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大变革的弯弓上——解放战争时期为党的方针任务服务的黑龙江戏剧

2011-08-15薛成荣朱牧龙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2期
关键词:佳木斯剧目黑龙江

薛成荣 朱牧龙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

在历史大变革的弯弓上
——解放战争时期为党的方针任务服务的黑龙江戏剧

薛成荣 朱牧龙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

“来了八路军共产党,/打走了鬼子还不算,/斗倒了地主那治阎王!/他申冤来你出气,/你分地来我分房;/算来一所小马架,/还有黑油油的砂地整五垧。/这些好处哪里来?。/多亏咱民主政府联军共产党”这是秧歌剧《农家乐》中的一段唱词,由东北文工一团于1947年创作并演出。尽管短短数语,却高度概括了解放战争时期翻身做主的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耳畔回响起这段秧歌剧的唱词,不禁把我们带入到解放战争时期那个大变革的年代。从1945年到1949年短短4年,黑龙江戏剧演出团体大量产生,人才辈出,剧目剧增。从剧种上看,话剧、戏曲、歌剧、二人转等争奇斗艳。从题材上看,1948年以前的大都是农村题材的,主要表现贫苦农民斗地主分田地、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同时表现农民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恩之情。1948年以后的戏剧创作,更多是写成立农业合作组、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以及恢复发展工业,积极支援前线,歌颂新一代工人阶级的国家主人翁精神的。这些剧目,紧跟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紧密地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政治色彩浓厚,时代感强,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一、话剧给黑龙江文艺舞台带来新气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民主联军相继进驻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和北安等地,黑龙江地区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国解放战争的根据地之一。为建设和巩固东北根据地,大批新文艺工作者从延安、华北等解放区来到黑龙江,加入戏剧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改造旧文艺,提倡编演新戏,为黑龙江的戏剧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了新的活力,致使黑龙江戏剧迅速腾飞,一时间成为黑龙江文艺的“龙头”艺术,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话剧是外来剧种,流入黑龙江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当时,我们许多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利用话剧在“五四”运动期间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同封建的半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也利用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宣传抗日,同日伪统治者进行过尖锐的斗争。那时利用这个工具,受到反动统治阶级和反动统治集团的限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解放区这种限制消失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民主自由的春风中,话剧这株花朵尽情地开放,超过其它剧种。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省话剧专业的和业余的演出团体最多时达到七、八十个,演出活动遍地开花,剧目內容几乎囊括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哈尔滨塞北风剧社演出的《沉渊》、《蜕变》、《夜未央》;松江剧团演出的《三千金》、《烈火》、《秋雨寒宵》;大中华剧团演出的《塞北风》、《锦绣山河》;东旅剧团演出的《赤子之心》、《梁上君子》、《秋海棠》;三民剧社演出的《十万元一封信》、《八一五的前夜》;前进剧社演出的《安重根》;还有一些积极配合土地改革和解放战争的优秀剧目,如《反翻把斗争》、《牢笼记》、《血债》、《鱼水情》、《王家大院》、《谁劳动是谁的》、《土地还家》、《自卫》、《民兵团结》、《哑巴劳军》等。

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两个话剧创作剧目:一是由合江鲁迅文艺工作团1947年创作演出的一幕两场话剧《牢笼记》。该剧以1946年冬天土地改革已获得阶段性胜利为背景,揭露地主阶级不甘心灭亡,用美人计拉拢农会干部,企图反攻倒算,表现广大翻身农民心明眼亮,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粉碎地主阶级破坏土地改革的阴谋。二是由东北文艺工作团二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反翻把斗争》,1948年在哈尔滨演出,受到观众欢迎和文艺界的一致好评,并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的通令嘉奖。该剧描写农会副主任马奎五被地主孙林阁收买的过程。孙林阁将枪支、子弹藏在农会主任刘振东家中院內草垛里,进行栽赃陷害。马奎五带民兵搜出枪支弹药,逮捕了刘振东,并召开群众大会罢免刘振东农会主任职务。地主孙林阁趁乱公开向分了土地的农民索要地租。贫农老孙头得到马奎五与地主互相勾结的罪证,到区上找到了工作组,发动群众揭穿了孙林阁的翻把阴谋,取得了反翻把斗争的胜利,保卫了人民民主政权,使土地改革运动得到顺利发展。

