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廊桥遗梦》中的女性意识及弗朗西斯卡为何没有为爱“出走”的原因探析

2011-08-15中南大学文学院

剑南文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弗朗西斯罗伯特爱情

孙 昕 中南大学文学院

电影《廊桥遗梦》中的女性意识及弗朗西斯卡为何没有为爱“出走”的原因探析

孙 昕 中南大学文学院

1992年R•T•沃勒出版了一部8万字的小说《廊桥遗梦》,温文尔雅、淡淡的笔调述说的是一个哀婉缠绵的婚外恋的故事,这部小说的发表却立刻引起了轰动,读者为之感动、叹息。1995年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把这部小说搬上荧屏,同时倾情出演剧中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向我们描述了一段柏拉图式的经典爱情,再现了一段真挚的情感纠葛。在影片里,冲动而浪漫的性爱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激烈的冲击,然而女主人公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段爱情,甘于在日后的平淡生活中靠回味来回忆这次情爱,这一切仿佛道出了人们生活中的真谛:爱情不管怎样,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在爱情中自私地只为了自己;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所有的亮色和亮点不过是其中的点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廊桥遗梦; 女性意识; 爱情; 安全与归属; 家庭责任

故事发生在1965年。那一天,农夫理查德带着一对儿女卡洛琳和迈克去了集市参加农业博览会,妻子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她有了4天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光。罗伯特金凯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终日驾着一辆旧车浪迹天涯,他来到了弗朗西斯卡所住的乡村要拍摄爱荷华州麦迪逊郡的遮篷桥即廊桥,他请弗朗西斯卡带路,于是,他们相识了。在闲聊中,两人互相讲起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罗伯特与前妻离异,而弗朗西斯卡伴着丈夫和一儿一女过着单调而清寂的乡村生活,缺乏激情,整日浑浑噩噩……两颗寂寞的心仿佛找到了依靠,他们在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进晚餐,在轻柔的音乐舞曲中,他们情不自禁地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在这短暂的4天中,他们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罗伯特要再次出发了,他要弗朗西斯卡和他一起走,然而弗朗西斯卡却不愿因为自己而使整个家庭陷入不完整的境地,同时她也不愿放弃对家庭的责任,两人只好痛苦地分手了。罗伯特走后,弗朗西斯卡把这段爱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从未对任何人说过。在1982年3月,弗朗西斯卡得知了罗伯特的死讯。1989年,弗朗西斯卡也过世了,她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留给了世人,同时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她的骨灰撒在麦迪逊桥畔。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一大批女权主义者的振臂呐喊,一大批女权主义专著的诞生,为女性意识的觉醒做了很大程度上的铺垫。故事发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定会被影响,从而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1.女性自由意识:弗朗西斯卡的对自由的追求

作为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名摄影记者,罗伯特的灵魂就像他的身体一样是四处飘荡的。即便是人世间最美丽的景致,也不能留住这位浪人更多的驻足。他的真正朋友只 有手中那架老式的尼康相机,和那辆陪他走遍天涯已破旧不堪的红色雪佛兰。罗伯特的理想很简单,只要在有生之年,把他所见过的美妙景色装进他那狭小的相机盒里。就像一个真正的自由人一样,他并不需要别人对他的工作进行赞扬或贬损。对他而言,或许一个迷人的落日镜头,要比一场疯狂的派对要来得美妙的多。

罗伯特:我有一日出差到希腊经过巴里,准备到布林底斯去。我看看车窗外,风景很美我就下了车,待了几天。

弗朗西斯卡:因为风景好就下了车?

罗伯特:是啊。

弗朗西斯卡:你谁也不认识就下了车?

罗伯特:对。

罗伯特的生活方式是弗朗西斯卡永远也无法想象的。或许,在没遇到罗伯特之前,弗朗西斯卡会认为自己将永远这样波澜不惊的活下去,然而罗伯特带着浓郁的自由与随性的个人风格闯入她平静却又刻板的生活,瞬间燃起她潜意识里对自由的那一份深深的渴望。在带着罗伯特寻找廊桥的路上,那辆红色雪佛兰奔驰在无边无际的美国乡村田间,隐隐喻示着弗朗西斯卡内心澎湃的自由意识。在罗伯特面前她无所遮掩与修饰的尽情欢笑,指间轻夹着白色香烟悠闲的吞云吐雾,掀开尘封的记忆找寻年轻时的少女梦想。和罗伯特在一起时,弗朗西斯卡无拘无束,甚至暂时忘记了那些压着她喘不过气来的琐碎的日常生活。

