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向度的写作 单向度的人
——浅析《朗读者》中汉娜的形象特点

2011-08-15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中文系银川750021

名作欣赏 2011年9期
关键词:朗读者单向汉娜

⊙郭 艳[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中文系, 银川 750021]

多向度的写作 单向度的人
——浅析《朗读者》中汉娜的形象特点

⊙郭 艳[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中文系, 银川 750021]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是一部主题多元化的作品,该书多向度地书写并思考关于战争、人性、情爱、尊严、秘密等命题。女主人公汉娜是展开故事情节和集藏主题意蕴的重要人物,其个性心理及情感命运备受读者关注和争议。笔者认为汉娜具有本然真率、自尊自闭、单纯执拗的性格特点,单向度的人格特征是其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朗读者》 汉娜 单向度 自尊 个性

《朗读者》文字内容平易简约,但其主题内涵多重且蕴意深远:超越世俗道德的不伦之爱;法西斯战争对人性的戕害;正义法律审判对历史真相的阉割;文明之于蒙昧的强暴;生命尊严的生死捍卫……倘若仅以单一角度阐释该作品确实失之片面。

苏珊·桑塔格说:“阐释本身必须在人类意识的一种历史观中来加以评估。在某些文化语境中,阐释是一种解放的行为。它是改写和重估死去的过去的一种手段,是从死去的过去逃脱的一种手段。在另一些文化语境中,它是反动的、荒谬的、怯懦的和僵化的。”①国内很多评论者以历史、战争、爱情的角度单一、片面地阐释该作品实为误读。《朗读者》“最人性、最原生态的艺术意境,根本不是由对纳粹的控诉、对战争的反思和谴责构建的框图,而是由‘秘密’环绕叠加而成、由身体行为执行和传导的‘行为链’。从最初的性行为,到启蒙行为、审判行为,直至最后的死亡行为,由秘密而引发的悬念被精巧而优雅地揭示,情欲的秘密、纳粹身份的秘密、文盲的秘密”②。

《朗读者》再现了普通人的正常需求在非常态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下被挤压、被扭曲、被侵害的悲剧。同时,作品也在拷问每一个人——作者自我、读者、作品中的人以及现实中的人,思考关于爱情、正义、良知、尊严、价值、背叛、救赎等问题。《朗读者》呈现出这样一种进入的方式和过程——我们以为会看到的对历史和罪恶的批判、辩驳与反思,都化作问号,那些原本就让我们感到迷茫的,仍旧迷茫无解。③唯能确信的是《朗读者》属于“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生忏悔”④,在多重主题意蕴间,主人公汉娜以其单纯信念游走其中,织构起纷繁的作品主题。小说始终以汉娜为其叙述的轴线和反射的镜子,以此展开故事情节,映照汉娜所处的社会、时代和另一个主人公米夏的形象,也引出有关人性与心理的探究质问。这个人物形象特点鲜明独特,我们可将其形容为“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是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一书中的核心概念。马尔库塞借用这个词汇说明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已经成功地瓦解了个人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将人异化为一种所谓“单向度的人”⑤。“单向度”是一个有价值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和界定那些片面与残缺的事物。“单向度”实际有两种意思,一是在横向上只有一个方向;一是在纵向上只有一个深度,即扁平化、无反抗等。单向度的人就是认同现实、没有批判精神、不反思的人。借助这个概念形容《朗读者》中汉娜的人格结构或许是比较合适的。

一、本然的内心,执守的爱情

汉娜,一个简单明快、善良真率的女人,仿佛一株清新挺拔的绿树,具有朴实和母性的特质。她令青春的男孩米夏产生了强烈的好感,来自男女间神秘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吸引力促使青春勃发的他与离群索居的她冲破世俗道德而听任发自内心的本能渴求,年龄相差悬殊的他们因生命的本真需要迫切而和谐地融会在一起,铸就了一段非同寻常的不伦之爱。

