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色秋雾秋天目

2011-08-15撰文

浙江林业 2011年11期
关键词:天目山昭明斯人

□撰文/李 斌

本来早就该来天目山了。此刻,天目山面向着我,敞开阔大的胸怀,左右都是傲然耸立的大树,在秋风中,如波澜壮阔的海洋,连绵起伏。

起雾时,雾中的天目山有点迷离,那些高高傲立的千年大树也显得与现实有些遥远。

循着昭明太子当年行走过的道,踏着徐志摩的足迹,我在落叶飘零如天女散花的时节,走进天目山。

多少年前,梁太子昭明隐遁于此,其平时所居以及读书之处便是如今的太子庵。一座小小的庵能够名动天下,到底是何种原因?或许是因了天目山,或许是因了昭明,或许皆而有之,又或许这些统统都不是,但不管怎样,今人对太子庵的敬仰那是实实在在的。

清晨的太子庵恍若刚从千年的睡梦中醒来,阳光洒在院落前,洒在黄红色的落叶上,使整个建筑显得古朴而又肃然。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那说的是普通人,而居于太子之位的昭明,如果说他仅仅是受了小人的诬陷而离开朝政,似乎显得有点消极。但不管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而隐迹天目山,当那一列车队满载着诗书,车轮咿呀作响地渐渐行进天目山,从此伴一盏孤灯,几点明星,自那一刻始,天目山有幸!

清晨早起,洒扫庭院;夕阳落山,万籁俱静。悲天悯人的心怀与天目的博大浩瀚形成正比,梵音阵阵,恢弘壮阔,而心态渐趋宁静。

小径通翠,草儿岁岁荣与枯,花儿季季开与谢。轻轻叩敲太子庵的圆形门环,扑、扑、扑……我怀着敬仰的心态,敲一下,便停顿一下;再敲一下,再停顿一下。大约敲了七八下后,我才恍然醒悟,斯人早已作古了!

门上、圆柱上均已朱漆剥落。它们见证历史的变迁,在此默默地守护了千年。

“吱呀”一声推开门,仿佛推开千年的往事,那声音也远远地穿透进去,仿佛要告诉里面的主人有客来访。

千年前的太子,静静地端坐至今,不为世事所动地陷入沉思中。顺着他的目光,穿透到多年前的往事;顺着他的目光,可以直达他的心际。真隐者,心忧天下矣!历史早已幻化成风,斯人乘风而去,却留下永恒的思想。

竹林遮径,山泉溅玉,林悬碧帐,禽转珠簧。天目钟声悠悠,太子读着佛经,读着古籍,从千年前,一直诵读至今。书如海,浩瀚淼淼。

天目山的雾更浓了,置身其中,分不清自己是在往朝,还是今生,当双脚踏着潮湿的青石,方有一种实在的感觉。

据说,昭明太子来到天目山后,日夜为《金刚经》分段,由于过度劳累,终至双目失明,是天目山水的清凉甘甜又让太子恢复光明。我在“洗眼池”撩拨着池水,秋叶在秋风中刺破浓雾,飘落水中,像一叶叶小舟,欲载客远去。

池水一遍遍地述说着太子重见天日的故事。岁月如白驹过隙,万里秋日高无云,不可捉摸。

1939年,抗日前线战火正酣,周恩来行色匆匆地来到天目山。是啊,国人的抗日意志必须坚定,拧成一股绳,锻成一块铁,以意带气,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在“百子堂”,抑扬顿挫的演讲赢来的又何止是如潮水般的掌声!

怀着庄重的心情,踏上条石的台阶,一步,又一步,一步一个台阶,每走一步,就好像更靠近了历史一点。亭子朴实无华,正如周恩来追求的人生境界。碑石上刻着“周恩来讲演旧址”几个字,铁勾银划,与天目山的磅礴相映成辉。

70多年的岁月,历史早已古稀蹒跚。读着碑文,犹如读着历史,凭栏无语,耳旁遥遥传来1939年那激昂的声音,大脑翻滚如沸水。

雾气穿透历史,穿透岁月,穿透虚幻,穿透现实……雾在山冈上冉冉地升起,这是一幅美丽的国画,写意也罢,泼墨也罢,此情绝美。

秋风、秋叶、秋天目,秋雾正浓!

猜你喜欢

天目山昭明斯人
陆俨少《东天目山图》
昭明寺随想
我在街上走
风月俏佳人
登昭明楼
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
小说《去某一个地方》
生态宝库天目山
我在街上走
天目山古树柳杉生长现状及景观用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