2.女性爱情意识:弗朗斯西卡的对爱情的憧憬

弗朗西斯卡也曾有过少女的梦,只是在生活的压力下或说是为了追求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她找了一个能让她过上较安适的日子的男子理查德作丈夫,可理查德最终也没能成为她的爱人。这里,我所说的爱人不等于丈夫,也不等于情人。爱人是真爱的对象,精神层面的内涵更多一些;丈夫是婚姻的对象,带有现实的约束因素;情人是欲的对象,大众心理中侧重于婚姻外的不道德关系。罗伯特金凯对弗朗西斯卡而言,与其说是情人,不如说是爱人,他们之间虽然发生了性关系,但又超越了性,更重要的是两人在精神层面上是彼此忠贞的。这也正是弗兰西斯卡与罗伯特•金凯这段婚外情的感人之处。

3.女性情欲意识:弗朗西斯卡对性的渴望

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金凯的初遇在导演的镜头中就彰显着情欲色彩。他出现的时候,天空湛蓝得仿佛施了咒语的深海洋面,没有一丝波澜。她在勤勤恳恳地埋头做农活,那个身穿素色棉质连衣裙的背影几乎显得臃肿而笨拙。他停车问路。他的车泥泞陈旧,布满灰尘。可见是长途跋涉。来自华盛顿的车牌更表明了他异乡人的身份。他衣着整洁,口吻彬彬有礼,态度优雅柔和。他良好的修 养完全不同于她身边这个小镇上的人们,粗鲁无礼,慵懒邋遢。她没习惯于陌生人的突然造访。绅士的他,对于她这样一名普通农妇那种尊重平等的目光,给予了她一种奇异的温暖和被人重视的愉悦。为他指路的时候,因为本性腼腆,她的手在不停做着小动作,时而拍拍额头,时而轻抚裙裾。他有点惊讶地盯着她,为了她那与年龄完全不符的娇憨迷人的态度暗暗称奇。常年农妇的劳作,生儿育女后,她的身材过于健硕了些,在廉价衣裙的包裹下看得不甚真切,却散发着成熟到极致、贤良忠贞女子才会有的丰韵。对他不啻为莫大的吸引。她注意到他在打量她,脸在阳光和目光的双重直射下,渐渐泛出红晕。脸上不时滑过小姑娘似的天真羞涩。常年在野外摄影的流浪生涯让他面临与最恶劣自然环境的竞争,一双长腿类似于豹类动物,矫健有力,性感撩人。他浑身上下散发着无可争议的雄性魅力。或许他曾 是一位情场老手,或许多年穿梭于林莽之中的单身生活让他充满了对于性的本能渴求,或许用镜头捕捉动物的习惯让他异常敏捷,她在他此刻的眼中,就是一只驯良可爱却不可捉摸的雌性动物。一个情欲的象征符号。空气在四目相投间升温,意识到彼此间的吸引力,她心猿意马。

接下来,导演用以大量的情欲铺垫把弗朗西斯卡对性的渴望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镜头一,弗朗西丝卡没穿鞋的赤脚。镜头给了她的小腿脚踝至脚跟这一截一个特写。我不认为男人们都有恋足癖,可是她赤脚行走的那一种风情,以及背部特写,臀 部占据了视觉聚焦点,不啻为强化了初次见面的情欲挑逗性——即使她是完全无心的。情欲通常是电光石火间,无须酝酿。也防不胜防。

镜头二,肌肤接触。在他的车上,闭塞的空间让他们因为彼此间本能的性吸引而局促不安。聊天中他说到他曾去过她的家乡。她本以为那是一个偏远小镇,无人知晓。这个情节对于拉近两者的关系,起了飞跃的作用。这时,他拿烟的手,无意擦过她的腿。肌肤的接触让她如电流通过全身,旋即语无伦次。她必定在思考他这个动作究竟是否出于故意。她已经不能再自欺欺人,漠视双方这种强烈到几乎窒息的吸引力。

镜头三,敞胸露怀。弗朗西丝卡是属于闷骚类女子。多情女子多属此类。深夜,她读叶芝的浪漫情诗。她隐约听见异响,跑到院子里,发觉无人。走廊上晚风惬意,她情不自禁解开睡袍,将一丝不挂的裸体迎向风吹来的方向。将一个中年女子的情欲骚动以如此诗情画意的形式表现出来,说明了她被抑郁的部分人性隐秘,以及渴望舒张的情欲心理。

镜头四,接他的电话。她将一张纸条订在桥头,邀请他共进晚餐。她把储蓄的零钱统统拿出来,专门去镇上买衣服。在服装店,她选中一件深V领的礼服裙,看了看标价又放下。她的手在自己难看的裙子上擦了又擦,最终决定将礼服买下。

