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08-15杨莎莎罗艳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民族人才旅游

杨莎莎,罗艳

(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 541006;2.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541004)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特色旅游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六大重点任务之一。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较多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它们对旅游业的发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与此同时,对培养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资源丰富,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多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从事旅游管理的人员一般为本地农民、城镇人员,并且这些人员当中多数只受过初中、高中教育,本土型管理人才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也没有意识到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于本地民族特色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各民族地区所选用的管理人才一般都是全国各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这些人员虽然拥有较高的管理知识,但却缺乏针对性,并不能切合民族地区旅游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了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得不到很好利用。在培养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一些民族地区的院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上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够明确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统观这些院校,其设置的课程大多都是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单一,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特色,竞争力不强,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学校旅游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导致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人才都希望能从事高端的管理工作,缺乏对层次低、操作性比较强的基础管理工作的服务热情。

(二)人才培养手段单一

由于观念、利益以及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校内实训配套设施比例较低,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少,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限;另一方面,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去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实习,而留在落后的民族地区旅游企业实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学生无法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适应期”。此外,一些院校在旅游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大同小异、重复开设等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从教学进度上看,由于缺乏层次和弹性,加上机械地照搬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没有真正地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塑造,这样必然使得旅游管理人才虽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础,但却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在实际工作中,应对一些突发状况就会显得慌乱,而不能有效地处理。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名师出高徒”。对于一个刚跨入旅游行业的人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师傅领进门,以后的道路会很艰难。因此,组建一批掌握地方文化、具有过硬的地方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专业型”师资队伍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专业型”、“针对型”师资极度匮乏。现有的师资队伍只停留于“普遍”、“通用”层面,教师无法更好地、更具针对性地对学员进行因地制宜的教育,从而使教师在授课时无法处理好灌输和引导、讲授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与一般旅游管理人才之间的差异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差异

1.培养目标的差异

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旅游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在制定旅游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方案时,应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一般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广、交际能力强、技能多样和素质全面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而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民族地区需要的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地方性、独特性、民族性等特征,因此,民族地区需要的是专门的本土化旅游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管理方面的技能知识。

2.对文化素质要求的差异

文化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也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特色要求。一般的旅游管理人才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能了解各国旅游的历史起源及其发展、旅游的文化意义等。而民族地区的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备的文化素质则更加广泛,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还应了解和掌握民族地区本土化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知识、当地的风俗习惯、当地的语言等。

3.对业务素质要求的差异

一般旅游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都具有通适性,适用于一般旅游企业的管理。民族地区的旅游管理人才尤其在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要求较高,因为民族地区影响旅游企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相对较多、较为复杂,突发事情也较难处理,管理起来就需要更加灵活的头脑和相应的社会能力。此外,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营销也需要不断地创新,而且是在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和条件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也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4.对身心健康素质要求的差异

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一般都比较落后,生活和工作条件也相对比较艰苦,这就对旅游管理者的身心健康素质提出了比一般旅游管理者更高的要求。他们首先要克服生理上的困难,使之适应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其次要克服心理上的困难,安心在民族地区工作下去。

(二)师资队伍的差异

一般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所需的师资队伍有以下共同的特征: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强、国际化人才,其师资的来源主要有:专任教师、外聘教师、旅游企业工作的兼职教师和客座教师。加强“本土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民族地区的旅游院校应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师培训机制。民族地区的旅游院校在引进教师时,其来源非常重要,最好是在本地旅游企业任过职或是在旅游管理岗位上挂职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

(三)课程体系的差异

多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是归类于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具性、技术操作性的课程,“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偏少。而培养的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将来多数是从事民族地区旅游工作的,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因此,要建立以民族文化教育为重点的民族地区特色课程体系,体现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突出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特色。

三、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把旅游管理教育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结合起来

