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监督的“风骨”
2011-08-15
人大监督的“风骨”
2011年5月25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对省政府关于水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审议意见处理落实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总体满意。
事实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对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近10年来一直未曾放松。早在2003年,省人大常委会就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2004年即开展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执法检查,接着又连续3年进行跟踪督查。
一届接着一届的监督,一年连续一年的检查,体现了省人大咬住“青山绿水”的决心,浙江的环境状况也有了一定的好转。
然而,目前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今年3月,德清、路桥相继暴发“血铅”超标事件。在全省上下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和环境整治工作之际,出现如此触目惊心事件,确实引人深思。这也提醒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监督成绩就沾沾自喜,放松警惕,而应该拿出更大的手笔,亮出更硬的手腕,将监督持续进行到底。
对准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力求实效,这本是人大监督工作应有的“风骨”。但是,在现实中,人大的监督仍以推动工作为主,缺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硬气”和“风骨”。一些地方人大在监督过程中,对复杂问题避重就轻,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反映迟钝,甚至“自动屏蔽”。即使对一些问题进行监督,往往也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雷声大雨点小。
例如,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三公”开支问题,作为“钱袋子”的监管者,人大始终没有给出一个响亮的回音。平心而论,人大每年都要对财政预算进行审查,但这种监督依然是程序性的。除了一些部门主动公开的常规账本外,对于民众要求公开的“惹眼”账目,要么“讳莫如深”,要么“雾里看花”。近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三名博士向财政部递交申请,要求故宫博物院就门票收支信息进行公开。对此,有人追问:理应代表人民监督政府公共收支的人大,此时又在哪里?
人大监督的习惯性缺位,实质是失职的表现。政府在环境保护、食品卫生等问题上监管失职,人大可以问责政府;而人大一旦对政府的监督出现缺位,人们同样可以问责人大。这样,才能防止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旁落、虚置甚至异化。只有受到选民的监督,人大代表及人大才不敢懈怠。
最近几天,不少公民在微博上发表博文,表示将自荐参加当地选区人大代表的选举,当选后将为当地选民“鼓”与“呼”。这背后,反映的是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同时,也透射出选民对人大代表和人大更多的期盼。
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监督,人大也概莫能外。面对质疑和期盼,人大要主动审视存在的不足,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尤其是在现阶段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根据自身实际,集中力量,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三公”开支等问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求得实效,体现人大的“硬气”和“风骨”。
如此,“橡皮图章”的印记才会变成实实在在的“宪政钢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