镜头五,他借用她的浴室洗澡。她抚摸着片刻之前他曾经沐浴、喝啤酒的浴缸边沿,她的脸因为幻想而绯红,低低呻吟。当她换上礼服裙光彩照人地出现在他面前,他的惊愕让她深深迷醉和自赏。低胸设计将她前胸那道深沟显露无疑,感光面料更展示出她丰满的腰身和臀部跌宕起伏的曲线。

这些看似淡淡的情节,却处处体现着随之汹涌袭来的情欲冲撞。

4.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

在她与罗伯特认识的第三天,她把自己的身体给了他。他们像一对正在渡蜜月的年轻夫妇,在浴缸里相互依偎着,缠绵着,尽情地享受着对方的身体。导演在这时为弗朗西斯卡插入的一段内心独白恰恰反映出其萌芽的自我意识:我时时想着他,不知如何自处,他洞悉我的心意,我的每一个感受,他尽其一切满足我的要求,在那一刻,我对自我的认知都改变了,我所作所为像是另一个女人,但我却更拥有自我。生活的枯燥令这个坚强内敛,内心丰富的意大利女人,从影片一开始就显得与家庭的诸多不适:刚将录音机收调成动听的音乐剧,转瞬间就被前卫的女儿换成嘈杂的摇滚乐。儿子像个愣头青似的自忙自的。丈夫则一天到晚只关心他那几头牦牛。这给极度想与他们交流的弗朗西斯卡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这种生活环境下给弗朗西斯卡自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条件。

然而就在这份炙热的爱情面前,弗朗西斯卡并没有完全丧失理智。故事最后她没有和罗伯特一起离开,又是什么促使她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1.女性对安全与归属的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在其论文《人类激励论》中把人类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自己又进行了补充,在“尊重的需要”后又增加了“认知的需要”与“美的需要”。这就是他著名的“人类需求金字塔”。金字塔的低层是较高一层需求的前提和基础,基本的需要层次在得到满足或保障后,才会向较高一级的发展。也许这个需求的金字塔在现实中层次划分不会如此清晰, 不管人心理上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但它始终符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在某些情况下,几种需求可能会同时出现,但有一种需求比其他更强烈时,这种需求就支配人的行为。弗兰西斯卡的选择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她在婚姻与爱情抉择中的心理机制集中在“安全需要”与“归属与爱的需要”这两个层次上。次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维持生存的“生理需要”这一层都是一致的,但女性,因其性别角色的限制,在“安全需要”这一层次上,比男性更突出些。生理差异的分工强化了女性的母性意识、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以及较强的家庭责任感;社会分工中的性别歧视又强化了女性的弱势意识、依附心理,再加上社会竞争中的压力、忧患与恐惧,使女性更强烈地渴求稳定与安适。在这一点上,女性是保守的,不愿轻易冒险的。

女性为了安全感而放弃了爱的自由,并不是说“爱的需要”对女性而言不重要,相反的是,爱是女性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文学史上也不乏为了爱而不顾一切的女性形象,如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安娜•卡列尼娜》)和鲁迅笔下的子君(《伤逝》)。安娜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名誉、地位、家庭、孩子……在失去这一切的同时,安娜也丧失了安全感,最终也没能守住她的爱情。子君为了追求自己的独立的爱情与涓生走到一起,婚后穷困、平庸、琐碎的现实消磨了爱的激情。这两个勇敢的女性在强大的现实中擦出的爱的火焰,虽然耀眼却最终黯淡了、熄灭了。弗朗西斯卡若跟罗伯特走了,就有可能多了一个安娜,一个子君。如果“丈夫”与“爱人”的形象不能合二为一,“安全”与“爱”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统一,女性的生命就必然存在缺憾。鲍曼在他的《后现代性及其缺憾》一书中曾论及“自由”与“安全”:“当自由在安全的神坛上牺牲时,自由的光彩最为亮泽。当安全在个体自由的神殿下被牺牲时,它便偷走了自由这一牺牲品的光彩。”当这里的自由替换为爱情时,就成为了女性心理中“安全”与“爱”的关系的贴切的表达,没有安全的爱情与没有爱情的安全,对她们都没有幸福可言。女性理想中的爱情对象——童话中的王子,就是“安全”与“爱”合一的对象,而现实中“丈夫”与“爱人”角色的分离,也正是“安全”与“爱”不可兼得的结果。这是女性的悲哀,同样也是男性的悲哀,是“爱”在强大现实面前的屈从。罗伯特出现之前,弗朗西斯卡生活在残缺的生命里,罗伯特离开后,弗朗西斯卡生活在生命的残缺中。“丈夫”与“爱人”不能合一的婚姻注定了女性生命中的遗憾。而现实抉择中的痛苦与艰难,又常使她们选择了遗憾。

2.女性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我们先来看看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最后共进晚餐时的一段对白。

罗伯特(以下简称罗):你不跟我走,对不对?

