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
2011-08-15卢作后
卢作后
(江西日报社 江西 南昌 33000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研究部署,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昂扬进军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并把 “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作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做好文化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对于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南昌、井冈山和瑞金等地的红色文化、景德镇的陶瓷文化、龙虎山的道教文化、婺源的乡村文化、九江的书院文化、赣南的客家文化,还有傩文化、茶文化,等等,融红色、绿色、古色于一体,发出耀眼的光芒。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坚实步伐,我省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大型历史风情魔幻歌舞 《神奇赣鄱》、红色旅游博览会、客家文化节、瓷博会、绳金塔庙会、红歌会、傩文化节……一个个大型文化活动尽显魅力。随着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更为多样化,我省文化市场进一步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人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力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成为获得区域竞争优势的 “软实力”。当前,我们既面临经济发展黄金期,又面临文化发展黄金期;既担负着提升经济“硬实力”的重任,又担负着提升文化 “软实力”的重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必须依托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
一、坚持正确引领,构筑江西人民的精神高地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正确导向,构筑江西人民的精神高地。
构筑精神高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当前,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面临 “四个考验”和 “四个危险”的新形势下,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构筑精神高地,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构筑精神高地,必须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文明的力量,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融入血脉、震撼心灵。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主义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城乡文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精神家园。
二、坚持文化惠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之后,精神文化需要更加突出、更加强烈,解决人们 “文化饥渴”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只有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改善文化民生,才能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公众文化生活的物质依托和载体,其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是体现一个地区生活水准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要按照 “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文化事业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公益性。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城乡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家书屋”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后,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吸引社会各类资源参与,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将城市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统一的整体,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特别要在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活动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遏制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坚持市场导向,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为我们建设文化产业大省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发展远远不够。近年来,我省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把文化产业作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来谋划。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70亿元,2011年可望突破1000亿元。但是,与国内几个千亿元以上文化大省相比,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仍有不小差距。我们必须找准突破口,切实完善文化产业布局,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必须大力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要依托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报刊传媒业、影视制作业、出版印刷复制业、演艺娱乐业、广告会展业、文化旅游业、数字、动漫和文化创意业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壮大一批发展起点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文化产业群,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国有和民营文化龙头企业,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空的。但如果文化产品不讲社会效益,不符合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在某些方面管理疏漏的情况下,即使暂时会谋些蝇头小利,但最终会被边缘化直至被逐出市场,经济效益也无从谈起。因此,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必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多生产 “既叫好又叫座”的精神文化产品。
四、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文化体制机制
坚持改革开放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带有创新突破特质的艰巨任务,需要在着眼于完善体制机制架构上考虑问题,要特别注重改革开放。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坚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以思想的新解放推动改革深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实质性突破。要敢于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要通过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传播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不断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传播力、保障力、活力和竞争力。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必须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动力。文化产业是内容加载体的产业,科技创新及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有利于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要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文化科技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为产业业态创新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必须具有开放思维。要大力弘扬赣鄱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赣鄱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特别是井冈山精神这一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使之成为我们在奋斗进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要大胆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再造,形成文化创作的江西风格、江西气派;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潮流,抓住难得机遇,把互联网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阵地新平台,努力打造独具江西特色的网络文化,为我省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开辟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