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城市建筑环境设计的思考

2011-08-15黄玲玲

科学之友 2011年8期
关键词:植被空间环境

黄玲玲

(南宁昊冠住宅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4)

1 当今我国城市建筑环境现状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土地资源被大量的城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等建筑体所代替,自然植被资源的消失率远远大于其再生率,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的影响。随着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城市气候的改变,这个改变已影响到世界50%人口的生活,人类生物圈中的废弃物污染了城市生存空间甚至危极城市植物、生物的生存,城市中自然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铺天盖地的硬化城市覆盖面割断了自然循环链,热辐射被硬质城市储存和释放。

一方面地面丧失保水能力,雨水不能返回土地,地表水面干枯或委缩,过度的地下水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极度下降,大城市普遍存在水源不足,城市日趋严重的用水供需失衡加剧了城市生存空间发展的潜在危机。

另一方面城市排水管网负荷与日剧增,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城市建设价格不断上涨,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气体在城市上空形成一个罩,即常被人们说到的温室效应,使城市空间中的热量无法散去,大城市普遍存在热岛现象,城市内部噪声、粉尘充斥,城市空气被污染,城市失去了良性的自然生态循环,自然调节力极度下降,城市效率逐渐降低。对城市大量的建筑物、城市道桥、步行道等的三围空间体表面,尽可能多的覆盖植被层。在城市建筑的立面、屋面、围墙以及城市公路、公路的防噪板墙、城市空间中的围护栅栏、隔断坡道、城市轨道交通的路基上;在城市的垂直的、水平的、斜向的多维空间中强化栽培各种植被覆盖层,利用植物特性和其特有的环境调节功能,来消解城市板结现象所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消解城市环境污染、气侯反常等一系列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大城市病”。

城市建筑大面积植被化的城市生态功效是鉴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蓄水特性和滤水特性、吸尘功能,以及对温度的、辐射的和空气湿度的调节能力,对城市季风运动的影响和消解城市噪声的功效等。城市建筑大面积植被化将针对所确定的建筑物,因地制宜地选用能适应所在地气候、土生土长、具有较强洁净环境能力的;易栽培、易成活;耐寒、耐旱和少养护要求的,四季都能发生环境效应的植被物种。建筑物大面积植被化是将建筑物单一的结构围护功能转变成同时具有光合作用的建筑物表面层。通过植物覆盖层的植物和地面植物整合成植被走廊,形成城市冷桥空间,连接城外田园所产生冷空气的地区,为被高密度硬化建材覆盖的中心市区提供舒适的新鲜空气,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城市建筑环境植被化是城市生态工程的一项以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为目标,并基于国家经济发展和资源状况,切实可行的城市生态工程科研项目,它结合运用生物或植物技术对城市进行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进而在城市中实施,旨在改善城市生存空间的气候,改善空气、卫生状况并部分地消解城市污染问题。

2 建筑环境设计要点分析

2.1 环境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

建筑科学的发展是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标志,建筑艺术又是文明史中最辉煌的篇章,建筑本来就在城市环境中,环境的改变必然对建筑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建筑环境处理也会有不同的情调,侧重建筑的性格、兴趣、心态、感情和传统的内在加以表达建筑的精神气质。如住宅的宁静、别墅的清幽、商场的热闹、宾馆的雅致、餐厅的兴旺,还有纪念的古朴、旅游的趣味、文教的文雅等都要因势利导,各尽其妙,营造一定的意境情调。在这里,环境具有很大魅力,其总体设计和具体处理应与建筑同步。建筑中大小空间与绿化的穿插,内外环境的渗透,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交融。山泉流水与水面的映射,这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设计方法,将为建筑增添无穷的活力。从生态节能的角度来看,当今建筑主要考虑的有通风、采光、保暖、减噪和增湿等。除了建筑本身运用特殊的结构、材料和机械装置外等,建筑师要周密地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工美与环境的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提高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在建筑创作中应保留更多的水面、绿地供人们休息,同时还要强调基地固有的特点,美化生活、提供幽雅舒适的人际交往环境。

2.2 建筑创作与环境相协调

不少人对环境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而没有体会到建筑的内涵。建筑设计必须从环境出发,这不仅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协调统一。必须周密地考虑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力图使所设计的建筑能够与环境相协调,甚至与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建筑环境美的奥妙在于结合,协调是一种结合,对比也是一种结合。当然,对于造型奇特、个性张扬,并与周围环境形成巨大形体反差和个性特征突显的建筑也不应一味地否定,但这种建筑物只能是在特定条件下,在与环境的强烈对比中求得整体美的一个特例。建筑环境艺术的主旨不但要创造和谐统一,而且要创造丰富多彩。规划部门在城市规划中要有一个长远的、整体的规划,设计部门绝对不能沉溺于建筑的自我表现,把自己游离于城市环境之外。

3 关于城市环境设计的建议

建筑终究要回归到人性,要考虑人置身其中的感受。环境的塑造应根据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微的变化。

一般来说,公共空间的设计线条应动感且颜色艳丽,强调阳光的照射,体现人与人交流的渴望;隐蔽空间的设计则侧重静谧和私密,需强调阴影、构造的细节、必要的视线遮挡。在可滞留空间的设计上,需要人性的尺度和界面来围合,而人性尺度的实现建立在层次划分的基础上。团簇的树、低垂的柳、玻璃雨廊、主题花园都是可滞留并参与性很强的空间。有了理想的可滞留空间,人才能参与其中而乐在其中,获得安全、尊重、舒适等自我感受。

4 结束语

“绿色的环境”设计虽然是“绿色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但环境设计很重要。环境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因素。在环境这个看似限制的大前提下,建筑需要表现,而这种表现不能脱离建筑美的本义,而应该将这种表现更多地投向整体环境,要让建筑更多地融入我们生存的大环境中,将个性融入共性。建筑环境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规划、景观功能以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协调、路网与园林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体现人文关怀,关注人的感受。环境设计的意义即在于让更多的人享受舒适、自然的生活。要勇于探索,扩展视野,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设计水平,为人类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

1 谢浩.遵循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念[J].中外建筑,2004(6)

猜你喜欢

植被空间环境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追踪盗猎者
空间是什么?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创享空间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