起初两人也许还仅仅是情欲的结合,但当两人的灵魂沉浸于优美的朗读时,他们俨然开始向着灵肉结合的情爱过渡,开始用心灵朗读着生命,忘却自我忘却俗世,本能简单地品味着爱。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镜头中,他们赤裸身体,或在浴缸,或在床上,米夏捧书深情朗读,汉娜深情倾听的一个个镜头,绝没有情色和放荡,没有低级趣味,相反却透出人性最内在真实、美丽动人的力量。当两人骑着单车飞驰在美丽的乡间田野,徜徉在异乡的街道,人性的率真纯粹和美丽的自然交融无间,汉娜在这浪漫温情中变得格外柔软和安宁,简单无功利的情爱投射出人性的纯粹与质朴。

爱的发生也许偶然,也许轻易,但能够左右对方一生,除了彼此再不能接纳别人,如此,不是爱又是什么呢?这份情爱缠绵纠结于汉娜的一生,她执守内心记忆中的风花雪月,用尽一生品味心中的爱情,让她放弃平顺的工作漂泊他乡的是这份情,而最终令她失去尊严厌倦生命的竟也是这份难言之情。小说由此细腻刻画出了汉娜内心的本然纯粹和执守专一。

二、简单的自我,本能的选择

对于情爱、自然、宗教、知识的沉醉状态是汉娜单纯内心的表现。缺乏理性引导,听凭感性而为,没有功利,隔绝俗世,完全是弗洛伊德所谓“本我”的真切呈现。她只是凭着本能,看着眼前的现实境况,自以为正确地做出每一次人生选择。她以一种近乎原始的自然真率和人性的纯粹透明面对身处的文明社会。渴望读书却又无法读书成为她此生无法选择的无奈与痛楚,更成为羁绊她一生的绳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错失文化教育不仅是家庭社会的责任,更是汉娜自己退缩放弃的结果。越是因缺陷而自卑,越是不敢正视缺陷,更无力改进不足,懦弱的个体命运顺势夹裹于强悍的社会洪流,顷刻淹没。

“生活是单向度的、一去不复返的,一旦做出选择,就决然地排除别种可能性。别种可能性和你的选择失去充分比较的条件,你也就无法证明你的选择是否最佳或最劣。”⑥汉娜在选择维护自尊而隐瞒个人文盲身份的同时也就选择了一条悲剧的路,她不得不选择辞去电车公司的工作,不得不逃避和舍弃米夏,然后又以同样的原因不得不选择放弃西门子公司的工作,出于生存本能地选择了随即而来的纳粹党卫队招兵,却也从此选择了一条黑暗的人生道路。汉娜因情感的偶然性本能选择,进而选择了后来一次次的失去与放弃,也就选择了在捍卫自我尊严的同时失去更多,甚至失去生命的悲剧人生。汉娜的选择看似主动、自我,实则被动、无奈。为维护尊严,为实现忏悔,为祭奠爱情,她选择了认罪自罚。甚至为了尊严和爱情,在熬尽年华岁月即将迎来自由的前夕,她又决绝地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和米夏都不得不为汉娜的选择而感到意外与震撼!汉娜的“本我”显得单纯而无害,她的选择多是单一判断下的单一选择,方向源自她内心超乎寻常的敏感与自尊。

《朗读者》以汉娜被审判这一核心事件为背景,深刻地反思了囿身特定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各自应承担的罪责,仿佛一场对全人类的人性审判。对于审判者来说,“日复一日他们坚持着那同样水平斗志昂扬的攻击。可惜,他们却没有取胜”⑦。法的苍白与疲软可见一斑,法并非完全能代表光明与力量⑧,反而是目不识丁、本然率真的汉娜不经意中彻头彻尾地嘲讽了整个文明社会。但她绝未理智地洞察这一切,终究在被动中被他者推搡到了个人命运和时代社会的风口浪尖。“她其实根本不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她是在为自己的真理和正义而战。”⑨这就是简单的她的本能选择。

