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自然诗歌中的二律背反分析
2011-08-15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赵 昉[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华兹华斯自然诗歌中的二律背反分析
⊙赵 昉[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二律背反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术语。用二律背反理论分析华兹华斯自然诗歌中的诗意是理解华兹华斯诗歌的关键。二律背反看似互为矛盾,实则蕴含深刻道理,使诗歌读来耐人寻味,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华兹华斯 二律背反 自然诗
一、前 言
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他认为,当人们的认识从感性、知性发展到理性阶段时,人的思维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两个相反的命题都可以得到逻辑证明的矛盾现象,也就是说人们理性在追求绝对、无条件的总体认识时,必然产生矛盾与对立,他把这种矛盾对立称为“二律背反”。康德认识论的辩证法思想突出反映在他的二律背反学说中,例如,理性在认识世界总体时,既可以证明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也可以证明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即同一个问题所形成的两种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互相矛盾。①黑格尔曾经对康德的二律背反做出高度评价:“二律背反的真实的积极意义,在于任何实在的事物都是包含相反成分的存在。因此认识或把握一个对象,就等于要意识到次对象是一个相反成分的统一体。”②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由于出生在乡间,后又长期居住湖区,游憩于湖光山色之间,深受大自然陶冶,所以对自然的感受深沉而浓厚,他大量描写美丽的大自然以及在美好大自然中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他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化作动人的文字,编织成优美的自然诗篇。无论是高飞的云雀,还是歌唱的夜莺,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众多自然景物的吟咏,完全陶醉在静谧、秀美的大自然中,他称诗歌源于“静谧中找回的情感”。华兹华斯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是诗歌理论和诗歌,而诗歌中大量的是自然诗,可以说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在他所有的诗歌创作中居首要与核心地位。“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既是他的思想观念,又是他的诗学思想的核心。”③马修·诺德使华兹华斯确立了在英国诗坛上仅次于莎翁和密尔顿的地位,而正是由于这一地位使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成为世人诠释解读的首选目标。诗人年轻时期饱含激情参加了法国大革命,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使诗人经历了从幻灭到调适的过程,同时由于英国对法国的宣战、雅各宾党的恐怖专政使英国国内政治环境发生变化,影响了诗人的写作思想,华兹华斯自然诗歌中蕴含了一系列矛盾,存在二律背反现象。他一方面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试图把握自然的脉动,达到“天人合一”;另一方面却又时时感到现实的真实性不可抵抗,政治上日趋消极、保守。对于这样一位复杂与矛盾的诗人,分析其自然诗歌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可以揭示诗人深藏于作品中内心深处的思想。
二、二律背反在华兹华斯自然诗中的体现
自然景物是华兹华斯眼中一道永具艺术魅力的风景线,也是诗人自然诗的创作灵感源泉,素有“自然之子”之称的华兹华斯通过对美好的自然景物描写表达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他自然诗中的二律背反有两点。第一点,和情景相背。在堪称十四行诗中最著名的佳品之一《在威斯敏斯特大桥上》中,他写道:
世上没别的能比这更加美丽:/要是谁竟能忽视这动人美景,/那么,这人真有个迟钝的性灵;/现在,美丽的清晓像一袭晨衣/笼罩这都会;静谧而一览无遗——/船舶塔楼,剧场教堂和圆屋顶,/从野外和高处望去一一分明,/在无烟无雾的明朗空中闪熠。/太阳从没有用它那华美的初照/把山岭、山谷、岩石染得更艳丽,/这宁静我真从未见到或感到!/泰晤士河自由自在轻快流去;/上帝啊,房屋看来还都在睡觉;/这颗强大的心脏正躺着歇息!④
据华兹华斯自己说,这首诗是他去法国的途中在马车上写的,在这首诗里,华兹华斯用朴实而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了夏秋之交从泰晤士河上的威斯敏斯特大桥眺望伦敦城清晨的景色。可以看出,整个伦敦好像还在沉睡,晴朗的天空中晨光熹微,泰晤士河缓缓流向远方,一切是那么明净、庄重、优美,没有都市的喧闹。然而,我们知道华兹华斯所处的时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人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遭到前所未有的极大破坏,上层社会虚伪肮脏,人性扭曲,整个城市乃至国家污水肆虐,动荡不安,乞丐、流浪者到处可见,与诗人在诗中表达的静谧意境形成强烈反差,形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生活环境的不满和对纯真、美丽、天性、人情的自然环境无限向往。
再如华兹华斯最著名的组诗——《露茜》组诗中的一首《她住在人迹罕至的路边》: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住在野鸽泉的近旁,/她这位姑娘没有人来称赞,/很少人曾经把她爱上:/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开在长青苔的石旁;/美得像颗星忽闪忽闪——/独一无二地挂天上。
诗歌中描述了一个朴素、自然、清纯的乡村姑娘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山村中的生活。乡村姑娘露茜住在“untrodden”几乎没人走过的路旁;诗人把她比作非常美丽的“violet”紫罗兰,却开在“mossy stone”长青苔石头旁;虽然她“half hidden from the eye”半隐半现,很少有人称赞和喜爱,可她却是诗人心中“only”独一无二的一颗在空中闪烁的星辰。前者谈到她几乎无人知晓,住的也很偏僻,后者比喻她是挂在天上的唯一的亮星,人人知道,人人仰视。二律背反中二律指的是两种被认同的规律,背反是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正是诗中蕴含的矛盾形成华兹华斯自然诗中的情景背反。
华兹华斯自然诗歌中二律背反的第二点是与常理相背。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曾说过:“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味的情感。这种情感成为思考的对象,直到由于一种反作用使那平静逐渐消失,而相似于呈现在思考主题面前的那个情感的一种情感便逐渐产生出来,最后确实存在于心灵之中。”⑤这种在宁静中深思之后对自然的新的体味和感受在诗中自然流露。华兹华斯在其自然诗作《彩虹》中歌吟:
看到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就跳动激荡;/幼小的时候是这样;/现在我已成年,还是这样;/让我直到老死,永远是这样!/幼儿是成人之父,/愿我在未来的岁月中,童心不改,/始终保持住对大自然的敬慕!
