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因工程的太原市交通系统分析改进研究

2011-08-15

科学之友 2011年9期
关键词:太原市交通事故交通

郝 亮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山西省太原市辖6区、3县、1市,总面积6988km2,2010年城市总人口345万,主城区用地规模212 km2,总城区人口223万,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8万。近些年来,随着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趋势,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地增多。在每天早、中、晚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城区中心范围内多个交叉路口的“塞车”现象相当严重,即便是在拥有双向14个机动车道的迎泽大街,尽管交通管理部门采取了各路口禁止左转的交通管理措施,直行和右转车辆通过路口往往也需等2~4个“准行”信号。因此,出行难已经成为太原市民反映强烈,领导和各级部门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成为太原城市管理部门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中,人的因素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怎样能把人—机动车—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将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这里把人因工程的思想引进太原市的交通管理系统,将会对太原市交通系统的改善起到很好的效果。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总体为5个子系统,分别是:①城市道路交通运输方式;②交通设施;③交通规划;④城市交通管理;⑤交通环境这5大方面。怎样把这5个关键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并且使其总体效用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成为了一个难题。近些年来,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对总系统中各个组成要素怎样进行衔接与协调以发挥整体效应,成为目前我国交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的重点是怎样科学系统地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且介绍必须从系统协调的高度出发来统筹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其中,需要协调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因工程学中的思想应用到未来城市交通的建设中去。

人因工程学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对整个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人因工程着重于研究人类以及人类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产品、设备、设施、程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因工程学试图改变人们所使用的物品和其所处的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工作能力的高效发挥,适应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方面需要。

人因工程的基本目标第一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比如简化操作过程、增加作业精准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第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价值需要,例如提高安全系数、减少疲劳和压力、增加舒适度、增加工作的满意程度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等。对于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科。

1 交通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从4个角度分析太原市区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第一,太原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和高速度提升的人民生活水平为交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首先表现在机动车高速增加上面。根据车辆管理所统计的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太原市内机动车的保有量超过了58万,平均每天新增的机动车辆约350辆。如果假想在理想状态下,太原的13条检测线路满负荷运转,每天平均能审1 430辆,除了双休日、国庆春节长假,一年就按247个工作日计算,最多能审验的车辆是35万辆。如果年增35万辆车会给道路带来怎样的负担呢?

第二,太原市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太原市是一个有2 5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城市的整体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种因素逐步形成。其中尤其受到比如征地拆迁、保护文物、保护绿地等限制因素,每年投入有限的市政建设资金主要用于陈旧设施的维护、道路的拓宽和改造,但是用于新增设施建设资金却寥寥无几。据市政设施管理所统计资料显示,从1998—2008年的10年间,在太原城区范围内,新增道路不足30条。现在以桥梁建设为例,从1988年发展至今的20多年中,只对连接汾河东西两岸的5座桥梁进行了拓宽改造,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的切实需求。不难发现,现在由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交通需求呈“几何级数”上升,而城市间道路建设却是以“算术级数”增加,市区目前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态势和太原市政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市区内静态交通发展速度相对过慢。太原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由于多方原因,政府部门常常比较重视对“动态交通”的疏导治理,以及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道路“畅通工程”的建设,从而使“动态交通”的压力得到相对缓解,但是对“静态交通”的治理方面普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近段时间,太原市每月都会有新的高层建筑物竣工并将其投入使用,然而汽车这个在新经济形势下的代步工具却成了现在人们的首选,但是停车位却少得可怜,有的时候更要停到马路边。停车位的建设速度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相比相差太大了,原本就不够宽的马路两侧都停满了小型车,使原本不够畅通的路面显得更加拥堵。

第四,太原市车辆事故发生率较高。据有关数据统计,2010年太原市共受理“一般以上程序”的交通事故总共1 801起,这些交通事故造成了227人死亡、2 16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超过了3 872 295元。2011年与2010年同期相比:事故发生数字增加123起,上升7.33%,死亡人数减少28人,下降10.98%,受伤人数增加了96人,上升4.64%,直接财产损失减少768 786元,下降16.56%,死亡率也减少了1.36%。看似数字在减少,但是值得关注的是,适用于建议程序处理的轻微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上升了665%,造成现在这个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文章主要就这4点分别开始论述。

2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1 发展太原交通系统的总体思路

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太原市的城区建设中应该得到应用,要转变“轻战略重战役”的发展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初是在1972年提出的,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城市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环节在于能否自我调节成长和最小化废弃物。目前,大家将私人汽车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它不但使城市中机动车辆的数量增多占用了过多的道路资源,而且浪费能源并且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长远来看这样必然恶化城市生态环境,降低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建立一个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都市交通体系是解决汽车化引起的问题,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

