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与防治
2011-08-15林俊
林 俊
(广西裕达工程有限公司,广西 来宾 546100)
建筑物一般都会产生一定的沉降,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易使上部结构开裂与破坏,造成建筑物各处渗水、下水道堵塞不畅等,严重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所以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及对相关防治措施做进一步的探究,是当前建筑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
建筑物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主要是由于上部建筑结构荷载不均匀以及地基土质软弱等因素造成的,从而引起上部结构的过大变形、开裂、倾斜甚至破坏。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地质勘察方面
地质钻探报告真实性如何,对多层住宅的沉降幅度关系重大。工程地质报告要正确反映土层性质、地下水和土工试验情况,并结合设计要求,对地基作出评价,对设计和施工提出某些建议。如果地质报告不真实,就会给设计人员造成分析、判断的错误。以前在地质钻探中有的钻孔或深度不到位;有的抄袭相邻的地质报告;个别甚至出具假报告,不仅给建设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1.2 设计方面
多层住宅单体太长的;平面图形复杂,或有层高高差及荷载显著不同的;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不同处或在地基处理方法不同的,未在适应部位设置沉缝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基础刚度或整体刚度不足,不均匀沉降量大,造成下层开裂。设计马虎,计算不认真,甚至不作计算,照抄其他建筑物的基础和主体设计也会造成不均匀沉降。
1.3 施工方面
没有认真进行验槽;基础施工前扰动了地基土;在已建成的建筑物周围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或土方;对于砖砌体结构,砌筑质量不满足要求,砂浆强度低、灰缝不饱满、砌砖组砌不当、通缝多、断砖集中使用;拉结筋不按规定设置;墙体留槎违反规范要求等都会引起建筑物建成后产生不均匀沉降。
1.4 地质条件因素方面
(1)地壳浅部的地层、岩体、构造在其形成和存在的整个历史时期中,经受过各种复杂的地质作用,使其工程性质变得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地质体的不连续性、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不同的地质体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别很大,压缩性和承载力相差悬殊,当其承载力、压缩性和稳定性不能满足拟建物设计要求时,便会产生不均匀沉降、滑动失稳。
(2)内力地质作用和外营力地质作用及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平衡而产生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如:地震、岩溶、滑坡、泥石流、采空区的地表塌陷、深基坑开挖的次生效应,人工过量采水的地面沉降等,也是产生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危及建筑物安全的重要因素。
2 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防治措施
2.1 从勘测报告入手,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地质钻探报告是一门专门的科学,它是设计人员的主要设计依据,必须提高地质勘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加强责任感,这样才能使钻探报告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2.2 从设计入手,采取多方位措施,增强建筑物的基础刚度和整体刚度
2.2.1 建筑措施
(1)建筑的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规则整齐,尽量避免形状复杂,阴角太多;避免建筑物有显著的高差或荷载差异。在软土地区建筑物的裂缝事故,往往以有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的建筑物为多见,尤其是高、低或轻、重单元连成一体未设置沉降缝时易发生。
(2)设置沉降缝。如果主控通信综合楼的长度较长,应考虑在适宜的部位设置沉降缝;对于平面图形复杂的、或有层高高差及荷载显著不同的,要在其转折处、层高高差处或荷载显著不同的部位设置沉降缝:在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不同处或在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处设置沉降缝。比如,某变电站主控通信综合楼,主控楼采用框架结构,通信综合楼采用砖混结构,结构形式不同,层高也不同,沉降缝设在主控楼与通信综合楼之间。
(3)考虑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建筑物荷载不仅使建筑物地基土产生压缩变形,而且由于基底压力扩散的影响,在相邻范围内的土层,也将产生压缩变形,这种变形随着相邻建筑物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由于软弱地基的压缩性很高,当两建筑物之间距离较近时,常常造成邻近建筑的倾斜或损坏。所以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建筑间距。
(4)设置圈粱。在建筑物的墙体设置钢筋馄凝土圈粱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或减少裂缝的出现。
2.2.2 地基和基础措施
多层住宅的地基基础设计必须以控制变形值为主,设计单位必须进行基础最终沉降量和偏心距离的验算。基础最终沉降量应当控制在《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999年修订版)规定的限值以内。在建筑物体形复杂、纵向刚度较差时,基础的最终沉降量必须在15 mm以内,偏心距应当控制在15‰以内。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沉降变形控制要求的,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一般可采用打预制钢筋砼短桩。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并埋置于同一土层中。
2.2.3 结构措施
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长高比是保证砖石承重结构建筑物刚度的主要因素。长高比大的建筑物,调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就差,相反,如将建筑物长高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它就具有较大的调整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实践证明,建筑物的长高比控制在2.5~3之间时,可减少建筑物的相对弯曲,房屋不易出现裂缝。合理布置纵横墙。承重结构的墙身是房屋扭曲的主要受力构件,它具有调整地在不均匀变形的能力。纵、横墙的布置合理与否,对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影响很大。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对于砖石承重结构的纵横墙应尽量贯通,横隔墙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大于建筑物宽度的1.5倍为妥。
2.3 从施工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建筑物的质量,确保基础刚度真实性
(1)在基础开挖时,不要扰动地基土,通常坑底保留200 mm左右的土。待垫层施工时,再人工挖除。如坑底土被扰动,应挖去,用砂、碎石回填夯实。要注意打桩、井点降水及深基开挖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2)当建筑物存在有高、低和重轻不同部分时,应先施工高、重部分,使其有一定的沉降后再施工低、轻部分,或先施工主体房屋,再施工附属房屋,能减少一部分沉降差;如高低层使用连接件时,应最后修建连接件,以调整部分沉降差异。荷载大的建筑物(如料仓、油罐、水塔等),在施工前,有条件时可先堆载顶压;在使用期间,应控制加载速率和加载范围,避免量大、迅速和集中堆载。
(3)在已建成的小轻型建筑物周围,不宜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土方等重物,以免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
(4)由于地基分布的复杂性和勘探点的有限性,应认真重视基础验槽,尽可能在基础施工前,发现并根除地基土会产生不均匀沉降的隐患,弥补工程勘探工作的不足。
(5)保证施工质量。对于常用的砖砌体结构,必须根据施工要求严格施工。
2.4 从沉降检测入手,为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比较重要的建筑物和建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应进行沉降观测。施工单位必须按设计要求及规范标准埋设专用水准点和观测点。如民用建筑每建完一层(包括地下部分)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按不同荷载阶段分次观测:施工期间观测不少于4次;建筑物竣工后,第一年观测不少于3~6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直至下沉稳定为止。
总之,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带给建筑物的影响较大,对建筑物的破坏是难以修复的。但是能在勘测、设计、施工等各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不均匀沉降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