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在广州举行
2011-08-15
6 月30 日~7 月3 日,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简称ICFM6)在广州颐和宾馆举行。来自中国、挪威、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等19 个国家的近20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的知名专家周恒院士、李家春院士、符松教授、佘振苏教授、林建忠教授、沈清教授、刘桦教授、曹志先教授、香港的W.Shyy 教授,来自日本的 M.Asai 教授、挪威的John Grue 教授、俄罗斯的V.V.Kozlov 教授、A.A.Maslov 教授、 美国的E.S.Oran 教授、英国的N.D.Sandham 教授等参加会议。
6 月30 日,周恒院士主持并召开了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科学委员、学术委员会会议,就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的学术质量以及如何办好第七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大会开幕式在7 月1 日上午举行,清华大学符松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会议主席李家春院士首先发表讲话,他代表会议组织者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在回顾过去ICFM 系列会议对促进我国流体力学发展的历史贡献时,他向会议的奠基人以及老一代的流体力学家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展望未来,他指出当前流体力学在传统和交叉前沿领域发展迅速,必将在空天海洋,能源环境,人类健康,材料信息工程的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随后,中山大学校长助理魏明海教授、美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ASME代表T.E. Tezduyar 教授、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宽城基金代表周哲玮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会议期间,国内外专家们分别就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在航天器的应用、条带破裂与壁湍流、内波破碎与强底部流动、高速边界层的流动控制、流动分离泡的物理机理、反应流的随机性与动力学、含沙水流多尺度运动理论及其应用、降落伞群的流体结构相互作用模拟等做了8 个大会报告和12 个邀请报告。围绕流动转捩与湍流、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工业及环境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磁流体动力学和化学流体力学、多相流及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微流体力学等8 个主题,组织了4 场大会学术报告和15 场分会学术交流,交流充分,讨论异彩纷呈。来自全球19 个国家和地区,150 多位代表做了精彩的报告。会议增进了我国学者和世界各国学者的了解和友谊。通过会议,中国学者的丰富科研成果将更多引起国际流体力学界的关注。
国际流体力学会议是由沈元院士、庄逢甘院士和国际流体力学知名学者 Y.C.Fung (冯元桢,美国),T.Y.Wu(吴耀祖,美国),H.Sato (日本),J.Zierep (德国)等分别代表中国力学学会,美国NCB,ASME, 日本JSFM 和德国GAMM 与1987 年共同发起和组织的,目前它已是中国力学学会自成体系的国际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