以上两剧,充分发挥戏剧的特点和长处,及时再现生活,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出色地完成了新的历史时期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的历史任务。

二、配合土地政策和解放战争的歌剧、秧歌剧遍地开花

歌剧是综合诗歌、音乐、表演于一体的、以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在史料中没有关于土生土长的黑龙江歌剧的记载。1924年春,哈尔滨白俄罗斯协会隶属的业余剧团在道里马迭尔歌剧院演出了法国著名歌剧《茶花女》,这是黑龙江省最早的歌剧演出活动。1929年,中国共产党员楚图南在哈尔滨组织灿星社,团结广大进步青年开展文艺活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某报纸副刊上发表歌剧脚本《地狱的母亲》、《吉普赛人的追风曲》。灿星社成员柯仲平创作的四幕大型歌剧《风火山》也曾演出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齐齐哈尔市光复剧场演出了反映东北抗日联军战斗题材的歌剧《寻兄》,这是东北解放后最早演出的歌剧。1946年,从延安来的一些文艺工作团带来了歌剧和秧歌剧,影响和促进了黑龙江歌剧与秧歌剧的首次勃兴。其中歌剧《白毛女》成了创作演出的范本和奠基之作。在黑龙江很快就出现了歌剧创作演出的热潮。据统计,这一时期歌剧创作剧目不少于话剧,而且不乏优秀剧目。

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在哈尔滨召开的东北地区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文艺晚会上,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三团演出的大型歌剧《火》、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演出的大型歌剧《杨勇立功》荣获创作奖,并为作者记大功。还有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一团演出的中型歌剧《发动落后》、东北鲁迅文艺工作团二团演出的大型歌剧《血海深仇》、北安军政大学文工团演出的大型歌剧《为谁打天下》、哈尔滨大学演出的大型歌剧《阴谋》等均受到好评。黑龙江驻军部队文艺团体和高校师生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团体又先后创作演出了歌剧《钢骨铁筋》、《张裁缝之死》、《荒火》、《立功》等。这些歌剧反映了解放初期黑龙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支援前线、参加生产劳动、以及部队战斗生活的精神风貌,歌颂了党和工农兵的英雄人物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比如土地改革题材的歌剧《火》,描写黑龙江某地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被打倒的某地主预谋放火焚毁农会,破坏“土改”,被贫下中农及时发现,在村民大会上揭露了地主的阴谋,使群众认识到地主阶级虽被打倒,但人还在、心不死,必须时刻警惕,才能使土改顺利进行。再如,1948年,哈尔滨大学文艺工作团集体创作演出的大型歌剧《立功》,主要讲述了某工厂工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使工厂得到修复并迅速投入生产,为及时支援解放战争立下了功劳。该剧曾为全国劳动大会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秧歌剧1945年冬传入到黑龙江。其时,从延安来黑龙江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把起源于陕北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徐海水锄奸》、《牛永贵负伤》、《老耿赶队》等介绍到黑龙江。其通俗易懂的剧情,载歌载舞、热闹欢快的表演形式,强烈地吸引了龙江大众,成为他们十分喜爱的剧种。黑龙江的新老文艺工作者,不断适应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的审美需求,在学习借鉴陕北秧歌剧的基础上,吸收东北民歌、东北秧歌、二人转和东北大鼓的营养,创作了大量的极具黑土地方特色的新秧歌剧。如写广大翻身农民积极送亲人参军参战内容的《全家光荣》、《军民拜年》,写北满解放区剿匪斗争的《两个胡子》,写支援前线的《送公粮》、《支援前线》》、《劳军鞋》等。还有一些剧目是针对新形势、配合党的方针政策起宣传作用的。如《庆功》、《蒋匪牛皮吹破了产》、《十个滚珠》、《歌唱新中国》、《反内战十唱》、《亲人》、《翻身年》等等。这些秧歌剧短小精致,主题鲜明,风格朴实,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身,散发着浓郁的黑土气息,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广大工农兵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三、党领导的戏曲改革初战告捷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干部从延安、华北等解放区进入到黑龙江各地,在广大戏曲艺人中宣传党的文艺政策,开展诉苦运动,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动员艺人参加各地政治任务,不演落后的有害剧目,创作思想健康的进步剧目,尤其是反映新时代、新形势、歌颂新人的剧目,为工农兵服务。

