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之鱼》中陈璧璧的“第三空间”身份解读
2011-08-15王晓平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
⊙王晓平[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209]
《沉没之鱼》中陈璧璧的“第三空间”身份解读
⊙王晓平[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209]
《沉没之鱼》不同于谭恩美以往集中于母女关系为主题的其他著作,它蕴含着多重主题,但是复杂的主题背后却始终隐藏着作者对华裔二代移民身份探索的关注。小说表现了幽灵叙述者陈璧璧对自己所来自的母体文化从排斥到逐步认同的过程,而她的死亡恰似凤凰涅槃,从此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本文结合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来分析陈璧璧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定位逐渐清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东方文化,改写东、西方文化的过程。
陈璧璧 身份定位 第三空间 文化改写
《沉没之鱼》是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2005年的最新著作。它以小说一开端就死去的陈璧璧的幽灵为观察视角,分两条线索:主线讲述一群美国中产阶级人士到中国和中国的邻国兰纳王国旅行及遇险的经历;副线则讲述了陈璧璧的复杂身世。与其说《沉没之鱼》是关于12个美国人的故事,不如说它是陈璧璧本身的成长故事和她真正成熟,即死亡后认识到自己的“第三空间”身份时,通过叙述12个美国游客的故事,而展现的对美国社会的批判和美好期望。
和前几部作品不同的是,在这部小说里,谭恩美不仅描写了华裔第二代移民对于自己“东方”身份从深恶痛绝到豁然顿悟的过程,同时也第一次浓墨重笔描写了他们对自己“西方”身份的怀疑和审视。小说通过两条线索齐头并进,给我们展现了幽灵叙述者陈璧璧从一个不断否定自己身份,从或者认同东方、或者认同西方到主动游离于两者之外,创建移民者独特空间身份,主动成为东西方文化大使的过程。
陈璧璧这种对自己身份不断否定的螺旋上升正体现了霍米·巴巴所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一书中,提出了二元对立之外的“第三空间”概念——“既非这个也非那个(自我或他者),而是之外的某物”(1994:28),为移民者身份构建提供了“第三空间”这样一个新的视角。他认为在“第三空间”中,人们在矛盾的冲突和协商中重构自己的身份认同,即对任何一种文化符号的“挪用”、“重新解读”、“重新构建”和“重新历史化”。本文将分析《沉没之鱼》所反映出来的华裔二代移民不断成熟、反客为主、重新解读东西方文化、积极构建自己独特“第三空间”身份的过程。对这一主题的探索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日益重要的移民文学,因为移民文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文学之一(倪湛舸:2009)。
一、“第三空间”身份的构建
在《沉没之鱼》中,陈璧璧一生都在为自己文化身份而苦恼。她来自东方,却排斥着东方,她身体力行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但直到死都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平静。谭恩美笔下的陈璧璧和她自己其他小说中的华裔第二代移民有所不同:在《喜福会》里,她讲述了这类人的童年生活以及童年对她们日后生活的影响;在《通灵女孩》里,她则讲述了姐姐(东方母文化)对她们婚姻的影响;在《接骨师之女》中,她描写的是她们在成年后与自己华人母亲的关系;而《沉没之鱼》则不仅记述了陈璧璧的童年,而且集中笔力刻画了陈璧璧走完一生历程、死亡后的内心世界。在谭恩美所有的作品中,这部小说里的华裔二代移民的形象最为成熟,最能体现她对华裔二代移民身份如何定位的理想和看法。
首先,谭恩美描写了陈璧璧对她自己东方身份的否定。从小说副线陈璧璧的成长过程,我们看得出,陈璧璧早年接触的都是中国文化丑陋和落后的一面。她人生中出现过的中国人物形象:刻薄的甜妈、怯弱的生母、高高在上的父亲、不忠的仆人老罗、身体变态的太监、湖北的暴发户,没有一个是中国文明进步的代表。陈璧璧的感受恰恰也反映了作者谭恩美的一种历史记忆,和作者关系最紧密的上一代华裔女性都曾在中国遭到极度摧残和蹂躏,被踩到了社会的底层,在谭恩美心中,中国简直就是野蛮落后的代名词。
因此不难理解以陈璧璧为代表的华裔二代移民在青少年时期,内心对自己“华裔身份”的负面情感。一面是白人主流社会竭力标榜的西方的文明和进步,蔑视和丑化处在经济落后状态的他者文化;一面是他们自己对“母文化”野蛮落后的真实感知。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萌生了同“母体文化”决裂,否定自己华裔身份的思想。所以陈璧璧在美国获得了生意上的成功后,宁愿花重金将甜妈送进养老院等死,从而彻底摆脱了无限的精神折磨。甜妈在陈璧璧心目中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野蛮落后的代表。摆脱甜妈象征着陈璧璧内心同“母体文化”的决裂,对自己东方身份的否定。
