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守望者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
2011-08-15兰一兵南昌大学图书馆南昌330031
⊙兰一兵[南昌大学图书馆, 南昌 330031]
孤独的守望者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
⊙兰一兵[南昌大学图书馆, 南昌 33003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敏感、聪明却又被孤立的青少年,小说以自叙的方式讲述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游荡三天的过程及心灵感受,这部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少年对彷徨与迷茫。本文通过对霍尔顿的复杂个性进行剖析,并探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旨在阐述青少年成长的痛苦,并呼吁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霍尔顿 矛盾 关爱 无所适从 困惑 孤独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二次大战后的美国,人们对人类的文明普遍感到了幻灭,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和杀伤性超越了人类的控制力,而麦卡锡主义和冷战破坏了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人类固有的生存环境,令大家感受到极度的孤独与恐慌。这部小说通过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个16岁少年的视角,以回忆的方式在加州的一所疗养院内向他的心理医生讲述自己离开潘西母校后在纽约三天流浪的生活经历。经过这三天的见闻,作者塞林格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孤立、矛盾、彷徨和不驯的美国青少年的形象和他痛苦的成长经历。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欺骗、堕落和虚伪表现出极度的反感及反抗,尽管只是几十万字的小说,但它在文学界及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年轻人认为它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小说的精神宗旨与他们产生共鸣。本文试图分析霍尔顿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和揭示出尽管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的二战后美国青年的内心世界及痛苦成长的原因。
一、霍尔顿的矛盾
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厌恶一切、无端叛逆而又极度孤独的形象,但事实上霍尔顿身上不时地闪现出和他表现矛盾的美好纯洁的一面,这就是外在表现和潜在愿望的矛盾,而这一矛盾使他表现得极为空虚和孤立,内心深处又极度渴望沟通与理解;他厌恶周围一切,看什么都不顺眼,但内心又对美好事物和爱充满着渴求;他缺少明确的生活目标,得过且过,但内心却被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所充斥;他喜欢撒谎,责任感缺失,但内心又渴望能为某项事业付出努力和牺牲;他沉溺于浮华,躁动不安,但内心却向往宁静而真实的生活……霍尔顿一直在矛盾中生活:他责怪旁人的欺骗,却又编造令人厌恶的同学的感人事迹,只是借口不让他的家长难过;他反感说教,却又滔滔不绝地训斥阿克来;他厌恶电影,但在百无聊赖时只得去电影院虚度时光;他痛恨没有爱情的性行为,却还是在空虚时招来妓女;他不爱俗气虚荣的萨莉,但又忍不住迷恋于她的美色与她胡搞;他看不惯生活的世道,但只能彷徨和苦闷,幻想不切实际的事来自欺欺人,最后只能妥协于环境。而那家精神病院是他唯一找到的避难所。种种这些矛盾纠结在一起,构成了霍尔顿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矛盾皆来自于他的生活。
1.缺少家庭和学校的关爱
霍尔顿的父亲是成功的律师,他除了物质金钱以外就很少给予孩子关爱,他只是简单粗暴地打骂和训斥;而他的母亲一味沉浸在小儿子艾里的死亡悲痛中无法自拔,对霍尔顿并不关心;至于他的哥哥D.B,当他哥哥作为普通作家时他喜欢D.B的作品,会对他的小说给予很好的评价,但当他哥哥为了赚钱写低级剧本给好莱坞,彻底地融入这个世俗的社会时,哥哥原本美好的形象也彻底破灭。所以说他的父母、哥哥因为被世俗化了而不理解他徘徊在大人世界门外的愁苦,而他自己也不愿和不屑与他们沟通交流。他喜爱的弟弟艾里患病死了,唯一理解他的只有十岁的妹妹,但也因为妹妹太小,不能真正体会他的悲哀。从长辈那里未能得到人生的指引,当他被学校开除后去跟历史老师告别时,斯宾塞老师不听他的解释就训斥他,他们根本没有心灵的沟通。
2.成人世界令他无所适从
霍尔顿是个抗拒长大、拒绝成熟的人物,他固执地认为成人世界是一个虚伪而肤浅的世界,他认为只有孩子的世界才是诚实、天真和充满好奇的。在他幻想这两个世界的不同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莫过于他想象孩童时期是一片麦田,孩子们在那里玩耍、嬉闹,而成年时期则是掉下悬崖,这意味着死亡,因此当妹妹菲比问他的理想时,他说他想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的工作就是站在悬崖边,守望那些玩耍的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另外,他认为所有的大人都是假模假式的,特别是他在纽约的三天生活更让他看到了令人作呕的人间丑剧,这些更是让他感到孤独和失望,甚至他所仰慕的老师斯宾塞也是如此虚伪,这样一个矫揉造作、物欲横流的成人世界让他更加茫然和恐惧,可是他又无法选择。由此可以看到霍尔顿成长过程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3.对身份转换的困惑
