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及成效研究
——以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为例

2011-08-15刘卫华刘少英龙佩林

武术研究 2011年8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吉首校本

刘卫华 刘少英 龙佩林

(吉首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民族地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及成效研究
——以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为例

刘卫华 刘少英 龙佩林

(吉首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法,分析了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长远性;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同时,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后的实施效果。

民族传统体育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国家教育部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个重要概念,强调课程改革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等”。吉首大学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把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整合和引入教学之中,成为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实行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效地解决了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完善了国家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理论层面与操作层面进行有效的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源缺乏而导致学校体育无法有序正常开展的问题。

1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所谓模式,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范式”。我国学者董翠香将体育校本课程归为五类: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传统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新兴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大课间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以开发社区体育资源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1]

1.1 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

吉首大学处在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办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所地方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宗旨就是为民族地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为民族地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人才的体育教育专业,怎样更好地为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服务一直是吉首大学苦苦思索和不断实践的大事,也是指导办学方向的指南。吉首大学的体育教师大多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从小耳闻目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熟悉民族地区风俗习惯,民族情感深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吉首大学的体育老师按着斯基尔贝克认为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程序,着手对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的民间传统体育进行挖掘、整理、改造,并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实验探索性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摸清了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民间传统体育的“家底”,从中优选出一批具有社会基础、易于开展、趣味性强、健身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改造、创新、完善,实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土化。

1.2 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长远性

在提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近些年,随着健康意识的转变,体育课程目标中更强调个人健康和生活方式的体质观。体育教育的目标是随着时代的潮流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其目标总是反映了当代的主流文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跟随时代发展潮流的目标也总为后面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长远性。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结合时代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选择具有民族特色、趣味性强、观赏性强、具有强身健体等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运动项目。如高脚、陀螺、秋千、舞龙、舞狮、蹴球、抢花炮等内容,作为专业必修课全面面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其内容形式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实践(教学比赛,表演)。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运动技能和实践所占的比重要大,项目不同,每个部分所占的比重会有所不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也很灵活,可供选择的项目很多。从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发,吸引学生。这样,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功能既可得以完整开发,又紧跟随时代发展潮流,还彰显体育课程的综合性。

1.3 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不断地满足学生多样的体育锻炼需求,实现让学生积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1]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主要常用的有这几种方法。(1)教师主导型、学生自主型和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2)媒体借助法。阶段性的将学生练习或考核的内容摄入下来,通过多媒体的播放,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动作的优缺点,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动作。(3)竞赛法。以比赛带动考核,以考核推动比赛。在以赛代考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置身于集体之中,共同感受比赛带给他们的激情碰撞,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遗憾。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吉首大学共进行了8届以赛代考的改革尝试,届时聘请民族传统体育专家,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领导参加评价与指导,效果很好,多次受到地方电视台的采访和宣传。(4)体育兴趣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等等非正式的教学的组织形式。

1.4 科学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的航标和控制器,它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制约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2]体育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和实施方,同时也是课程评价的组织者。对校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课程的诊断,通过评价发现课程开发中的不足以及实施结果与课程目标的偏离情况,为新一轮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提供依据。[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建设的条件、过程及效果各环节均制定了比较科学的、比较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细则:(1)教学条件评估:检查教学场地(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训练场馆)、仪器、设备、经费等教学硬件的到位情况。检查师资结构、培训、进修、科研、教研等落实情况。(2)过程评估:检查教师教案是否符合大纲要求,是否体现最新学科进展,是否体现教改精神等;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通过听课、看课,集思广益,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检查考核方式,是否定期进行阶段性测验,以赛代考的方法是否科学,考试管理是否规范化,是否进行考试质量分析等。(3)教学效果评估:对民族传统体育选修班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效果评估(指导教师、听课教师、学生三方面的综合评价),并结合专修班学生参加各级比赛、裁判等工作的实际成绩(如受到表彰及获奖的次数、级别等)来评估学生综合应用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术的能力;通过师生座谈会、问卷等方式了解广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兴趣、求知欲等是否有明显提高;通过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包括理论与技能的“以赛代考”),对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等六方面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每学年教师“述职报告”,对课程建设小组成员每学年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实际成果进行综合测评。还有通过调查选修班毕业生在实训基地、实习单位的能力表现和指导老师的意见反馈等来评估课程建设工作的社会适用性,以不断调整计划、改进课程建设方案。

2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校、系、室三级课程建设领导成员、课程组教师及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已初见成效,2004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招生后,该课程又进一步提高了深度和层次,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同年,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西部民族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成果获湖南省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该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6月,被确立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2.1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对地区的影响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战术和基本技能,具备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中开展各种体育教学、训练、组织竞赛与表演及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成为既具备现代体育科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又具备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型人才,成为适应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实际要求的人。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80%分配到民族地区从事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管理工作,他们大多能根据民族地区学校的实际条件,运用所学的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和竞赛活动,并结合民族传统节日积极组织民族地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锻炼和竞赛活动。大大提高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和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与效益,活跃了学校和广大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