这短短的九行诗,完全表达了华兹华斯对自然追求的呕心沥血和始终如一的态度,描写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整个心境。从小到大,从壮年到老年,生命被彩虹连成一片和谐,生意葱茏、诗意盎然,从幼年开始天上的彩虹永远使作者心情激动,因为彩虹象征着大自然的至美,这至美的本质就是一条联结童年、成年和老年的彩虹。诗中“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与常理相背,可在华兹华斯看来,儿童天真、纯洁、可爱,对自然界直抒胸臆,生长得快乐、愉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孩子身上拥有成人不及的睿智和聪颖,成人应该向儿童学习,幼儿是成人之父,童年的无忧无虑经历使读者联想到成人应继续保持这种天性,不为环境所屈服。这种相背暗示华兹华斯之所以追求童年的欢乐记忆是以求抛开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活得快乐。
受西方重理性分析文化的滋养,华兹华斯强调“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因此,在他的自然诗中,充满了自我和思辨。人在自然面前,往往是以充满情绪,累积经验与价值判断的“我”去观察自然。比如他《写于早春的诗句》前两段:
我躺卧在树林之中,/听着融谐的千万声音,/闲适的情绪,快乐的思想,/却带来了忧心忡忡。/大自然把她的美好事物/通过我联想人的灵魂,/而我痛心万分,想起了/人怎样对待着人。⑥
华兹华斯在讴歌大自然时总能让人感到隐隐的忧痛,当诗人作为“主体存在”倚在树丛里聆听自然界千百种曲调组成的美丽交响乐时,这种快乐的思想却把哀愁的思绪送上心头;当诗人的“自我”感到躯体的灵魂同自然界美好作品结合时,却又让人深思一个问题:人,把自己的同类变成了什么?这首诗将大自然的慈爱和谐与人的相互残害相对照,自然景物只是诗人思想与情感的陪衬,诗人不是沉浸于与景物的亲近,而是通过自然环境联想到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思索着“人怎样对待着人”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既反映了华兹华斯追求的二律背反效果,又说明了诗人真实的生存处境。
三、结 语
华兹华斯很多自然诗中都存在二律背反现象,分析诗中的二律背反是理解华兹华斯自然诗的关键,作为大自然诗人的华兹华斯在观照自然的欢乐中总是体会到一种矛盾存在,进入他笔下的“自然人”是远离城市生活的山野村夫、孩童和痴儿,然而,这些淳朴的人们正面临着来自城市力量的渗透与挑战,他们身上的自然本性也在逐渐地消失殆尽,这正是诗人的矛盾之处。⑦诗人总是对某种理想的个体与社会存在方式显示出希望与焦虑的矛盾,正是这种极端矛盾的观点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性的热切向往和对人恢复纯真状态所寄予的殷切希望,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充满了绝望的希望。按照康德的“二律背反”(原出希腊文,指规律中的矛盾),他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体,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也就是说,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华兹华斯自然诗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使他的诗歌更富思辨性,正是在这种背反的张力中,华氏诗歌为后人留下了“湖畔派诗人”丰富的内涵。因此,分析华兹华斯自然诗中的二律背反对于把握好华兹华斯诗歌的真正要义,正确解读诗人其人其诗具有重要意义。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②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③ 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④ 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黄杲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⑤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陈宝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⑥ 王宝童.金域行——英诗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⑦ 杨金梅.华兹华斯自然观中的矛盾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06).
作 者:赵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2008年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访学,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英语教学研究。
编 辑:魏思思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