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计算剑指网络社会非常规安全问题
2011-08-15
假如未来有一天,人人掌握原子能技术,并可轻易地利用日常工具开发原子能,制造原子弹,那么国家和社会安全一定会变得脆弱不堪。当这一天来临时,我们该如何控制和管理这个人人拥有原子弹的社会?
如今,一个类似情景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逐步显现出来。网络上不知名角落发布的一个谣言,有可能使人名誉受损、商业公司破产或社会团体解散,网络上不经意的一张图片,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替或国家解体。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非常规安全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近几年一系列由网络虚拟社会触发、主导或积极推动的突发事件无不印证了这一点。例如,2009年新疆“7.5”事件、2009年伊朗大选风波和2011年北非地区爆发的连锁政治动乱等事件。面对网络社会中的非常规安全问题,科学家提出用社会计算的方法来应对。
2011年第12期《科技导报》刊载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王飞跃科研团队对当今网络虚拟社会中非常规安全问题的科学思考与探索——“网络虚拟社会中非常规安全问题与社会计算方法”。面对亿万网民群体及其“网上—网下”行为互动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作者提出的人工社会(Artificial Societies)+计算实验(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平行执行(Parallel Execution)的ACP社会计算方法能够成为研究网络虚拟社会中非常规安全问题的一柄利器,实用价值高,应用前景广阔。中国有近5亿网民,且仍在快速增长。而社交网络、在线论坛、博客、微博客等万维社会媒体使得网络信息得以在网民群体中瞬间传播、蔓延和扩散,人为影响的冲击力与不确定性达到空前程度。网络信息以其“成本代价极低,影响范围极广,完成时间极短,机动能力极强”的特性深刻改变着国家和社会安全的概念、内涵和保障措施。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已根本性地改变了群体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催生方式、演化过程和社会影响力。网络中社会组织的形成不受现实空间限制、组织方式多变、组织成员广泛,网络的放大效应能使网民群体行为的正面或负面作用发挥到极致。网民群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对象,其尺度、粒度、变化和复杂性已远远超出当前的观察实验、统计分析和微分方程建模的能力范畴,常规的“预测—应对”型控制和管理方法难以应对。个体网民行为拥有多种复杂性特征,如思维复杂、非理性行为、恶意欺诈、动态变化等,很难直接从当前个体信息预测其下一步的行为,然而,由海量个体组成的群体行为却有章可循。实际上,科学决策并不需要逐个挖掘网民个体的行为规律,而只需要认识和掌握网民群体的平均行为特征。例如,张三在网上对某一热点话题持什么态度及其变化发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千上万个张三对这一热点话题的平均态度及其变化发展趋势。这就是基于复杂性对象进行整体建模的科学思想。ACP社会计算方法综合运用了复杂性科学中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创造性地提出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人工社会实验室,它由与实际网民群体对等计算机模型化的人工网民群体构成。实验工作人员可以对人工社会进行各类控制性计算实验,以操控者的视角观察不同控制策略施诸于人工社会后,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评估控制策略的优劣,从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准备与响应的效率。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使人工社会与虚拟网络社会同步运行,相互印证,并通过人工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螺旋式互动演进与诱导干预手段,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动态优化控制,增强科学化管理水平。
王飞跃研究员等在文章中梳理了从“人工社会”、“复杂巨系统”,到“集成研讨厅”体系,再到ACP社会计算方法体系的历史渊源,总结归纳了从面向复杂社会系统的ACP方法到面向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平行应急管理系统PeMS(Parallel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的发展历程。该文回顾和总结了ACP社会计算方法的演进过程,有助于启示公共安全相关领域学者开展针对网络虚拟社会中非常规安全问题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