2.2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对学校的影响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能够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但很难顾及各地区、各学校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而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学校特色和课程的开放性,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在国家统一要求下,立足本校实际确立本校的办学特色。[4]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根据其自身的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方面的优势。如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研究基地,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通过挖掘这一资源而形成体育特色,同时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改善了学校体育设施。

2.3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2.3.1 加深了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真义的理解

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体质发展历史的角度,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形态、次原始形态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天然经济和自然经济时代萌芽和初步成形的民族传统体育,只能适应农业经济社会的需要。[3]它与其他民族文化形式有着共生共存的关联。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运动的减少使人类体质面临急速下降的危机。人类有意识地用体育来提高自身的体质和健康,因而民族传统体育从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军事斗争、宗教活动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现代体育,就是其动因。理解这些对于今天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真义和本质的认识,对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以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都是极其有益和必不可少的基础。

2.3.2 增强了人文素质和民族情感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由特定的民族世代流传下来,并且还没有被现代化的竞技和娱乐活动。[2]它们大多与民族文化形式共生共存,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民族信仰、民族伦理、民族艺术、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内涵。是民族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剖析,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轻松气氛中,接受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增长民族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升华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情感。

2.3.3 掌握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参与研究实践,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研究的前沿与动态,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许多学生在深入到民族地区后,积极进行民放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改造和引入学校教学的研究,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还有很多学生运用学到的研究基础知识在校期间就已经参与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比如学生创新研究课题,毕业论文等。

2.4 对教师的影响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有利于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这说明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但积极投身课程的实施过程,还让课程反哺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达到了共赢。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特别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建立一支既懂实践又懂理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质量的保证。吉首大学培养了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工作的国家级裁判员和国家级教练员,还培养出省教育名师,省高校体育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以及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如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白晋湘教授,目前,本课程教师的特点是老、中、青相结合,中青年骨干力量雄厚;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教学效果整体水平提高。对青年教师实行硕士化工程,学校实行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报销学费措施,鼓励在职教师获取更高学位或连续每年派出教师进修和参加各种相关培训班。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研究教学法,使自己始终处于本学科的前沿,跟踪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用来组织教学。

2.5 对课程自身的影响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有一些课程项目取得巨大成功,比如高脚马,以前叫作“竹马”或“骑竹马”,是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民间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之一。其特色鲜明、流行广泛、功能优异,观赏性、趣味性、竞技性强,健身效果明。被誉为该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明珠”。高脚马原本是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青少年在雨天时作为“防湿、防水”的步履工具,骑在高脚马上走村串户而不湿鞋,在闲暇时进行竞速、角斗与竞艺的嬉戏娱乐。经过挖掘、整理和改造后开发到校本课程中教学,很快即得到学生的喜爱并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根据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实际又将其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高脚马器材制作简单,场地要求不高,目前,它已成为边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得到广泛的开展。1999年在北京的第六届全国民运会上湖南代表团表演的高脚马竞速获一等奖,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并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高脚马从湘鄂渝黔边区走出,经过引入到学校作为体育教学内容,逐渐走出民族地区,走出了一条符合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规律的道路。[3]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打开了方向之门。

在总结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研究内容,为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省社科基金、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资助课题40多项,完成相关研究论文百余篇,4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编辑出版了《民族传统体育教程》、《土家族民间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学》、《民族传统体育保健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等多部著作。将散落在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与保健方法,运用体育人类学及现代体育科学原理进行归纳、整理,使其符合现代体育价值取向。在学校体育教学和大众健身中更具操作性和推广性。构建了湘鄂渝黔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和课程框架,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完善和发展。

3 结语

作为民族地区的吉首大学,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凸显了办学特色,这种积极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体育课程无法顾及地方差异性和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的不足。民族地区学校在全国整个教育系列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民族地区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发展情况如何,是关乎民族地区学校总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探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创新模式,对提升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进而对整个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于继明.地方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9(9):201.

[2]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128.

[3]龙佩林,白晋湘等.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75-78.

[4]王斌华.英国校本课程的开发[J].国外课改动态,2004(6):36-37.

[5]白晋湘等.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3).

[6]刘海元.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06-109.

On the Innovation Mode and Effect of School-based Spor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Areas——Takingquot;Traditional Sportsquot;School-based courses in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WeihuaLiu ShaoyingLong Peilin
(Department of Physcial Education,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and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the paper analyzesthe innovative modesof national spor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Jishou University:to develop curriculu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course content keeping the steps of the times and having the eyssight of long-term;flexible and diverse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forms;scientific and perfect multi-evaluation system.At the same time,the study describes the implementing effectsof traditional sports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resource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G85

A

1004—5643(2011)08—0098—03

1.刘卫华(1980~),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吉首校本
湘粤专家学者相聚吉首研讨声乐套曲《四季如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吉首美术馆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