经合组织国际70%的平均自给率,总体能源对外依赖度仅为6%,但石油对外依赖度却越来越高,已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5年的40%。据估计,到2020年将超过60%。
同时,作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23.5吨。石油可采储量约198.5亿吨,目前仅探明69.31亿吨,人均可采储量只有2.6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1.95万立方米,人均可采储量约1500立方米;煤炭可采储量约1886亿吨,人均可采储量约145亿吨,按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也仅可开采一百年左右。但令人欣慰的是,煤炭还有3317亿吨基础储量和6827亿吨资源量,可以留待后人勘探开发。
中国也是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除了煤炭自产自销外,石油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经上升为22%-23%。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从生产和进口情况来看,2004年中国生产原油1.75亿吨,净原油进口1.17亿吨,占世界原油贸易量的6.31%,花掉430多亿美元;2005年生产1.82亿吨,净进口1.815亿吨,又花掉500多亿美元。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将会急剧增加,届时成品油需求量约5亿吨,石油缺口将达2.5亿吨至2.7亿吨,能源短缺现象还将持续35年。能源生产和进口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中国的对外战略至关重要。
2 建立多元的能源合作体系
为保证石油能源安全供应,中国必须继续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战略,确定和优化重点国家和地区,与中东、非洲、中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美形成能源战略关系—油气供应国(生产国)和油气消费国之间的互动。目前,中国海外石油的投资项目已经遍及亚、非、南北美洲的12个国家,经国家批准已经中标和签约的有28个勘探开发项目,涵盖了油气勘探开发、地面建设、管道铺设、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等业务领域,形成合力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亚太南美三个战略区。
首先是中东和北非地区。中东是中国石油进口最主要来源地,占石油进口总量的50%其中伊朗最多,占18%。目前中国与伊朗已经达成了480亿欧元的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以5.74亿美元从加拿大石油公司购得叙利亚油田37%的股权;与沙特启动了200亿元的联合储油项目等。另外,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5%来自于非洲国家,其中最重要的伙伴是苏丹,占7%。中国已经拥有苏丹最大的石油公司40%股份,取得了年产1000多万吨的石油开采权等。其次是中亚和俄罗斯。中俄在经历了一系列石油管线安 (加尔斯克)大(庆)线、安纳(霍德卡)线的变故后,已开始修建泰(舍特)纳(霍德卡)线,2008年已完成一期工程,年输油量达到8000万吨;同时,俄增加通过铁路向中国北方地区供应石油的数量,2005年达到750万,2006年达到1200万吨以上;并与2006年3月21日签订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石油和电能的长期合同,包装好以后每年向中国提供600-8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再次是亚太和南美地区。中国在亚太地区进口的石油占15%。2002年,中海油以1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和印尼的三大油气田,以5.85亿美元从西班牙手中购取印尼的5个海上油田的部分资产的。在拉美,中国以委内瑞拉为桥头堡发展石油产业,扩大投资项目。
另外,在中南半岛地区,中国积极筹建中缅石油管道,即将来自中东的石油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线抵达云南昆明,要比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到广东湛江减少1200公里的路程,而且要相对方便和安全。
3 应对多方的能源安全威胁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进口大国,对石油的急需直接影响到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而且涉及到能源供应的安全问题,构成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石油进口正面临着世界其他国际力量的威胁和压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全球战略的 压力。政治上,美国视中国为主要“不稳定因素”,制造“中国能源威胁论”,担心中国与中东非洲国家进行“武器换石油”的交易,打乱其全球反恐和打击“无赖国家”的战略部署;军事上,美国在欧洲和亚太等地派有驻军,直接威胁着中国主要石油进口产地和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贸易上,美国控制着中东、非洲、拉美等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通过跨国石油公司垄断着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加上中美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中国能源安全受制于美国,国家安全的风险性进一步增加。
第二,俄罗斯国家利益的权衡。中俄能源合作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贸合作问题,正演变成一场政治、外交、利益和安全等错综复杂的大国外交博弈。俄罗斯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尤其是在远东能源开发问题上,把亚太视为战略利益区,在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同时,不忘诱导日本加入,以扩大讨价还价的余地,增加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压力。
第三,日本能源外交的抗争。日本从狭隘的民族利益出发,不断制造“中国威胁论”,从各个方面与中国展开争夺,尤其是在能源方面,可以说世界上凡是有能源的地方,就有日本和中国的竞争。
第四,马六甲海峡的风险。中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通过海上运输,其中80%经过马六甲海峡,据证实全球60%的海盗袭击都发生在这里,仅2004年就发生了169起海盗劫船事件。可以说马六甲海峡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困局。
4 探索全新的能源外交战略
中国对能源的消费急剧增加使得能源问题在对外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美日俄印等大国关系,制定新一轮外交战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国际局势的变化。
第一,对美外交扩大共识。中美之间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许多互补性,尤其是在对待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上,双方应扩大共识减少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通过能源交流与合作,可以共同应对能源供需方面的突发事件。
第二,对日外交增加透明。中日两国不应将政治分歧渗透到经济贸易领域,在能源问题上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中国从而打破美日所谓“岛链”的封锁,牢牢掌握远洋战略的出海口,真正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第三,对俄外交加强合作。中国应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加强同俄罗斯与中亚各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有效地能源供需渠道,促进政府间的政治互信,加强军事上的合作交流。
第四,对东南亚加强沟通。中国应进一步发挥亚洲大国的作用,充分调动海外华侨的爱国力量,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交流,积极筹建“东南亚能源共同体”,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扩大能源合作与开发力度,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重新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
[1]江红.为石油而战.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2]石东明,张金凤.中亚石油地缘经济与中国地缘战略.学术交流,2004(12).
[3]孙玲.浅谈中国能源外交.中国西部科技,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