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的阐释空间
2011-08-15夏万碧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39
⊙夏万碧[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成都 610039]
《未选择的路》的阐释空间
⊙夏万碧[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成都 610039]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堪称英语抒情短诗的经典。该诗语言简洁朴实,但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往往让读者无所适从。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诗歌语言的多义性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歌的阐释空间,提供几种较为合理的解读方式。
《未选择的路》 多义性 阐释空间
一、引 言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堪称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善于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语言之中。在弗罗斯特的抒情短诗中,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将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这首诗构思非常独特巧妙,以“未选择的路”为标题,描述“我”在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的同时,对“未选择的路”的向往和思考。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诗歌通常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不同时期的不同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从而产生不同的阐释结果。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是读者无法回避的重要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一首诗歌的任何解读都是合理可靠的。著名文体学家里奇认为,诗歌给读者提供了不同阐释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是有限的,是建立在对诗歌文本的细读之上。如果读者主观地或有意地忽略某些细节,这种阐释便是片面而不可靠的。①本文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细读,分析《未选择的路》中一些重要的词汇及表达方式的多义性,进而阐述由于语言的多义性产生的巨大想象空间和不同解读方式。
二、语言的多义性
《未选择的路》包括四个诗节。第一节介绍了“我”前方面临两条道路,深知自己只能选择其中一条,站在路口冥思苦想。远眺第一条路,无奈其蜿蜒消失在灌木丛中(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我远眺其中一条路,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第二节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困惑,因为对于两条道路是不同的还是相似的这一点引起很大的争议。
Then took the other,as just as fair, 但我选择了另一条路,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也许有着更好的理由,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因为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Though as for that,the passing there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同样少有旅人的足迹。
前三个诗行表达了“我”选择第二条路是因为其荒草萋萋,充满诱惑,但是按照文本细读的方法,其中的两个单词“perhaps”(也许)和“claim”(宣称)不容忽视。副词“perhaps”表达的不确定性暗示了“我”选择第二条路的理由只是一种主观的猜测;而名词“claim”意为“没有经过证实的陈词”。由此充分证明这个理由是不完全可靠的主观感知。后两个诗行所表达的“两条道路同样都曾有行人过往”似乎驳斥了“我”的主观感知。但是其中的“about”(大约)一词同样削弱了它的可靠性。如此看来,这一诗节里表面上相互矛盾的内容其实并不冲突,相反,它反映了一个人在十字路口选择徘徊时的种种犹豫和踌躇。
而第三个诗节的前两行(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那个早上同样被落叶覆盖,落叶上尚无脚踩的痕伤”)中没有表达不确定性的词汇,因为在秋天的树林里,道路被落叶覆盖是客观事实,早上还没被踩踏也是客观事实。所以这两行传达的信息是可靠又可信的。基于这一事实,就进一步论证了第二诗节里的信息是主观的猜测,因为同样被落叶覆盖的两条道路是看不出其中的特征的。因此“我”面前的两条道路是“截然不同”还是“没有差异”,是诗人有意设置的悬念,是一个谜。
当然这样的安排必然有其目的和意义。弗罗斯特曾经说过,理解这首诗歌一定要谨慎,因为它是一首非常容易被误解的诗。②因此对于这两条道路是“截然不同”还是“没有差异”的解读都是有可能的,取决于读者的个体反应。也许这正是诗人别具匠心的巧妙安排:通过含蓄的语言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和阐释空间。
诗歌前三节的这种多义性更为最后一节全诗的高潮部分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内涵。第四节的第一行(I should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我将叹息着回忆这段往事”)的“将来进行时”这一特定时态将时间定格在多年后的某一天,既然是遥远的未来,对于“我”或读者而言,想象的空间是无穷的。而本小节里的一些词汇的含义的不确定性更是为这种想象提供了条件。在讨论诗歌语言的多义性特征时,里奇认为词汇本身的多义性会给诗歌带来多重意义,从而加大诗歌的阐释空间。③比如“sigh”的词义是“叹气、叹息”,但是人生的经验会告诉读者人在很多不同的情境中都可能会叹息,而诗歌里的“我”因何而叹息,读者无从知晓,所以这是一个有悬念的词汇。最后一个诗行(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从此我的人生大不相同”)也会引起读者不同的反应。在这个语言环境里,“difference”一词可以被理解为“a positive difference”(变得更好)或“a negative difference”(变得很糟),这两种不同解读直接关系到“我”所做出的选择正确与否。此外,这个诗行还可以被看成是“反讽”(irony),反讽这一修辞手法的特征决定了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正好与字面含义相反。其含义是:当初的选择并没有带来任何差异。
三、不同的阐释方式
根据以上分析,诗歌的三个不确定因素决定着最终阐释结果,即两条道路是“不同”的还是“相似”的;“sigh”的含义;“difference”的含义。如果这是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那么当初的选择就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因为那个选择将关系到人生的成败和结局。如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拥有了精彩的人生,回首过去的时候,就应该是一声备感宽慰的叹息(a sigh of relief.“轻松的叹息”);相反,如果当初的选择不够恰当,人生中注定会留下太多的遗憾,而人生苦短又无法重来,因此叹息中必然充满悔恨之情(a sigh of regret·遗憾的叹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读者能够从这首诗歌中得到领悟:每个人在人生的旅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选择,选择需要非常慎重的思考,因为每一次选择都会决定以后的人生方向。一个人的人生将会怎样度过,取决于他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哪一条道路,选择不同,经历的人生旅程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两条道路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异,难道诗人会希望告诉读者选择哪一条人生道路都无所谓吗?显然像弗罗斯特这样充满哲学思想的诗人不会认为人生的选择并不重要。在一次作家会议上,弗罗斯特解释了他创作这首诗歌的灵感最初来源于他的一个英国朋友爱德华·托马斯(Edward Thomas)。这个朋友在面对两条道路时,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事后总会对没有选择的另一条路念念不忘,后悔错过了另一条路的精彩。弗罗斯特认为他的朋友这么想是非常为难自己的。④事实上,这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心路历程的共同特征:对自己没能经历的事物充满美好的想象和憧憬,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困难不能正视。那么诗人应该希望通过这首诗歌告诉朋友以及所有的读者:人生的选择无法避免,一旦做出决定选择了某一条人生道路,无须遗憾和悔恨。虽然方向不一样,每一种人生都可以是精彩无限的,没有本质的区别。
四、结 语
以上分析探讨了在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歌解读中的几种可能性。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决定了其阐释的多重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多的不同分析角度或不同阐释结果还有待于读者和评论者的进一步探究。诗人往往具备超乎常人的敏锐洞察力,对弗罗斯特而言,通过个人生活阅历和严肃认真的思考在诗歌中对人生做出诠释是他毕生的追求。但人生毕竟是神秘而复杂的,一个诗人也许能发现其中部分的奥妙,但不可能弄清全部真相。《未选择的路》通过含蓄的诗歌语言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及阐释空间,因此不同时期的每一个读者都能从这首诗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获得心灵的共鸣,这正是一首经典诗作的无穷魅力。
①③ Leech,G.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15;206.
② Lawrence,Thompson,Selected Letters of Robert Frost[M].New York:Hold,Rinehart and Winston.1976:xv.
④ Finger,Larry L.Frost’s “The Road Not Taken”:A 1925 Letter Come to Light[J].American Literature,1978(3):478—479.
作 者:夏万碧,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文学文体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