其次,谭恩美又描写了陈璧璧不断成熟后对她自己西方身份的否定。陈璧璧的中国血统没有让她生就一张符合美国主流审美的可人面孔和骄人身材,但是她不停地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着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她独立自强、乐善好施、生活富足,而且有良好品味。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挤进了美国的上流社会。但是在她死亡的一刻,她开始意识到,她的一生都在追逐资本主义价值观下所谓的成功,这种成功却没有给她带来心灵的慰藉,而是更大的空虚。因此她不免要审视自己的奋斗历程,审视她曾奉为圣典的西方价值观念,深刻地意识到并总结出了许多问题。虽然她不曾亲自向读者诉说,但是从她对自己生前组织的这一队东方之旅的人马的观察来看,读者已经能看出这些弊病。她看似成功,实则空虚的一生宣布了她一心将自己变白的努力的失败。即使她主观上想要脱亚入欧,但是现实说明她摆脱不了自己作为华人的事实,也无法依靠白人的生活方式自动将自己变白。她死亡后没有使用典型的西方棺材,而被安排躺入了一个太监的空棺,这象征着她对自己白人身份争取的失败和内心对东方身份的认可。对于太监来说,他不男不女;而作为一个华裔二代移民,陈璧璧则是不东不西。
最后陈璧璧在“第三空间”里找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陈璧璧经历了一次次对自己身份的怀疑。她少年时因为能脱离中国,摆脱以甜妈为代表的中国落后文化的束缚而欢欣鼓舞,积极否定自己的中国身份,竭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像白人一样生活。但是随着她对真实中国的了解,她开始渐渐地重新审视起自己的华人身份。陈璧璧临终前寻回了生母留给自己的发夹,这只发夹代表了她为之纠结的“母文化”的进步和积极的一面。从这只发夹,她不仅找回了缺失的母爱,也找到了自己的正确定位。她既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她既不是美国社会的边缘,也不是美国社会的主流。她就是她自己,和白人如此不同,和纯粹的中国人也大不一样。她不必在这两者中做出取舍,而是可以为自己设立一个独特的“第三空间”。在“第三空间”里,她兼具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优点,同时又能客观看待两种文化的弊病。虽然谭恩美没有言明陈璧璧的“第三空间”身份,但是她为陈璧璧设立了一个幽灵身份,将她放到了一个生与死两个空间之外的另外一个空间,让她能自由穿梭于时间空间,东西方文化,赋予了她一种和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身份类似甚至更有主动权的“第三空间”地位。
当陈璧璧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第三空间”身份后,她就开始反客为主,利用自己的话语权,从朋友们开始,改写美国人头脑中对东方世界的刻板、陈旧印象,为中国文化为代表的第三世界文化获取其合法性做出努力。
二、利用“第三空间”身份对东西方文化的改写
谭恩美生活在美国,她意识到美国人对东方存在偏见,同时她也看到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病。作为一个“第三空间”身份的移民者美国人,同时具有的东西方的两种身份使她有责任,也有着天然的优势来消解东西方的误会,因此她开始以独特的“第三空间”身份的视角开始了对东西方文化改写的尝试。
1.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在谭恩美的其他小说中,她曾经借助她中国母亲之口,对西方文化存在的问题做过批判,但是只有在《沉没之鱼》里,作者才借助幽灵叙述者陈璧璧之口,直接揭露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弊病。
文中表现最多的就是西方文明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冷漠,尤其是男女间真爱的缺失。陈璧璧对此有深刻的感受,到死她都不能感受到爱。这种爱的缺失也是她的美国朋友们共同的经历。她最好的朋友薇拉曾经为了爱情,不惜背叛家人,嫁给一个鼓手马克西韦,但是最终由于丈夫不务正业,酗酒无度而结束了婚姻。富家女温迪和北达科他州“大麦大王”的儿子迪亚特是刚认识一个月的情侣。他们有男欢女爱互相却并不了解。驯狗明星柏哈利被前列腺增生症困扰着,还没能找到能长厮守的伴侣。花心的农场主莫非曾得到了无数女人的身体,却未必得到过爱情。不能生育的马赛夫妇,貌合神离。这些人虽然成功但是缺乏真爱,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经历着无穷的困扰,无处可逃。
同时这队美国人也都有西方文明的通病。他们肆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旅行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身上,主观地选择看起来与自己相似的导游,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圣龛误当做便池。他们信奉金钱万能,总以为乐善好施就能拯救人们于水火。他们看到无名之地的困境,想到的是用西方通用的新闻报道的方式拯救这里的人们,免遭本国政治压迫,但是最终却给无名之地的整个南夷部落带来了彻底的毁灭。