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性尝试。它的预期成果是形成一种旅游院校、相关研究机构、地方政府和民族地区的多方合作模式,培养出与民族地区相适应的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我国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但一直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而且有一些文化遗产遭到了埋没和破坏。因此,培养出适应民族地区需要的文化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了。而这种新型的旅游教育模式的目标就是要保护和合理开发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保护和开发好现存的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旅游收入又可投入到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上,这样就形成了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将得到提升。

(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的本土型人才培养

“产、学、研”一体化指的是旅游教学、旅游产业和旅游科研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一体化模式。旅游高等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可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的培养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旅游院校可以根据本土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有效实施当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本土企业可以根据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把最新的要求和相关信息反馈回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相关的旅游科研机构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这种互动关系,能够掌握到最新的行业信息,得到课题研究的一手资料,有利于推动旅游科研的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保证了在校期间学生就能掌握旅游行业的管理技能,能够为民族地区输送更多合适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当地旅游企业也能因此而获得大批的优秀管理人才,解决了民族地区本土型管理人才匮乏的难题,而民族地区的科研也得到了相应发展。

(三)构建适应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需要的本土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必须在专业设置方面有所突破。除了设置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外,还应该将本地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其次,大胆改革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格局,以本土型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核心设计课程,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应用技能和特殊个性化需求等因素。加重本土型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的分量,注重技能培养,着重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1]。再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把民族地区旅游业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融入旅游开发与管理课程体系当中,突出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特色。通过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和编写针对性的教材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对当地民族民间文化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最后,应根据学生能力和旅游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教学,突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尽快掌握本土化的旅游管理知识,并熟悉行业环境,不断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对当地旅游发展的责任心[2]。

(四)强化以本土型技能和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1.本土型实践教学的强化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最明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所需管理人才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本土型的各项旅游管理方面的技能。例如对民族地区各种旅游资源的了解、对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对民族地区语言的掌握等等,而教师无法将这些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学生必须亲自到当地旅游企业去,亲自体验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因此,学校应和民族地区的旅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的实践基地,强化学生的本土化技能培训,与民族地区的老百姓建立融洽的关系,这在本土化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服务地方经济是民族地区旅游高校办学的目标之一,通过开展校内的专业教育、依托地方各种资源,在办好旅游专业的同时,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直接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企业输送人才。民族地区的旅游院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本土化的实践机会,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直接在当地企业就业。此外,还可以与当地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毕业后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这样不仅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为民族地区的旅游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本土化旅游管理人才。

(五)加强“本土型”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本土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是本土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方面,民族地区旅游院校可以设立一些“本土型”师资培养与本土旅游研究方面的课题,鼓励专职教师深入专业第一线收集调查资料进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分期分批地派遣他们到当地旅游企业部门顶岗挂职锻炼。同时要与本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加强合作,建立旅游产业人才开发的产、学、研基地,适时调整教学计划[3]。其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技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或相关旅游企业去挂职锻炼,加强教师对行业的认识,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丰富教学案例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旅游行业协会的代表或旅游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师,定期为学生召开学术讲座。再者是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形成一种针对旅游教育科研立项、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等有突出成绩的专业教师的激励机制。除此之外,还应努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互派访问学者,以提高民族地区旅游教育的国际化水平[4]。

(六)采用“订单式”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旅游管理人才

民族地区如何培养“用得上”和“留得住”的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一直困扰着我们,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正是满足了这样的诉求。一方面,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企业签订培养人才的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教学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期、磨合期,这样培养的学生也就自然“用得上”;另一方面,学生一入校就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就业,再通过评价反馈机制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系统规划,这样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会有一种企业归属感,也自然会“留得住”。此外,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还应该注意发挥民族地区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对策,防止“本土型”旅游管理人才的流失,支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杨艺,吴忠军.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4):111-113.

[2]申洪源.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特色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6):140-144.

[3]罗永常,郑茂刚.民族地区本土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凯里学院学报,2008,(6):88-91.

[4]宋大为.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3):31-33.

猜你喜欢

民族人才旅游
人才云
MINORITY REPORT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毛遂自荐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