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人和货物在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运输,怎样处理好司机—汽车—道路运输之间的关系就成了重中之重。太原市应该利用城市与地区之间的功能划分、不同地区间的连接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未来的运输,保证城市整体交通系统持续快捷高效。城市经营是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来调控城市发展要求与发展条件之间矛盾的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它的实质是将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太原市应该运用城市经营体系来摆脱城市建设困境。具体到城市交通上,就是将其当做一种国有资产来开发、建设、管理,实行经营性交通系统。

2.2 道路环境因素的改善

太原市应该实施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道路环境,因为道路环境是否与人、车保持协调这个因素,对公路交通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驾驶员、车辆等因素确定后,由道路线形要素、路面平整度、道路沿线景观、车道宽度、车流量等构成的道路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决定交通系统的重要因素。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交通环境,包括驾驶员作业时的气候环境、交通量、交通量构成等,还包括机动车内作业环境,包括温度、噪声、人机交互系统等。所以人们要运用整体的观点,提高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度,使交通环境的整体效应达到最优。

2.3 大力发展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和借助智能交通监管系统

道路拥挤的原因还有就是没有注重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同步发展,一般都是静态交通系统相对滞后于动态交通系统。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从开始设计、整体规划、投入资金和管理上抓好停车场的整个配套建设,特别关注的是高层建筑、小区、综合商务区等的停车场配套建设。应该视车辆的密集程度增减停泊位,有效解决占道停车的问题,这将对解决交通拥挤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

在交通信息系统人机界面设计方面,可以借鉴ATIS主界面和可变信息标志的驱动、文字诱导信息发布、图形诱导信息发布这些在其他省市得到成功运用的技术,这些研究成果可供交通管理部门设计和开发进行参考。最近几年内,借助和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尤其是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为城市快速道路网建立一个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以发挥其最大运行效率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2.4 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分析发生交通事故的因素

太原市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这些主要因素所构成的环节复杂、影响安全因素较多的动态人因系统。动态交通系统是发生安全事故最多的一个系统环节,交通事故作为这一动态系统的随机事件之一,它是在公路交通系统处于失衡状态下的产物,也是多方面因素联合作用下的结果。

交通事故导致的因素非常复杂,有些时候并不是简单地由于其中的一个因素导致的,而是由一些因素共同影响促使的。通过依据人机工程学原理,运用人—机—环境系统安全性分析方法,从控制事故原因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公路交通事故等同于人、车辆、道路环境三大因素的多元联合效用函数。

公路交通系统的交通安全管理和事故发生机理在人的因素、车辆的因素、道路环境的因素之外同样也是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公路交通发生事故是人、车、道路环境等直接或间接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是多因素联合效应的产物。从上述公路交通事故致因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可以得出,公路交通事故致因大致有人、车、道路环境、管理这4个方面,而事故发生机理是触发事故发生的因子。从寻求交通事故对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将公路交通事故的致因因素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基础原因3部分。将车辆、道路环境等导致的因素统称为物的因素,按人机工程学角度,可以将人、车、路、环境所构成交通系统的这一人机环境系统中,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可以确定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确定为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失误和其管理的缺陷,而社会因素则是交通事故的基础原因。在这里,“人”的因素是指交通参与者,主要包括驾驶员和行人,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文化状况、受教育程度、法律等相关因素。

了解完以上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后,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改善,使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小值。

2.4.1 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

影响人在驾驶中的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个人综合素质、操作行为、精神状态等。例如,驾驶员常常会由于长时间驾驶导致疲劳驾驶,以至于精力不能够得到集中,反应速度就会变慢,驾驶员不能在第一时间中有效读取和识别交通信息,结果导致其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否能发生,与驾驶员的心理素质的好坏有着极大关系,所以驾驶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驾驶员的基本要求。疲劳驾驶、疾病、反应迟缓、性情急躁、自控能力缺乏、无主见、意志薄弱、优柔寡断这些都是驾驶员心理素质不健全的表现。因此,作为一名驾驶员,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得以保证安全行车。

2.4.2 改善汽车的不安全行为因素

在太原市公路交通量的构成中小汽车所占的比例较高,而中型货车构成量较少,交通量构成的各型号车辆的车辆可靠性低、制动性能差,汽车稳定性不高,这些也必然是交通事故发生的诱因。所以,第一对各型机动车加大检查力度,第二禁止非法车辆上路行驶,这将成为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最可靠的方法。

太原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制约或促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在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在发展中将出现一些新的内涵,同时在其管理的过程中也将遇到许多问题,如何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把握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去得到改善。文章提出的这些解决方法为这种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引入了人因工程的分析手段,笔者相信今后太原道路交通系统的发展会更加完善,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加便利、更加安全的出行环境。

猜你喜欢

太原市交通事故交通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基于BPNN-AdaBoost的隧道交通事故数预测研究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繁忙的交通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预防交通事故
小小交通劝导员
搭乘同事车辆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工伤
奇怪的雨伞
愉快的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