弗朗西斯卡(以下简称弗):我反复思索,都觉得和你走并不妥当。

罗:对谁不妥当?

弗:对大家。我家人会受不了闲言闲语。而李察(弗的丈夫),李察也会承受不了此事,他会受不了打击,他没有做错事,这辈子没伤过任何人。

罗:他可以搬家。

弗:他家这个农场已有百年历史,李察到别处无法过活。我的孩子们……

罗:他们已经长大了。你自己说你们很少谈天。

弗:他们是不爱开口。但卡洛琳(弗的女儿)才十六岁,才刚要开始了解情感的奥妙,她会爱上某个人,设法和他共同生活。如果我走了,别人会怎么看她?

罗:那我们呢?

弗:你必须深深了解,我们离开这里那一刻起,一切都会改变。

罗:一切可能变得更好。

弗:不论我们走得多远,我都还会牵挂这里,分分秒秒都无法释怀。我会开始怪你的爱伤了我,那时,这美丽的四天会变得龌龊,完全是场错误。

罗:你以为我们的事很平常吗?我们对彼此的感受很平常吗?我们如今已不可分了,有人终生都达不到这个境界,还有人根本不知道有这种事,而你却对我说你的决定是对的。你要放弃我们的一切?

弗:我们身不由己。你不了解,难道不明白,大家都不了解,女人决定生子时,她的生命一方面开始了,一方面却结束了。生活开始充斥琐碎的事,你停下脚步,待在原地,好让你的孩子们能任意来去。他们离开后你的生活就空了,你应该再度向前,但你已忘了如何迈步,因为长久以来都没人叫你动,你自己也忘了要动。可是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的爱情会发生在你身上。

罗:如今你有了这份爱情。

弗:我希望永远保存这份爱,我希望终生都能这样爱你。但倘若我们一起离开,就会失掉这份爱。我不能让生命就此消失无踪,重头再来,我只能试着在心灵深处,紧紧地守着你我。你得帮我。

罗:不要灰心,不要放弃我们的爱,也许你现在的想法只是暂时,也许是因为你还在这间房子里,也许他们明天回来时,你的想法会不同。

弗:我不知道。

罗:我只说这一次,我从来没这么说过,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回。

最终弗朗西斯卡并没有因为爱情“出走”,没有因为爱情而背叛家庭和责任。纵使大雨滂沱的十字街口,近在咫尺的他是那样颓然那样哀伤;纵使坐在丈夫身旁的她,是如此想为自己,为爱人,为爱情勇敢的活一次;纵使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回,然而,弗朗西斯卡依旧只能徘徊于“留下是错的但却不能走”的无奈中。

从前文的对白中我们可知,对丈夫,孩子以及整个家庭的责任感是让弗朗西斯卡留下的唯一理由,她没有摒弃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正如罗伯特曾赞许她的一句话:你不是一般的女人。如果影片的结局是弗朗西斯卡为爱情出走,那就不会有了“廊桥遗梦”的不同凡响,也就不会有打动无数人情怀的风靡经典。

罗伯特走后的二十年中,弗朗西斯卡为了不让善良、无辜的丈夫痛苦,至死,她也没有与罗伯特再见一面。弗朗西斯卡只有靠回忆而享受心底曾经有过的爱情甜密,廊桥成为了镌刻在她心中无法磨灭的一道风景。他们都在相互思念和等待之中度过了余生。弗朗西斯卡死后,她的子女遵照其遗嘱把她的骨灰洒在廊桥下,祭奠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当细细的灰尘消逝在无尽的风中,我仿佛看到他在桥头时,以优美的自然背景摄下她极富生命活力的身影,她在他的怀抱中,伴随着略带忧伤的爵士乐起舞,他们是沉醉在爱情的王国里和伊甸园中的纯粹的男人和纯粹的女人。弗朗西斯卡把生命献给了自己的家庭,却把爱永远留给了自己的罗伯特。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李文恬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洞察未来[M].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

[3][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6.

[4][德]鲁多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 郇建立,李静韬译. 学林出版社,2002.

孙昕(1986.5--),性别:女,籍贯:湖南长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弗朗西斯罗伯特爱情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以建筑的力量回馈社区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法国]弗朗西斯·皮卡比亚作品5幅
“欧元之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去世,享年88岁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大哲学家买鱼
大哲学家买鱼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