1946年7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吕骥、马可、张庚等教职员工二十余人,从张家口到达齐齐哈尔。随后,吕骥、张庚、张心如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哈尔滨,与当地戏曲艺人共同开展旧戏改造工作。同年10月,中共合江省委领导人张闻天、李范五、张如屏在佳木斯观看京剧《三打祝家庄》。该剧是著名剧作家吴雪根据延安平(京)剧院演出本改编。改编时为配合当时建立人民政权的革命形势,增加了祝家父子逼迫庄户交租出丁及三庄联盟等等情节。首演当天,中共合江省委、中共佳木斯市委的机关干部和一些部队指战员、各军政干校师生、东北大学师生、街道自卫队员等集体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演出,反响热烈。同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在佳木斯成立旧剧改造领导小组,张庚任组长,吴雪、张锦青任副组长。之后,张庚、吴雪、张僖等在佳木斯主持召开京剧艺人翻身大会。

1947年1月,张庚在佳木斯人民剧院向京剧艺人传达张闻天关于编演剿匪胜利戏的指示精神。同年2月,新编现代京剧《活捉谢文东》在佳木斯首演。该剧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主要描写惯匪谢文东接受国民党委任后,洗劫村屯,杀害革命干部和进步群众。三江人民自卫军将其活捉,发动群众控诉其所犯罪行,并将其镇压,为三江人民除了一害。当时演出盛况空前,一日三场,场场满座。中共合江省委张闻天、李延禄、李范五等领导同志看完戏后称赞说:“这出戏是宣传胜利形势的好戏,起到了安定人心、巩固解放区根据地的作用。”时隔不久,在牡丹江市东北群众剧院首演了现代评剧《公审王剥皮》,齐齐哈尔市演出了蹦蹦戏《全家光荣》、《光荣灯》、《姑嫂劳军》等新创剧目。蹦蹦戏又称拉场戏。拉场戏与二人转在表演时均为一套人马。所以广义二人转是一树三枝:二人转、拉场戏、单出头。因此,拉场戏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地方戏,非常受黑龙江观众欢迎。如《合家光荣》,写翻身农民张老汉儿子参军,在前方英勇杀敌,立下战功。张老汉去区政府参加庆功会,回家路上遇到女儿桂兰,将儿子的英雄事迹讲给女儿听,并自豪地展示立功喜报。一人立功、全家光荣。此剧在当时演遍了东北解放区的广大城乡,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方戏的代表作之一。1950年,该剧目参加赴朝慰问演出活动,演出达百场之多。

1948年2月,佳木斯人民剧院、东北文艺工作团二团、鲁迅文艺工作团在佳木斯庆祝土改胜利大会上演出《红娘子》、《血泪仇》、《参军光荣》、《送金匾》、《合作好》等剧目。5月,佳木斯戏曲艺人参加中共合江省委召开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会议,张闻天到会讲话,要求佳木斯戏曲艺人做解放区戏曲革命先锋。同年9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邀请在哈尔滨的戏曲艺人座谈戏曲的改革与发展。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张平化到会讲话。年底,哈尔滨评剧院根据小说《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改编成评剧现代戏《折聚英》在哈首演,给黑龙江舞台增添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从1945年至1949年,短短的4年里,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戏曲演出团体和组织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部分旧式戏班为人民军队接收。还有一些旧戏班废除了业主所有制,代之以股份制、合作制。齐齐哈尔龙江大剧院改为东北人民剧院。哈尔滨的几个旧戏班合并,改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文艺总分会京剧工作团和评剧工作团。在这些新型剧团內,经过机构改制,建立了新的管理机构,如编导委员会、经济委员会等;并变包银制为供给制、工资制和分红制。还有的城市开办了戏曲教育机构,如成立了由牡丹江市政府主管的戏曲专业学校。同时,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省的戏曲表演团体建立起民主管理制度,废除了打骂学员的不良风气,改善艺人生活;创办文艺刊物,开创新的文艺园地,培养新型艺术人才。经过一系列工作,戏曲面貌大为改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景象。

综而观之,解放战争时期的黑龙江戏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创作演出的高峰期。也正是由此,为后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黑龙江戏剧的第二个、第三个高峰期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佳木斯剧目黑龙江
舞台剧目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佳木斯大米”营销与品牌价值提升研究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羡慕等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佳木斯发展电子商务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