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过敏反应及防治措施
2011-08-15杨志忠
杨志忠
(施甸县畜牧工作站,云南 施甸 678200)
近年来,为了预防复杂的猪传染性疾病,免疫频繁,注射疫苗后常发生过敏反应,甚至引起死亡,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要求防疫员懂得防治措施。以下主要从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发生过敏反应后的处理措施三方面进行概述。
1 临床表现
1.1 高度过敏性休克
在注射疫苗后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发生。猪只表现呼吸加快、喘气、眼结膜潮红、全身发抖、皮肤发紫或苍白、口吐白沫、后肢站立不稳、倒地抽搐、瞳孔散大、视力障碍,乱奔乱跳、粪尿失禁等严重过敏反应现象。如果抢救不及时会造成死亡。
1.2 全身性过敏反应
猪只精神沉郁,食欲、饮水量下降。有的症状比较典型,如皮肤发红、体温升高、卧地、堆睡、人为驱赶不愿站立,无力行走、不食不饮,个别猪只发生呕吐、腹式呼吸;有的症状不明显,其中有的采食量下降或拒绝采食,此类型的反应比较多见。
1.3 局部过敏
表现为注射部位皮肤泛红、有块状丘疹,2~3 d后慢慢退去,采食量正常;有的注射部位发红和轻微肿胀,比如免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口蹄疫O型多肽苗见到的比较多。
2 防治措施
(1)选择没有应激反应的品种作种;对每次免疫都发生过敏反应的种母猪和公猪进行淘汰。
(2)加强免疫前后猪只的饲养管理工作,增强猪只的抵抗力及免疫力。尤其注意猪舍的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和通风工作。因为猪在免疫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过程,是抵抗力最低的时候,这个过程是猪产生免疫力的时候,猪瘟活疫苗免疫后 3~7 d开始产生免疫力,口蹄疫疫苗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属于灭活疫苗,免疫后 7~21 d产生免疫力,因此,在这一阶段应加强护理。
(3)在注射疫苗前5 d内,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的药物,如多种维生素、多维电解质等,减少猪只的应激;注射疫苗后,饲料中严禁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以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4)对于市场上购买的仔猪,观察 1周后,确保仔猪正常才能免疫;对于引进的种猪,观察 2周后,确保猪正常的情况下,在料中添加抗应激的药物,再进行免疫。
(5)按疫苗使用说明免疫,并做好记录工作。免疫时所用注射器、针头均应煮沸消毒 10m in,针头做到 1猪 1个针头,防止疫病因素注射传播。免疫时只免疫健康猪只,对病猪、弱猪不免疫,等恢复后补免。妊娠母猪尽量不免疫,产后10 d进行免疫。
(6)要求免疫的防检员免疫时随身准备抗过敏的应急药物,如地塞米松注射液、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具有收缩血管、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在注射疫苗前将抗过敏的药准备好,防止过敏后未及时抢救而造成的死亡。
(7)免疫时,每批次的疫苗应先免疫 2~3头猪,观察30min后,如无过敏反应,才能批量注射,这样可以避免严重的过敏性疾病发生。
(8)免疫注射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动作粗暴使猪恐慌而增加过敏反应的发生;注射部位要准确,严格消毒,肌肉注射时不能将疫苗注入脂肪层,否则影响疫苗吸收,皮下注射时,不能将疫苗注入肌肉和脂肪层。
(9)每次注射疫苗都应记录其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生产商,注射剂量、皮下或是肌肉注射,以防发生反应抢救无效死亡时,为查询提供事实依据。
(10)每年常规免疫的疫苗中,猪瘟疫苗、口蹄疫多肽苗、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等,在注射这些疫苗时,应高度重视。有些过敏反应的发生与猪只本身有直接的关系,如抵抗力、免疫力差或存在某些疾病,也容易导致过敏反应,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引起注意,仔细观察,当猪只发生过敏反应时不要恐慌,应按照抢救的措施进行治疗,其死亡率将会大大降低。
3 发生过敏反应后的处理措施
(1)猪只免疫前,询问畜主,猪只近期的健康情况,注射疫苗后 30m in至 2 h,告知畜主认真观察,如发生过敏反应,防疫员对猪只可皮下或肌肉注射 0.1%的盐酸肾上腺素 2~4mL/头或静脉注射 5%葡萄糖注射液 300~500mL,维生素C 1g,也可注射地塞米松(但要注意妊娠母猪不能使用)。注射后 15min症状不缓解的,可每 30 min皮下或肌肉再注射 1次,直至脱离危险。也可注射氯丙嗪每千克体重 1~3 g,必要时注射强心药安钠咖。对反应轻的应加强护理。避免猪只堆睡,并保持圈舍卫生,加强通风,给 5%葡萄糖自由饮水。
(2)猪只若注射过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停药后的相应时间内再次注射,还应加强管理和再次免疫时过敏反应的发生。
(3)在注射过敏药物的同时,可对过敏的猪只实施人为地心脏体外按压。并注意抢救的同时,对过敏的猪,应采取四肢卧于腹下,靠圈舍的墙体,防止猪只侧卧,造成呼吸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