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第二外语德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2011-08-15韩岳
韩 岳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1 浅析选修第二外语的学习目的
在国内高校,教学管理者们为学生们开设了越来越多的选修课程,以丰富学生的学识和培养他们更多的学习兴趣,第二外语就是受广大学生青睐的课程之一。随着各国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对多语种人才供不应求;并且国际性会展迅速增长等多重社会发展大方向,也使掌握小语种的人才备受青睐。国内许多大学生因此把学习第二外语列入了他们的学习计划之中,而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直接要求所有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选择一门第二外语作为必修课程。在这种大环境下激发了大学生们选修第二外语的热情。本来这是件好事,但反而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能保持住学生们的热情?笔者认为,学习者的热情是学习过程的最大推力,如果这股热情因为教师的失职,在我们的手中慢慢熄灭,是无比让人惋惜的。但在我们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缺陷,让很多有潜力的学生在征服德语的道路中无奈放弃,这又是为什么呢?
2 传统第二外语教学方法的缺陷
2.1 我们都知道,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所要依据的最重要因素。但在以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却只注重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课程和教科书的影响,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一本教科书教完,传授书中知识。但忽略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教学目标本身出现了一定偏差。第二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德语,能用德语进行交际。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而事实上学生往往缺失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努力记忆更多单词和短语,可单词记的再多,转化不成“有效词汇”,使第二外语的学习价值大打折扣。
2.2 在传统的德语教学中,将教师的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储存器。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听课的机器,对听课和学习缺乏热情,学不到想学的知识。这种做法将教学僵硬地定为单向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对学生自身积极性的发挥有很大的局限。
2.3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他的教学目标就已实现。这不利于教师本身知识的拓展与更新,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3 调整教学手段
3.1 教学设计环节
课堂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过程。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授课了多少知识,而是以学生掌握多少有效知识为标准。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第二外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时刻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及现有水平,就像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考虑潜在读者的情况一样。
德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如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班级的学习风气等等,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学活动过程相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接收知识、理解文本、扩大视野。这样在连续的教学活动展开时,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在不停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布鲁纳说:“我们教一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告诉我们,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做点燃思想的火把,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3.2 教学进行环节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就是课堂授课,教学进行环节学生必须占主导地位,必须放弃以往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反而最大限度体现学生能动行。学生语言水平良莠不齐,性格各不相同,人生阅历又相差较远,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学生一节课学习到的知识与教学设计制定的目标融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几个实例:
3.2.1 注重课堂提问艺术,不要让提问成为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高低不齐这个现实,应该设计了难易度不同的问题,在本环节就是要把这些提前设计好的问题与相应水平的学生“对号入座”,让学生填补空白,发挥主动性。事实性的问题可以给语言基础稍差、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而把理解分析性的问题交给中等偏上的学生,把最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那些基础最好、表达能力最强的学生,从而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了参与和锻炼的机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3.2.2 布置作业要有侧重点,对于哪些机械重复的练习可以安排在课下独立完成。把那些有难度,有特点的练习在课堂上处理。毕竟这样的题目学生练习起来有难度,肯定会存在问题。教师可以集中讲解,帮助学生。
3.2.3 在课堂上分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上面所说,学生作为个体,由于其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讨论,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集思广益,从而使大家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提高。
德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最大限度的视野融合。学习者对课堂的要求并非一成不变,它因人而异,而且因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德语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帮助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4 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进行教学活动,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重视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这些正好符合教学改革的导向,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通过讨论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而作为知识接受的对象——学生应该上升到主体地位,从而引导他们对未来世界进行积极探索。
[1]蔡莱莉.论语文教学的接受美学[J].教育探索,2002(10):58-60.
[2]大学德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德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赵志勇.对语法在我国德语教学中地位的反思与认识.德语学习,2011,4.
[4]薛松.德语多媒体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四川教育学报,2007(10):51-52.
[5]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