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富先老时代,广播电视报的生存与发展

2011-08-15蔺建秀

科学之友 2011年9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报纸文化

蔺建秀

(山西广播电视报社,山西 太原 030001)

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的老龄人口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每3个在职的上海户籍人口要养两个退休者。依据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上海在197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那时人均GDP仅1 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在5 000~10 000美元左右。

上海未富先老了。

全国的情况又怎么样呢?全国进入老龄化阶段是2000年,养老金的平均水平远低于上海,目前的中国社会,像上海一样未富先老了。

未富先老这种中国式老年社会的到来,给素以服务老年读者为己任的广播电视报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在这样的情势下,广播电视报究竟该怎样生存与发展?

1 老年群体的急剧扩大,给广电报的生存提供了最为有力的基础

如上海一位最普通的老人的生活。61岁的上海老人陆永璋现在依靠养老金过活。这位沪东汽车运输公司前机修工的退休金有1 500元/月,生活在上海的陆永璋每月除去水电、煤气、牛奶、书报费等开支后,能存200块钱。这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一份调查,大家注意到陆永璋的生活开支中有一项是书报费。像陆永璋这样的老人,他们会把书报费花在哪儿呢?《山西广播电视报》的一份调查显示,42%以上的退休老人在只选择一份报纸时,会首选广电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现在60~70岁的老年群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由青壮年逐步步入中老年的,他们的文化消费习惯深深地打着电视文化消费的烙印,节目单的导视功能强化了他们在选择以及阅读时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电报的辉煌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电报的困境,各家广电报都在摸索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路子,广电报已不再是一张单纯具备导视功能的节目单,而是正在成为一份内容包罗万象、形式活泼多样,立足电视、服务家庭的实用性报纸。第三方面,广电报作为周报,价格相对低廉,比较适合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们。第四方面,看电视几乎是老年群体唯一的娱乐方式,什么时间段看哪个台的什么节目,可能是他们一天中最为关注的事情。这几方面的原因共同促成普通的、有文化消费需求的退休老人在选择时,会首选广电报。多年来,各家广电报的各种调查也反复证明,报纸的读者,绝大多数是老年读者。因此笔者认为,老年读者是电视报的根本,老年群体的急剧扩大,为电视报的生存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读者基础,因此,报社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为读者的根本服务。

2 想读者所想,办读者需要的报纸,是广电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笔者以为,适合基本读者闲暇时阅读的休闲读物就是一份好的广电报。针对读者群体是以电视为主要休闲娱乐方式的老年群体这一特征,笔者以为,办好广电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突出一个“先”字

广播电视报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便是预告节目,提供一周内即将在银屏电波中展露的丰富内容的节目索引和播出时间。作为这样一个视听节目的“先行官”在节目预告上首先应该抓住读者先睹为快的心理特征,对节目特别是一些观众感兴趣的重点节目进行挖掘式的立体预报,比如说,把剧情介绍与拍摄花絮、影人行踪等一并交给读者,也不妨把生动精彩的片断剪出一截让读者来品味、评判。节目介绍应因节目而异,突出一点,先声夺人,节目预告在“时间表”上也大有文章可做,可以开导视专栏,把某一天的热点剧目、重点专题以醒目的形式、固定的位置刊登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围棋术语中的“先手”与“造势”给予人们这样的启示:广播电视报既然是“先手”,就应当先发制人,先声夺人,在从属节目的依附性中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2.2 优化一个“导”字

广播电视报的导向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影视界的文化现象要勇于发言、勇于评价,以报纸自身的先见之明,正确引导读者的文化消费。《非诚勿扰》是近两年非常火爆的一档相亲类节目,甚至捧红了马诺这样的参选嘉宾。马诺走红很大程度上在于她在节目中放言:“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这样的择偶观到底要得要不得?观众中引发诸多议论。数家广播电视报就此展开了讨论。其中有一家广播电报接连刊发了《宝马车=幸福?》《不要羞于谈论金钱》《衡量成功的标准》等这样的评论,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

2.3 强调一个“深”字

报纸是刊载新闻为主的面向公众发行的定期出版物。客观地讲,广播电视报大都是周报,且立足点在广播电视领域,因而其新闻时效性和采写新闻的天地就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广播电视报的新闻报道应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挖掘其内涵,搞好有力度、有影响的深度报道。把深度报道作为广播电视报实现新闻突破的切入点,用深度报道强化弱项,树立起广播电视报采写新闻的特色。

《山西广播电视报》获全国广播影视报刊优稿评选一等奖的消息《十六棵白杨树砸出的新闻》可以说是强化深度报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十六棵白杨砸出的新闻》源于山西电视台的一则社会新闻,作为广播电视报的新闻报道,它既将触角伸向了社会新闻的领域,揭示了山西电视台这则社会新闻的内在意义,又同广播电视报服务的对象——电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电视新闻报道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探索出了广播电视报除报道广播电视及影视圈内各种现象、矛盾、问题以及分析和综合总结之外,涉足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一条路子。

2.4 贯彻一个“轻”字

广播电视报是面向家庭的一份文化娱乐报。读者在家庭这个特定的受传空间里对于传媒又有独特的心理感受。现代传播学的心理研究表明,受众对媒介的抵触和逆反心理正在加强而不是减弱,然而,受众在私人空间内接受传播时心态相对而言则是开放的,对媒介的抵触和逆反心理相对弱一些。这样的受传心理给广播电视报既提供了“特权”又提出了“义务”。所谓“特权”是说在这样开放式的心态下,广电报所登载的内容容易被接纳和认可,容易叩响读者对媒介戒备的心门。而开放式心态的另一面,则要求报纸所登载的文章短小精干、集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这些要求的实现就确定了广播电视报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

之所以要强调广播电视报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是因为随着50后步入老年,广播电视报服务的对象文化层次会逐步提高,人们必须顺应这样的形势,切合这样的实际,才能为广播电视报的发展争取到足够的空间。

综上所述,在未富先老时代,广播电视报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只要将报纸办成广电报读者真正喜欢的休闲读物,广电报就会伴着广播、电视这两种最大众化的现代传媒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报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报纸
谁远谁近?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