通过自己的叙述,陈璧璧用她特殊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西方的这种社会弊病,完成了对西方的重新书写。虽然一些西方作家也曾以这些社会弊病为主题进行过创作,可他们的视角会受到自己单一文化的限制。而以陈璧璧为代表的华裔二代移民却可以凭借自己的“第三空间”身份,自由穿梭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当陈璧璧完成了对自己身份的把握,眼界更加开阔,思想达到成熟,她就能更加客观地评判两种跟自己密切相关的文化,从而将固有的东方看待西方、或者西方看待东方的过时的、不准确的经验进行改写。在故事结尾,东方之旅给每个旅行团成员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寻回了迷失的自我。他们或者找到了真爱,或者怀上了孩子,或者开始怀疑现有的爱情,重新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或者开始了一种崭新并有意义的事业。然而他们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们对拯救溺水之鱼的感悟:“挽救不需要救助的人,侵略别人的国家。名义上是帮助他们,其实是杀了他们,就像我们在越南干的坏事。”这直接影射了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其实二战以来美国就一直充当了不受欢迎的国际警察角色。以上显示了作者谭恩美利用自己的“第三空间”身份,通过小说行使她的话语权——指出美国社会的通病,批判美国的霸权行为。
2.对东方文化的改写
除了对西方文化的重新审视,陈璧璧也开始了对东方文化的重新认识,并尝试着改写美国人心目中固有的东方形象,开始有了主动作中美文化使者,改写西方对东方固有认知范式的冲动。然而不幸的是,她在成行前一次事故中去世了。但是她的死使她彻底重生。死亡为她斩断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顾虑,让她有了面对西方世界改写第三世界文化的勇气。
因为有了这种勇气,陈璧璧的幽灵继续留在了人间,陪伴着她的伙伴们一起游历了中国的云南和兰纳王国的无名之地。她死前就想让这次旅行成为追寻佛祖脚步的心灵之旅,让典型的美国人亲眼看看以中国和兰纳为代表的东方和第三世界,从而让他们对东方的人和事得出自己的结论。虽然故事中并没有言明,但我们看得出,陈璧璧生前必然走过类似的路,有过一次令她惊叹不已、心灵为之震动的精神之旅。我们可以想象,那次旅行中她自己所亲眼看到的、亲身体验到的现实中的中国和东方,一定和她从前的想象大有不同。这里的文明在不断地进步,虽然还残存着一些落后和野蛮,但从某些看起来原始的人和事的背后,她还发现了劳动人民无与伦比的原始智慧。比如云南那个缺了一只胳膊的老年导游,却比看起来相对文明开化的女教师更加了解当地的地形、方言和文化。再如兰纳王国无名之地的人们,虽然他们的生活原始而简陋,却拥有西方文明世界无法比拟的智慧——他们的食物取自天然,虽不悦目,但是健康可口;他们治疗疟疾的草药比现存的任何一种西药都安全有效;他们的土地上还拥有西方没有的动植物资源,例如“蛇弧”,这种植物就能医治西方人的“现代病”——前列腺病和各种性功能障碍。除了让西方人经历这种不同的文化和精神洗礼之外,陈璧璧同时也想为她的美国朋友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东方和西方如今其实有许多的共同点。比如大饭店里有西方人能适应的干净卫生的饭菜,和秦铮与沃特一样,与西方人有着相似打扮和思维方式、能说外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可以说世界正在变成一个真正的地球村。
陈璧璧对于自己“第三空间”身份的认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一旦她确立了自己的“第三空间的身份”,就能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更好地担任起东西方文化大使的角色,以各种形式投入到对东西方文化的改写过程中去,增加东西方的相互理解和互相学习,减少误解和冲突。通过对《沉没之鱼》的写作,谭恩美正是要传递一种东西方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理想。而这种文化的共存互补状态不仅应该存在于国与国之间,同时也应该体现在移民者对自己身份把握上。
[1] [美]谭恩美.沉没之鱼[M].蔡骏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 倪湛舸.第三空间传奇:漫谈移民小说[J].小说界,2009,(03).
[3]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流亡诗学”[J].文艺研究,2004,(05).
[4]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2002,(11).
[5]张军.寻找生命的平衡———谭恩美作品解读[J].名作欣赏,2009,(11).
[6]周凌敏,冯娅:创建“第三空间”———后殖民理论视野中对《跨越》的人物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7).
[7] AmyTan,SavingFishfromDrowning,BallantineBooks,2006.
[8] Bhabha,H.K.The Location of Culture [M].New York:Routledge,1994:28,225.
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作品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编号09YS460)
作 者:王晓平,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