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善于在一线涵养底气
2011-08-15饶文波
■饶文波
党员干部要善于在一线涵养底气
■饶文波
“广大年轻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这一论述再次告诉我们,勇于在基层涵养底气,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和必由之路。
多读书涵养才气,讲政治涵养浩气,不媚俗涵养骨气,淡名利涵养正气,敢负责涵养锐气,为群众涵养底气。底气是人生的积累、沉淀和根基,包括品质、作风和才干。底气是立业、创业、敬业之基、之根、之源,是心中把事业干好的一股不可磨灭的士气。底气不足,就会失之于软、困之于力、干之于弱、流之于俗、毁之于形、败之于事。因此,做人要讲底气,做官要靠底气,执政要扬底气。一般来说,人的底气由三大要素构成,即知识、能力、素质。在这里,知识是底气的力量,能力是底气的资本,素质是底气的财富。这三大要素的形成、发展、提升,取决于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内存、成熟的思维才干。马克思有句名言:以往的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之中,事物又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发展的。矛盾的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没有矛盾、没有问题,就没有世界;不解决矛盾、不解决问题,也就没有科学发展。靠底气解决问题,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也是根本目的。所以说,领导干部涵养底气是不可轻视的素质要求。积跬步而至千里,汇小溪而成江海。底气足,才能走得远。“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古往今来,一些成就大业的人才的成长过程证明,底层的经历、艰苦的环境,能够使人的精神、意志和能力得到锻炼和考验,最终丰富底蕴,脱颖而出,有所作为。基层是组织和社会的细胞和终端,最能反映民情,最能体察民情。融入基层一线,可以直接掌握一线干部群众的实情,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增进与他们的感情。同时,还可以在与基层干部群众同频共振中获得大量鲜活的信息、知识和经验,促进个人思想、能力、作风的提升。然而,对于基层这片沃土,少数干部却不愿意植根其中。有的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愿锻造向上攀升的能力,而把心思用在找捷径、寻门路上;有的认为基层条件艰苦、工作辛苦,总想跳到安逸的岗位;有的觉得基层成长空间有限,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树高千尺,根固叶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学历高不等于水平高,年轻干部如果一出校门就进机关,或把基层当跳板,“虚晃一枪”就走,不了解基层、不理解群众,就可能脱离实际,也很难有驾驭全局、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一线涵养底气,最关键的就是要祛除浮躁之气。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如果心浮气躁,仅把基层当作成长旅途中的“客栈”,在基层蹲不下、呆不住,成天想着往上浮,那就根本静不下心神来经受历练。我们的年轻干部,在基层要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放得下架子,努力脚踏实地多做实际工作。要善于“零距离”接触群众,深切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切身感受群众的生活甘苦;要勇于挑起重担,敢于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解决诸多棘手的矛盾和问题;要善于带领群众与群众一道,以坚强的意志艰苦奋斗,抓好当地的各项建设事业。唯有如此,方能砥砺品格,积累底气,夯实做人为官的根基。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在基层涵养底气,意味着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脚踏实地,向基层干部群众虚心学习。更意味着自觉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甘于奋斗和奉献,把根深扎下去,充分汲取基层的营养和智慧。只有坚持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创业、措施在一线落实、办法在一线研究、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检验、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矛盾在一线化解、能力在一线提升,身在基层、心系基层,人在基层、情融基层,把理想植根于现实的沃土,在生活的最前沿,获得厚重的体验,得到扎实的锻炼,人生的疆域和生命的境界才能得到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