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拉赞巴斯油田北区开发潜力的简要分析

2011-08-15

科技传播 2011年15期
关键词:北区生产井底水

陈 刚

长城钻探公司地质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

卡拉赞巴斯油田北区开发潜力的简要分析

陈 刚

长城钻探公司地质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

卡拉赞巴斯油田地处乌斯丘尔特沉积盆地,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为中上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上白垩统河流、三角洲相碎屑岩。构造型圈闭披覆在二叠-三叠系不对称地垒之上,并经历了后期走滑断层和背斜的改造。北区的烃源岩可能是白垩纪开始生油,部分石油高含蜡,天然气通常含硫。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卡拉赞巴斯油田地北区的开发潜力,为同仁提供参考。

卡拉赞巴斯油田;开发分析;开发潜力;油田分析

0 引言

卡拉赞巴斯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西南部,濒临里海东海岸,是一个东西长30km、南北宽6km,面积约180km2的岩性构造油田。油田东南方向距离最近的城市Aktau大约210km,有公路直达。该油田地形平坦,为东西走向,东高(+28m)西低(-19m),西部一直延伸到里海,由于受构造主断层和次级断层的控制,油田划分为东、中、西、北4个开发区块。其中,西区面积约25km2,占总面积的17%;中区面积约67km2,占总面积的45%;东区面积约41km2,占总面积的28%;北区面积约16km2,占总面积的10%。北区为本次工作的主要研究区域。卡拉赞巴斯油田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同时受里海气候的影响,温差较大。夏日温度在30℃~35℃之间,最高可达45℃,冬季夜间温度可降到-30℃。卡拉赞巴斯油田地理气候多为干旱,降雨大部分在秋冬两季,夏季雨量稀少,而且多雷阵雨。该油田植被稀少,可饮用水少;新鲜淡水及油田生产用水都来自Volga River的输送管线。

1 地质背景

卡拉赞巴斯油田自下而上依次发育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地层剥蚀严重,其中侏罗系在中区完全被剥蚀,而在东区、西区尚存留部分地层,分别为J1、J2两层,埋深约390m~500m,最大地层厚度125m。白垩系地层埋深约480m,厚度约170m~190m,全区分布广泛。

2 构造特征

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重新确定了卡拉赞巴斯油田北区构造形态与断层特征。区域上北区位于中区主断层的北侧,整体上为一个北倾的单斜构造,在东部和西部各发育一个小型鼻状构造,构造幅度较为平缓。北区埋藏深度较中区、东区、西区深,在-420m~-500m之间,区内只发育几条断层,且断距较小。

2.1 沉积背景

三叠系末期区域整体构造抬升,造成了区域性地层剥蚀,同时由于构造运动的不均衡性作用,造成了研究区内古地形凸凹不平、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古地貌特征,也控制了上侏罗统及白垩系的沉积背景。中上侏罗世沉积时该区大范围海退,陆源物质供应充沛,以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白垩纪则表现为水进背景下短暂水退的沉积环境。

2.2 物源方向

北区各层砂体厚度分布图分析表明,砂体分布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方向性较为明显,综合分析区内砂层分布特征、测井资料及结合对东区的研究资料,初步认为中上侏罗统及白垩系时期,物源主要由北、北东方向进入该区。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天然能量开发效果差

从目前的地层压力看,油层压力已经较原始压力下降2MPa,下降幅度达到了50%,开发难度逐渐加大,由于依靠天然能量开发,区块第1年日产油递减率37.7%;采出程度低,开发至今采出程度仅4.52%;并且2008年产量持续下降,月采油速度仅为0.04%,继续保持天然能量开发效果差。因此,尽早转换开发方式,补充能量,保持区块的稳产。

3.2 部分区域受底水的影响,油层水淹严重,制约了开发效果

北区有26口生产井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淹,产量递减幅度大。其中 A1层构造低部位有边水,边水水侵造成油井含水高,造成强水淹井2口,中水淹井6口、弱水淹井4口。A2层主要发育底水,油井投产后底水锥进速度快,造成强水淹井2口、中水淹井1口。A1+A2合采井水淹主要也是来自于A2层的底水,由此引起的强水淹井3口。A1+V合采井水淹主要来自A1层构造低部位边水水侵,造成强水淹井1口,中水淹井1口、弱水淹井1口;造成油层水淹严重,开发效果变差。

3.3 局部井网不完善,储量控制程度低,油层动用程度差

该块地质储量1 410.8×104t,有效厚度6.8m,300m井距井网单井控制储量9.54×104t,可部署生产井120口,目前完钻101口,动用储量855×104t,尚有555.8×104t储量没有生产井控制。投产的75口井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厚度较大部位,东、西两个鼻状构造低部位的井都未见油水界面,没有控制油藏边界的井,因此油层动用程度差。

4 开发潜力分析

4.1 转换开发方式潜力

北区目前累产油63.8×104t,采出程度4.52%,剩余地质储量1 347.2×104t,其中855×104t是目前投产生产井已经开发区域的储量,还有555.8×104t是没有生产井控制的未动用地质储量。这1 347.2×104t储量即为北区的剩余储量,需要针对油藏目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可行的下步开发方式及经济合理井网井距进行开发,以保证区块提高采收率。

4.2 井网加密潜力

研究表明平面剩余油主要分布在A1、A2层的未水淹井间区域,含油饱和度基本保持在原始状态,A1层的西部和中部的2个构造低部位及A2层西部水淹区井间剩余油饱和度稍低,在50%~60%。

4.3 A2层水锥锥间带部署水平井潜力

A2层发育有底水,目前大部分油井已经水淹,对于水侵生产井部位开展纵向剩余油研究,通过剖面对比分析,对于边底水侵入作用的生产井,下部与边水连接层为主要水淹层,上部其余层为剩余油分布层,对于这样的边水水淹油层,部署水平井有助于抑制边水的侵入;对于高部位底水锥进的井,计算水锥高度,确定剩余油,根据经验,可以考虑在锥间带部署水平井动用。

[1]王霞.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5).

[2]程绍志,胡常忠,刘新福.稠油出砂冷采技术[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3]马涛.注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J].油田化学,2007,24(4).

TE3

A

1674-6708(2011)48-0045-02

猜你喜欢

北区生产井底水
底水厚度影响下的水平井开发规律研究
鄂尔多斯某区块致密油产能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研究
张集矿北区铁专线软土段路基加固维护技术研究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基于流线的聚驱双高油田调整策略研究
黄骅坳陷中北区多元复合成因浅层气藏与序列
EILog生产井技术平台的五员“开路先锋”
底水油藏水平井临界产量确定新方法
生产井实时检测工艺技术及系统分析
隔板理论和DWL技术开发底水油藏临界产量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