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的构想
2011-08-15红河县植保植检站654400许瑞绍
□红河县植保植检站 654400 许瑞绍
1 意义
1)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是促进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灾害,减轻病虫害损失,是提高粮经产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及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的改变,导致病虫害频繁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突发成灾率明显提高。如:稻飞虱、玉米霜霉病、玉米灰斑病、甘蔗棉蚜、螟虫等病虫,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传播快、危害重的特点,对防治时效性和防治技术要求非常高。通过专业化防治队伍实施统防统治,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控制病虫危害,实现“虫口夺粮”,是实现防灾减灾提高粮经产量的重要途径。
2)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是发展现代农业客观要求。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和女性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力不从心,难以做到科学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采用先进、高效的植保机械,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果,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3)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生产者安全的有效手段。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高,多数农民缺乏相关的植保知识,导致盲目、过量用药,不仅破坏农田生态环境,而且容易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和危害施药人员的安全事故。通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可以实现安全、科学合理用药,有利于农药废弃包装物的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少施药人员中毒几率,保护施药人员的人身安全。
2 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的必要性
红河县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特困县,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201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515.73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9152.2hm2,经济作物面积9164.27hm2,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甘蔗、木薯、香蕉、茶叶、棕榈、蔬菜等,年使用各种农药1200t。
2.1 红河县病虫害防治现状
红河县到目前为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还没有一支专业的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每年全县发生的粮经作物病虫害面积2~2.33万hm2,都是一家一户的进行防治,既不能及时把病虫灾害降到最低,又费工、费时、费钱,还破坏农田生态环境。因此,已到了应建立一支专业化植保防治队伍的时候。
2.2 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存在的问题
1)土地经营过于分散。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了一家一户的狭小分散自主经营格局。有害生物防治从集体行为变成了个体行为,防治工作常常滞后,错过防治最佳时期,不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
2)缺少科学管理。一家一户的防治,造成乱用药(主要表现为乱选择农药种类)和滥用药(主要表现为多次重复用药)局面,由此,也引发了农药中毒、农药残留、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3)技术普遍较低。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留守的主要是老弱妇孺,造成施药者的技术低,在打药过程中经常出现用量不够或随意加大用量,造成用药浪费,提高了价格,却没有提高用药水平。
2.3 成立红河县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的必要性
1)可提高防治效率。红河县生态地理环境复杂,小气候差异大,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频繁,控制难度大。过去农村一家一户的防治,由于受施药器械,施药技术的限制,防治效果不佳,造成病虫害大范围扩展蔓延,反复侵害。实行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专业机防队选用的是新型防治机械,防治时间统一,防治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病虫害,防治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每台机动喷雾器一天可防2~2.33hm2,比手动式工效提高10倍以上。
2)降低防治成本。实行植保专业化防治,由于机防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加之县乡植保部门的帮助指导,可以确定最佳防治时期,采用适合的防治药械,使用最有效的农药,连片作业,每亩能节省农药成本25元左右,节省劳动力成本20元。
3)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问题。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转移进城后,留守的主要是老弱妇孺,科技水平低,缺少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农药使用知识,造成粮经作物减产,甚至出现农药污染和人、畜中毒现象。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村有70%的农户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有近40%的农户因家庭缺乏劳动力而不愿意防治病虫害。实行植保专业化防治工作后,可有效解决农村家庭缺乏劳动力的突出问题,会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4)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保护农业环境。据在2010年三村乡五个村委会对玉米霜霉病进行统防统治统计,每亩玉米产量较未防治区增收150kg,增效450元,较农民自防每亩增产100kg,增效300元。另外,实行植保专业化防治,由于规范防治作业,在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的同时,防治队还回收各种有毒包装与废弃物,再次减少了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有效地保护了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
5)普及植保新技术。通过植保专业化防治这个载体,既大大提高了植保新技术普及效率,又有效降低了技术普及的成本。过去植保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主要依靠培训,印发技术资料和在电视、广播媒体上宣传,技术普及范围有一定局限性,现在通过开展植保专业化防治,1个防治队员在1个防治时间就可将技术直接落实到3.33hm2左右的农田面积上。同时,周边农户也能间接得到植保信息,这样的劳动效应,远胜于平时的培训、宣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对红河县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的构想
2008年10月29日,国家农业部颁布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意见》。结合红河县的实际,设想红河县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的类型、规模如下:
1)植保应急型。即以植保站为依托成立的公益性应急防治专业机防队。如县植保站和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应急控制专业机防队。县植保站有机动喷雾器200台,13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各50台,共650台,总计850台,成立850人的机防队。该类型的机防队,主要开展如稻飞虱、玉米霜霉病、甘蔗棉蚜等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的应急控制。其优点是发挥植保的公益职能,通过应急控制,以点带面带动大面积防控工作展开,有效遏制重大病虫害扩展蔓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企业组建型。即以糖厂、茶厂等企业为主组建的专业机防队。全县2010年有榨糖甘蔗种植面积4466.67hm2,分布在7个乡镇、62个片区。每个片区有50人的机防手,共3100台喷雾器,3100名机防队员;有茶叶种植面积3333.33hm2,千亩以上的茶园有30个,每个茶园有50名机防手,合计有1500名机防手。该类型机防队,主要面向蔗农和茶农,广泛宣传并组织机防队员到蔗区、茶区联系业务,签定合同,开展防治。其优点是可以集企业与植保服务为一体,在为蔗农、茶农服务的同时,也推广了植保新技术,利于实行合同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符合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新趋势。
3)村委会服务型。即以村委会为依托,根据县植保站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对病虫的预测预报,由村委会选派责任心强的干部牵头组建的机防队。全县有88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组建91个村委会机防小组,每个小组50人,合计4550人。该类型机防队的优点是,由村委会出面,便于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时间防治。
4 对红河县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的建议
在全县上下县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仅仅有好的构想和思路是不够的,为保证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延续,还必须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生产者安全的有效手段。因此,全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应统一认识,加强协调,形成共识,共同来推动和做好全县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工作。
2)对防治区出台扶持政策。政策是保障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地政府应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针对当地实际,制定出扶持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的政策。希望像良种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一样,列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贴,其中,对解决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害问题,应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由财政扶持,集中连片免费统一应急防治。对一般病虫害防治,财政给予一定的防治费用补贴,从而提高农民的防病、治虫、除草积极性。
3)对专业防治队伍进行培训。专业施药队伍的建立是提高专业化服务的重要保证。因此,应对施药人员进行农药选购、各种农药使用方法、施药时间选择、施药前后及施药过程的注意事项、农药废弃包装的处理及农药储存运输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对施药队员的农药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应急急救处理等方面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资格后方可进行施药操作。
4)加强人员、器械管理。各机防队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管理办法。实行一机一人一卡的登记管理制度,使之在病虫害发生时,能拉得出,打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