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2011-08-15李桂萍

科学之友 2011年12期
关键词:墙肢连梁剪力墙

李桂萍

(南宁市规划局,广西 南宁 530000)

相对于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更为简洁、宽敞,使用功能更好,为住户的自行改造增大了灵活性,加大了使用面积,因而广泛受到建筑师和业主的欢迎。但由于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较差,且地震区应用经验不多。因此,剪力墙结构在设计时要注意许多问题。

1 高层建筑的结构受力特点

1.1 轴向变形

高层建筑的竖向荷载一般较大,会在柱中引起相当大的轴向变形从而影响连续梁弯矩,同时还会影响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因此必须考虑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作相应调整。

1.2 水平荷载

对于一定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而言,竖向荷载基本固定不变,而包括风荷载与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的数值,则会随结构动力特性的区别而发生较大范围的变化。

1.3 侧移的控制

结构侧移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基于这一原因,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必须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1.4 结构延性

高层建筑比矮层楼房的结构更柔和,因此遇到地震等剧烈震动时所发生的形变会更大。为保证建筑在塑性变形阶段中仍能具备强变形能力,必须在结构设计上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结构的延性。

2 剪力墙结构的特点

剪力墙是一种能较好的抵抗水平荷载的墙。剪力墙由于能有效抵抗水平荷载,因此在总体的墙面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抗侧刚度大,侧移小;室内墙面较为平整;结构自重大,吸收地震的能量大;一般剪力墙的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很大,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通常抗剪刚度起控制作用,故其耗能较差。所以它常常应用在层数较多(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中,当剪力墙洞口较小时,剪力墙整体性能比较好,剪力墙截面弯曲破坏极限承载力可以按照全截面抗弯计算。另外,采用剪力墙结构,会使室内较框架结构简洁,没有露梁和露柱现象,外形美观,便于室内布置。但也存在缺点,例如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刚度大,会引起较大地震反应,使得上部结构和基础费用增加;由于混凝土墙体较多,使得建筑物重量增加,这也同样引起较大地震反应,进而造成浪费;剪力墙结构中各墙肢轴压比往往较低,使得各墙肢的承载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剪力墙结构中墙体多为构造配筋,配筋率均较低,使得结构延性较差。

3 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

剪力墙作为竖向构件是形成结构抗侧力刚度的最主要构件,它在建筑中承担着整个结构的竖向荷载和绝大部分水平荷载。剪力墙建筑结构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剪力墙布置

剪力墙布置必须均匀合理,使整个建筑物的质心和刚心趋于重合,且x、y两向的刚重比接近。在结构布置时应尽量避免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形式,以使其具有较好的空间工作性能,并且使两个受力方向的抗侧刚度接近,若无法避免,则剪力墙相应部位应设置暗柱,当梁高大于墙厚的 2.5倍时,应计算暗柱配筋,转角处墙肢应尽可能长,因转角处应力容易集中,有条件两个方向均应布置成长墙。

3.2 剪力墙厚度确定

剪力墙墙肢截面比较适宜简单、规则,剪力墙的竖向刚度应均匀,其门窗洞口最好成列布置、上下对齐,形成明确的连梁和墙肢。避免使墙肢刚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在抗震结构设计时,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最好不要采用错洞墙,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均不宜采用叠合错洞墙。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对剪力墙的截面尺寸具体规定如下:“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16,且不应小于200 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的1/20,且不应小于160 mm;按三、四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元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 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的1/25,且不应小于180 mm。”

3.3 剪力墙墙体配筋

一般要求水平钢筋放在外侧,竖向钢筋放在内侧。配筋满足计算及规范建议的最小配筋率即可。加强区φ10@200,非加强区φ8@200双层双向即可。双排钢筋之间采用φ6@600×600拉筋。但地下部分墙体配筋则另当别论。因为地下部分墙体配筋大多由水压力、土压力产生的侧压力控制,而由于简化计算经常由竖向筋控制,此种情况下为增大计算墙体有效高度,可将地下部分墙体的水平筋放在内侧,竖向钢筋放在外侧。

3.4 设置边缘构件

对于普通剪力墙,其暗柱配筋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建议加强区 0.7%,一般部位 0.5%。对于短肢剪力墙,控制配筋率加强区 1.2%,一般部位 1.0%;对于小墙肢其受力性能较差,应严格按高规控制其轴压比,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并应控制其纵向钢筋配筋率加强区 1.2%,一般部位 1.0%;而对于一个方向长肢另一方向短肢的墙体,设计中往往就按长肢墙进行暗柱配筋。