一个青年成长的主题是来自于身份的归属与认同,一方面他们将告别充满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年生活,另一方面即将步入神秘的成人社会。在这种转变时期,他们会对来自身份的转变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们需要有人来指引,引导他们正确的方向。在这种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他们对身份的归属有更多要求:在生理上迅速成长的他们渴望在心理上也得到独立,从而确定个人的社会角色。可是步入成人时期也意味着要承担成人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开始要肩负着对家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因此,一旦他们感到无法适应这个身份就会越发感到迷茫,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对于《麦田守望者》霍尔顿而言,他正是处于这种角色转换期,他对自己的社会身份无法确认,所以感到迷茫与痛苦,例如,成为律师这种成人眼里的“伟大事业”在他看来属于世俗的职业,他虽然不屑一顾但又无法找到自己合适的人生定位;又如他常常用满口脏话和我行我素来表现他所谓的“玩世不恭”及对社会的叛逆。他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孩子们不掉入他眼里虚伪、污浊的成人世界。这都反映出霍尔顿不能接受这种身份的转变,不能适应他被社会所赋予的角色,拒绝进入成人社会,而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他所承受到的心理压力及渴望自身身份的确认。
霍尔顿的这些心理矛盾是与他所生活的外界矛盾紧密相连的。二战后的美国,特质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围绕着赚钱和享受金钱带来的物质生活上,传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法则被摧毁,生活方式产生了剧烈的改变。社会矛盾突显出来,经济的发展淡化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人变得势利而虚假,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通讯、交通等方面的发达,却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阂,而媒介传播在少数人手中,让人的趣味庸俗化,虚无化的信仰让人更加麻木不仁和精神空虚。霍尔顿这样的少年,他们一脚踏入成人世界,但另一脚仍停留在孩童世界,一方面要面对成人世界的虚伪,另一面又保有着孩子的天真、诚实,于是他的内心矛盾就变为强烈而尖锐。
二、孤独的守望者
霍尔顿在小说里似乎一直被周围的世界欺骗和排斥,这一情节贯穿始终,就像他对自己喜欢的历史老师——斯宾塞说:“我现在只是在过年轻人的一关,谁都有些关要过”,他认为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试图在这样的世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出口。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霍尔顿的孤立其实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是红色猎人帽。这是一顶有很长鸭舌的帽子,这顶帽子令阿克莱大呼上当,认为它只适合打鹿时候戴,其实霍尔顿也明白这顶帽子会让人们产生想法,因此戴它的时候也会有所顾虑。然而私底下他对这顶帽子却非常偏爱,戴的方式也和常人不同,他常把鸭舌转到脑后去,他喜欢这种戴法。戴在脑后的红色猎人帽并非他的随意举动而是刻意为之,表明是他有意识的选择,与习俗相反。霍尔顿试图通过这种倒戴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他用孤立的方式试图表明自己的清高,不屑于跟周围人交往。可事实上和别人的交往令人困惑,这使他深受打击,因此他以桀骜不驯的表象来塑造他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正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消极的方式。所以说,霍尔顿的这种孤立感其实是他生活中仅能维持稳定的因素。
霍尔顿的痛苦大部分是来自于他的孤独。他从不表露他的情感,也不去试图挖掘问题本源,为了摆脱这种孤独,他迫切需要和人接触,他频繁出入戏院、公园、酒吧、电影剧院等各类公共场合,通过电话邀请各类能邀请到的人,凡是他碰到的无论是厕所里的陌生人或是出租车司机,只要有可能他都想请他们喝一杯进行交谈,但皆遭到拒绝或者无法沟通。这时的霍尔顿已经把孤独感累积到了绝望的地步,他艰难地寻求着理解,但每次他的努力都失败了,每个希望最后都成为失望。他与他人根本无法理智地进行交谈,最后他只能被孤独压倒而痛不欲生。尽管霍尔顿的行为显示他的孤独,但他却不愿面对,逃避反省,因为他需要依靠这种孤立来维持他和成人世界的隔离,来维持某种意义上的自我保护。孤独是霍尔顿所感受到的孤立的情感表象,而孤立是他极度痛苦的源头,也是自我防御的手段。
[1] 李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4-58.
[2]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41-46.
[3]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34-36.
作 者:兰一兵,南昌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