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化蝶 隰县巨变
2011-08-15王哲士郭玉奇
■王哲士 郭玉奇
破茧化蝶 隰县巨变
■王哲士 郭玉奇
小县大志,穷县富志,岂能不感天动地!
近年来,凡是到过隰县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说:“隰县变化真大!”而在外工作的和上学的隰县人,每次回家都会有一个惊喜。
原山西省委书记、50年前曾任隰县县委书记的李立功同志,去年专程回县视察。看到隰县山青水秀人精神、县城面貌大改观,他高兴地握着现任县委书记王天郎的手说:“你们干得好!”
说古隰州旧貌换新颜
走进隰县县城,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达20华里的滨河大道。站在县城东西两山俯瞰,这条以绿树花草镶边的通衢大道有如自天而降的一柄硕长的碧玉簪,从城川划出一道别样耀眼的五彩之路。
然而有谁知道,年财政收入曾经只有5000万元的国家级贫困小县,是如何创造出这投资两亿元的人间神话的呢?
隰县古称隰州,作为晋西南首埠,独领风骚千余年。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商贸的流通,城建的扩张,隰州老城已不堪重负。加之209国道穿城而过,以街代路,尘土飞扬,堵塞严重,事故频发,严重制约着县城的发展,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三年前,县委书记王天郎一到任,这件事就如同一块拦路石摆在面前。这块拦路石该如何搬?城市的发展空间在哪里?他不时与有关人员在城内大街小巷转悠,察看县城的格局,倾听群众的呼声。一个隰县亘古没有过的宏伟设想在众议中形成雏形。随后,城建、交通、公路等相关部门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实地勘察和论证,最终勾画出一幅“贯通滨河路,开发堆金山,城北建设新区,旧城改造提升”,还市民一个通畅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城市建设蓝图。隰县的四大班子坐不住,等不得,立即行动起来。书记和县长亲自带领职能部门人员跑项目、要政策、争资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项惠民之举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一场贯通滨河路的攻坚战如期打响。
该工程从2010年3月开工,当年11月竣工通车,短短八个月完成了原定两年的任务,创造了临汾公路建设史上的“隰县速度”。它的建成,使县城面积由原来的6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过去,县城没有一处休闲场所;现在,东西南北中有了六个广场或公园,特别是占地45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隰州广场,堪称隰县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伴随着20里滨河路的开通,紫川河上建成20里水景生态文化走廊,一幅“玉带环州城,碧水映蓝天”,隰州水韵赛江南的画图呈现在县人面前。过去,“街不平,灯不明,过境车辆乱轰轰”;现在,四条大街经过改造,街宽路平,并开通了三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四大纵、六大横”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城市通达能力明显增强,“宜居隰县”正成为人们新的追求和时尚。隰县的领航者们,从“大县城”战略思维出发,正在努力把这座晋西名城打造成“临汾西山文化教育强县”、“晋西腹地的商贸之城”、“山西省山水园林名城”,再显“河东重镇”气派,重振“三晋雄邦”雄风。
希望的田野上充满希望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曾到寨子乡上干村采访。时光荏苒,不觉快20个年头了,那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顺着油路进村,村整洁、树成行,新房鳞次栉比。在村里的活动中心,老人们边健身边拉呱,放假在家的孩子们在这里嬉戏。此景此情,与当年破窑旧房灰尘飞的村貌,恍如隔世,一切都变得陌生了,唯一没有变的是这个村的当家人依然照旧。二十年风雨,二十年历练,当年风华正茂的党支部书记刘元生已然霜染两鬓,但看上去更加沉稳和干练。提起这个果树专业村,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全村58户,289人,2200亩耕地,1800亩果树,300亩核桃,人均6亩果树,外带1亩核桃。去年,果品总产310万斤,人均收入1万余元。全村人均收入1.5万元的户有40户,占总户数的69%,人均收入2万元的有4户,该村成为全县果业首富村。
社会在变,观念在变,面貌在变,而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近20年一直没变。为什么?从刘元生朴实坚毅的面孔上,从“一村一品”的嬗变上,我们找到了答案:你为大家谋利兴业,大家就不会让你“下课”。变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不变的是富民佑民的信念。
正是这种信念的感召,使隰县历届县委、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现任县委、政府一班人大给力,全面推进“梨果富民”工程。目前,全县梨果面积已发展到27.5万亩,占到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8.5%。梨果多了就要谋销路,县上请来省内外果商召开果品营销会,在北京和广州举办隰县梨果推介会和展销会,果品销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行走在隰州大地,看到的是山披绿装水荡漾,蓝天白云两悠悠。隰县倡导的“一任书记绿化一座山”正在逐步实现。书记带头,全民植树,绿化隰州,生态立县,已经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截至2010年底,隰县建设精品小流域15条,筑大小淤地坝近900座,新增和改善沟坝地3万余亩,百分之32%的森林覆盖率,90%的农田治理,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金梨之乡”、“全国造林百佳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十、百、千’小流域建设示点县”等多项荣誉,正是这种质的变化的真实写照,是全县十万人民心血和汗水凝聚的结果。
同心合力优化发展环境
县委、县政府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各方面意见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崛起,绿色转型,特色跨越”三大举措,强力推进“梨果富民、工业强县、城市扩张、旅游活县、生态立县、民生改善”六大工程,切实抓好60个重点项目,简称强县富民“366”工程。这几年,隰县上下说得最多的就是“实施‘366’,建设新隰州”,做得最多的也是“实施‘366,建设新隰州”,效果最明显的还是“实施‘366’,建设新隰州”。
这是一条艰难之路,隰县能否“破茧化蝶”,在此一举;这是一条希望之路,隰县经济腾飞将从这里起步。
转型重在转心,转心重在行动。隰县的四大班子,五指成拳;隰县的各级组织,雷厉风行;隰县的人民群众,一呼百应。
“我们有一把尺子,看谁的脸晒得最黑,谁掉的肉多,从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谁在一线付出了心血、干出了成绩。这是以项目论英雄、论政绩的好办法。”中共隰县县委书记王天郎说。
其实,脸晒得最黑的恰恰是这些带头者和各级领导者。
哪里有工程,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们的声音。连早晚散步也不空行,他们总是在工地看进度,挑毛病。人们形容县委书记王天郎、县长李强,一个是“铁书记”,一个是“干县长”,一个追求完美,一个拒绝平庸。在“隰县在线”网站上,有一条“隰县有位好书记”的帖子,点击量竟达到4万多次,可见人们对带头人的特别关注。
为了这块红色土地的兴旺,隰县历届班子一任接一任艰苦探索,奋斗不止。200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更是高扬“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旗帜,在隰州大地迎来又一轮发展新高潮。2009年和2010年,隰县连续两年开展“项目年”活动,每年实施6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0个亿,抓项目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投资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是隰县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今年实施的60个项目正在顺利进行,可望再续跨越发展新篇章。
随着煤炭和煤层气等矿产的开发,隰县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随着中南铁路、正在规划中的陕北至隰县接轨铁路、霍永高速和西纵高速“两铁两高”的开工和建成,隰县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在临汾西山的中心地位和区域中心城市作用渐露端倪。隰县人不会坐失良机,而是要及早在谋“开”中谋“发”,谋“通”中谋“变”,积极筹划更纵深、更宽广、更主动的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