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意志品质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得到培养

2011-08-15蔡秀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意志品质意志力意志

蔡秀华

(江苏扬州宝应画川初级中学 江苏扬州 225800)

试谈意志品质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得到培养

蔡秀华

(江苏扬州宝应画川初级中学 江苏扬州 225800)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意志品质对学生来说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有很高的意义,特别是体育学科的特点,对于培养意志品质列有优势可言,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教学中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要让学生从自身注意,还要给他树立榜样,持之以恒的发展学生的意志力。

新课程 意志 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初中是锻造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和足够的智慧,也要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1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意志品质重要意义

意志是内在的人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而且根据制定的目的来调节自物实际行动,并在行动国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去实现事先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意志是推动人们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动力,也是动机系统最主要的部分,它支配着其他的行动。而意志品质,则人们在实践与操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鲜明的、比较我稳定的意志特点,人的性格中意志品质占主要部分,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往往体现性格的主要特点。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人的行动中非常生要,它是经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活动实践的首要条件。意志品质是一个组合体,它包括人的自觉性、行动的果断性、不懈坚持的坚韧性和适当条件下的自制力等。

初中是学生逐步走向全面发展的前期,这一时间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非常重要。由于网络时代的发展,很多学生并不缺乏丰富的生活知识,有较高的智商,但同时又暴露出一些缺点,那就是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些缺点导致了他们不愿意吃苦,不喜劳动,没有团结意识,更谈不上协作,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受挫折力较差。我们都知道中日组织了一个活动,那是《黄金时代》1993年第7期所载的一篇文章,中日少年夏令营活动纪实中,中国的小孩子们多是半途而废,而日本少年则表现出了的坚忍不拔的坚强性格。这一活动暴露了我国青少年意志品质极为薄弱。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中这样指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这一目标的指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对给学生的意志培养提出了要求,当今学生的现状也及需要对自身意志的养成而学习,这两者的共同要求体育教师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对意志品质方面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出体育的育人功能。

2 培养意思品质的途径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2.1 要引导学生对意志品质的重视

在日常学习中,很多学生认为面临中考,我只要认真学习知识就行了,缺少对意志品质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师应给初中生讲解一些有关意志的知识,如什么是意志、意志行为的特征、意志品质等等,明确告诉学生,初中阶段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遇到困难就畏惧、退缩,缺少韧性,同样也不会有大的成就。可要求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制订一个奋斗目标和一份自我锻炼计划,以便在行动中加深理解。通过对意志知识的学习和自我意志品质的认识,有针对性地锻炼,可有效提高意志品质。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初中生意志力与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将决定其能否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因此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应注意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

2.2 充分利用榜样的感召力量

(1)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体育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学生每天生活在学校,他们主要接受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一种思想、一种观念的接受,常常是潜意识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是身正为范的“授人之渔”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有不怕苦、不怕累、顽强、勇敢、持之以恒等意志品质, 这样才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良性引导和示范。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楷模,体育教师的意志力水平、日行作风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深刻的影响。

(2)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历史许多有成就者都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如:为全人类带来了光明的爱迪生最终选定钨丝做材料是经历了上千次失败后的结果;徐霞客旅泊岩栖,忍饥耐寒,在落后的交通条件下奔波数十载,纵横大半个中国,终成巨著《徐霞客游记》;居里夫人发现的第一克镭是在极其简陋的手工条件下,冶炼了8吨铀矿后才提炼出来的;我国著名滑冰运动员叶乔波在1994年冬奥会上拖着碎裂的膝盖,以坚强的意志拿下了奖牌,等等。把这些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物事迹介绍给学生,利用感人的力量,激起内心的动力,使学生懂得只有意志坚强、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人在学业和事业上才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3)学生身边战胜挫折的榜样。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校、班级的闪光点,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如在教授跳箱技术内容时,有些同学由于不相信自己,怕受伤、怕出丑或在小学、初中有过失败的教训而产生的恐惧心理等。教师要善于激励,把一些体育素质差,但却能坚持顽强练习的同学作为榜样,让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这种可贵的意志品质。

2.3 要在持之以恒的训练中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

在意志品质的培养中,如果只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不让他们付诸行动,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一种品质的定型,经过长期才能形成。通过体育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点途径。

(1)通过体育教学过程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内容不可能都使学生发生兴趣,特别是那些枯燥、单调、比较难完成的技术动作,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训练,使他们认真积极练习,并有目的地去掌握练习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现状,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来逐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和自制性。

(2)坚持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坚持”本身就是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体育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半途而废的人,归根到底就是缺少“坚持”二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什么时候能真正坚持体育锻炼了,他的意志也就坚强了。同时,“体育运动是一项磨炼意志、锻炼意志的有效形式。体育活动更需要有意志力的配合和参与。意志的形成离不开体育锻炼。”由于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身体和精神如同一张纸的正反面,是互为依存的,没有无身体的精神,也没有无精神的身体。正因为这样,人们常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体育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同时利用各种项目的特点,培养不同性质的意志品质。

(3)让学生尝试“挫折”,提高学生对待逆境的能力。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很多都很任性,自我约束差,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缺乏对挑战困难的勇气和经受挫折的能力 。 体育本身决定了人们在从事过程中克服挫折和失败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所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或体育活动中,采用各种形式的竞争或者游戏,故意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尝试失败与成功。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面对现实,主动热情帮助学生摆脱困境,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克服困难,锻炼品质。

(4)通过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所谓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 。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确立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理想信念等,因此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既有趣味性、竞争性又有知识的体育文化活动,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在集体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励,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在集体的熔炉中得到锤炼和升华。

总之,意志的培养对于初中生的发展极为重要,体育教学则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我们体育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意志力的重要性,并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贯彻这一教学要求,使学生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

[1]刘清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袁红波.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

[3]陈思余.体育教学中的意志磨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4).

[4]岳君,谢冬娣.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做人教育[J].广西教育,2006(14).

[5]汤谦.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06(5).

G633

A

2095-2813(2011)12(b)-0042-02

猜你喜欢

意志品质意志力意志
Willpower 意志力
意志力也要用在“刀刃”上
辛巴狗海洋大冒险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你的意志力比你想象的要强
观点集萃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