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的推进与创新

2011-08-15林阿妙

党史文苑 2011年7期
关键词:基层管理

林阿妙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 福建漳州 363000)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1]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社会结构深刻变迁,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与创新。

一、转型期产生的新的社会问题大大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2]这个阶段既是一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现期。这种阶段性的社会特征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大大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1.市场化带来的新问题。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利益主体相对单一,追求自身利益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市场机制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私人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也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打破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出现了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当前,社会公正问题进一步突显,必须多维度地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水平,促进社会的良性发育和发展。

2.工业化带来的新问题。高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最突出地体现在失业问题和“三高一低”的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方面。首先是失业问题。在这一阶段,在社会就业方面存在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劳动力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随着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的逐步转变,单位资本所需的劳动量日趋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高失业率和庞大的失业人群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其次是生态问题。传统工业化背景下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严重危害人类生态的同时,也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各类工伤和职业病显著增加。

3.城市化带来的新问题。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同时也导致了新的农村社会问题。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农民工群体构成城市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的主体。人口的流动性加大了城市社会管理的难度,使城市容易出现管理盲区。与此同时,农民工群体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条件的基本公共服务,无法参与城市社区的公共生活,导致农民工群体与所居住的城市和城市居民之间隔阂。对农村而言,城市化不仅致使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群体数量庞大,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还导致很多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征用,大量农民成为无土地、无职业、无社保的“三无”农民。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解决他们的就业、社会保障问题,提高土地征用的补偿标准,也是社会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信息化带来的新问题。信息化也为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信息化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构成了新的挑战。各种问题通过网络引发了社会的讨论,形成了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的互动,导致网络民意表达、网络民间舆论、网络监督所催生的公民集体行动的增加。这些变化都要求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向透明性、互动性、回应性发展。其次,信息化本身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瘾、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安全等新的社会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危害。

5.国际化带来的新问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使国际性的经济社会风险更容易导入国内,形成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在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互动过程中如何维持社会稳定对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国际社会利用各种借口围堵中国的事件时有发生,中国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国际环境。能不能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使转型期的中国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既包括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社会心态,也包括新的社会事务、新的社会需求。中国的发展转型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结构性的转型。这种转型客观上要求社会价值和资源在社会公众之间公平分配,要求从制度安排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二、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转型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转型期产生了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但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远远不能适应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3]

1.社会管理理念仍然较为落后。我国社会管理理念尚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仍然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思想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却还比较缺乏。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各级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经济建设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还没有完全建立,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无法有效履行。二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观念和意识落后,重管控、轻服务的思想仍然较为严重。传统官本位的思想仍然存在,政府放权不够,服务意识淡薄,社会管理仍属典型的由上而下的管控模式。

2.社会管理主体仍然较为单一。长期以来,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元核心地位十分突出。当前,政府在很多方面仍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社会管理主体单一化的情况仍很突出。一是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未能有效落实,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政府包揽一切的现象依然存在。当前,有些地方的政府仍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社会事务。三是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当前大多数社会组织带有较严重的官办色彩,制约着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角色冲突严重,行政职能过重。居民委员会、居民自治组织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在社区管理中职责权利不清,未能形成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有效管理体制。四是公民未能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由于有效的参与平台缺乏和公民有序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导致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仍然较低。

3.社会管理机制仍不完善。现有的社会管理机制缺乏系统性,不够完善。一方面,现有的社会管理习惯于应急性的“灭火”式管理,缺乏从源头治理的思想;另一方面,现有的社会管理机制不能有效应对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劳资矛盾、复杂的信息网络环境、征地拆迁、就业压力、公共安全问题、流动人口难以有效管理问题以及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缺乏诚信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管理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尤其是利益表达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越级信访洪峰久高不退,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大量利益矛盾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同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转型期社会管理科学化

社会转型期产生的新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严重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4]

1.围绕新问题新需求,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一是强化社会管理理念。要深刻认识到社会管理是“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社会管理理念,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努力实现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两促进、两不误”的良好格局。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管理只是手段,服务才是根本。转型期要求政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理念,尽快从管制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激发社会管理活力,健全社会管理格局。要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唯一主体的做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一是深入基层,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充分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管理,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重要的战斗堡垒,是党的活力的源泉。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是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基础性环节。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在实际行动中服务群众、在贴近生活中引导群众、在情感关怀中温暖群众、在有效对接中满足群众,进一步促进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转变职能,强化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应该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坚持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的理念,主动承担社会管理职责,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5]要合理分配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科学界定各职能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责任务;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社会公共需求为导向,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一体化进程。三是优化环境,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社会协同作用。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人民团体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结构中的沟通协调作用,在反映诉求、化解矛盾中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在社会救助中的补充作用,在社会服务职能的承载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要着力强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充分发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再次,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必须坚持一手积极引导发展,一手严格依法管理,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管理体制。最后,要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要形成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平衡治理机制,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加强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管理,切实履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企业社会责任。四是积极引导,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要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有效的公众参与应该做到信息公开、确保利害相关人参与,对参与人的意见要及时进行反馈。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要鼓励人民增强公民意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社区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

3.坚持标本兼治战略,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一是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社会矛盾主要产生在土地征用、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因此,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社会管理战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必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6]二是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创新社会关系协调机制。要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创新社会关系协调机制。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劳资平等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主动维护群众权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依法保护公民信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舆论氛围;建立精神卫生方面的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三是加强应急管理,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一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平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快信息管理,加强对应急管理规律的研究,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漏报、瞒报和谎报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二要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应急管理的重点应下移,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在政策法规、资金投入、教育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打牢应急管理的基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不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1]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2-20(1).

[2]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新华文摘,2010,(2):17-21.

[3]龚维斌.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J].理论视野,2010,(1):46-4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光明日报,2011-3-17(7).

[5]周永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J].求是,2011,(9):5-11.

[6]郑杭生.注重源头治理 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N].学习时报,2011-3-28(1).

猜你喜欢

基层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走基层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