4 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某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2 570 m2,采用短肢剪力墙结构,为12层住宅楼,层高3 m,顶层为复式住宅,屋顶为四坡屋面。

4.2 剪力墙结构设计

由于整个楼层的建筑平面较为复杂,采用在○14和○15轴间设置双墙防震缝,在○D和○E轴间设置悬挑构件抗震缝的处理方法,将平面分成相对独立的 4个部分,各部分的长宽比 L1/B1max=29/9.4=3.09<5,L2/B2max=117.52/17.02=1.03<5。高宽比 Hl/B1=37.44/9.4=3.98<6。H2/B2=41.94/17.02=2.46<6,符合规范要求。结构层高1层~12层为3.0 m,坡屋面层高0.55~2.47 m,坡度为40%。平面的南侧拐角处设有阳光房,平面突出的部分为六边形,突出长度为2.1 m,L/Bmax<0.3,符合规则建筑平面布置要求。

4.3 结构设计的主要参数

场地类型为II类建筑场地,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水平地震作用按x,y两个方向计算。同时考虑扭转耦联,周期折减系数0.85,计算取9个振型,结构阻尼比0.05,竖向力按模拟施工加载方式计算,恒活荷载分开计算。修正后的基本风压为0.35,地面粗糙度为B类,结构体型系数为1.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7,地震力分项系数为1.3,风荷载分项系数为1.4,恒荷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4。

本工程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基(有肋梁),剪力墙厚度内外墙均为200 mm,连梁截面b×h为200×(370~570) mm,楼板厚度100~13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C25。地基采用天然地基,以③层黏土层作为持力层,Es=15 MPa,fak=300 kPa。

4.4 剪力墙的布置

按照抗震设计要求,结合窗间墙、楼梯间及房间四角等布置成“一”字形、“L”形、“T”,形、“Z”形或“十”字形墙段,沿结构平面各主轴方向均匀、对称布置,做到刚心和质心重合,减少结构扭转。各墙肢肢长不宜相差太大,截面高厚比可以控制在5~8之间,避免出现高厚比小于3的小墙肢,使各墙肢刚度接近,保证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各墙肢受力均匀,避免个别长墙因内力太大而出现超筋。另外在④~⑥轴,⑩~⑥轴间形成4个较为完整的弱筒,以增强整个结构的抗侧力性。在竖向,要求墙肢上下对齐、连续。在同一轴线上的各墙肢通过连系梁连接,可增加对墙肢的约束,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保证连梁具有较好的刚度和延性,取其跨高比为4≤l/h≤8较为合适。

4.5 墙肢截面设计

塔楼周围及肢长/肢宽<3的小墙肢均按框架柱的抗震要求配置纵筋及箍筋,并降低轴压比提高要求。连梁高度的设计计算从剪力墙洞顶至楼板面或屋面,窗间墙和窗台以下墙体采用轻质材料砌筑。连梁正截面配筋按矩形截面构件计算,取上、下配筋两者之中的较大值,配置于梁截面上、下部位,考虑到施工因素,一般每排布置2根纵筋为宜,也可根据墙厚适当增加。按斜截面抗剪计算所得的箍筋沿梁全长加密布置,对于个别连梁由于跨高比较大、刚度大,可能出现超筋,地震作用下允许其局部出现裂缝,可将连梁刚度折减。为保证结构平面刚度,楼层最小板厚100 mm,在南侧阳光房塔楼处适当增加厚度。

5 结束语

总之,由于剪力墙结构简洁、宽敞,使用功能好,为住户的自行改造增大了灵活性,加大了使用面积,在高层住宅中的运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充分理解新规范编制原理,将新高规和新抗震规范和工程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工程设计水平。

猜你喜欢

墙肢连梁剪力墙
竖向荷载作用下连梁桩结构基础梁承载力试验分析
联肢剪力墙墙肢附加轴力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分析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技术应用
剪力墙结构设计应用浅析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显著屈服位移角的研究
浅谈剪力墙肢的抗震设计
连梁刚度对不等肢剪力墙刚度的影响研究
探讨挂篮悬臂灌注连梁的施工
对连梁设计计算及超限处理的探讨
剪力墙结构连梁刚度对抗震性能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