三、冥顽的自尊,固执的个性

汉娜的自尊可谓“冥顽”,对于个人自尊的坚守堪称偏执。冥顽自尊与固执个性恰是酿成其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由于无法读写,她失去了从文化及其社会秩序中获得正常尊严的可能,所以把掩盖这种失败作为一生拼死维护的尊严本身。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向往越强烈,那么对自己文盲身份的厌恶和恐惧也就越强烈。这让她近乎疯狂和偏执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这种创伤性的尊严贯穿了汉娜的一生,构成了她的精神核心。⑩

“性与爱的原欲能量促使汉娜艰难地踏上文字扫盲的文明进程,但无法抹除她所特有的原始性和纯粹性,无法扫除她对于人性肉欲本质的认识盲点。汉娜迟迟明了:对战争罪恶判决的利刃,未必有身体的苍老更易使爱、特别是性与女人一刀两断;也未必有亲爱的人对其自尊的折损那么痛彻心扉。”⑪多年后再见,汉娜的沧桑面庞和衰老气息让米夏流露出退却与逃避。自尊被心爱的人践踏,生命变得毫无意义,阅读成为一曲生命挽歌,至此,她失去了所有:自由,内心的美好情感,继续活下去的希望和力量,而她拼力维护的人格尊严如今也岌岌可危,在临近获释出狱的黎明时分,汉娜把书踩在自己裸露的双脚下,找到一个离开这个世界的位置,以死挽回那至死不渝的生命尊严。⑫

汉娜有着足以致自己于死地的自尊心,对文字始终不渝的敬畏心,对爱情心痴身守的执著心,以及对人生选择的固执心。当初因电车公司准备提升她的职位,而她不愿因此泄露自己目不识丁的隐私,不愿爱人米夏因此看轻自己,所以选择逃离。选择参加纳粹党卫队的征兵,也只是因可以回避文盲的事实。在法庭上面对那些无耻自私、谎言弥天的加害者,面对义正词严、咄咄逼人的法庭审讯,面对深藏内心、矢志不渝的爱情,她固执地以隐瞒自己的缺陷、保守个人的自尊为重,却以承载千夫所指的纳粹刽子手罪行作为代价。对每一次人生的选择,她固执己见,从未后悔。她的思维方式若按文明社会中明哲之人的判断可谓愚蠢,但反躬自问,汉娜的作为实又令所有未被审判的人,令整个文明社会深感羞惭。

看似深不可测,实则简单至极。表面坚强,有着不容侵犯、侮辱的冷峻表情和硬朗、干练作风,内心实则极度自卑、敏感、脆弱、痴情。她近乎疯狂,不惜一切代价掩盖自己文盲的身份,以维护个人生命尊严,但简单的想法却无法获取简单的生活。这就是《朗读者》中的汉娜施·密茨——一个“单向度的人”。

①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② slip886:《关于<朗读者>》,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53520.shtml,2009年4月21日。

③⑫张遂遂:《〈朗读者〉——那个你一直盯着看的女人》,http://www.sina.com.cn,2009年7月1日。

⑤[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⑥邱岚:《论个人生存的可悲性》,《当代文坛》,2006年第3期。

④⑦⑨⑪ [德]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钱定平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第90页、第81页、第172页。

⑧ 张国龙:《历史寓言书写及对德国成长小说宏大叙事传统的超越——评〈朗读者〉》,《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第117页。

⑩Zeroo:《〈朗读者〉:“平庸的恶”、失落的正义和宽恕》,http://bbs.saraba1st.com/thread-440057-1-1.html,2009 年 2 月16日。

作 者:郭 艳,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中文系讲师,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学艺术理论研究。

编 辑:魏思思 E-mail:sxmzxs3@163.com

猜你喜欢

朗读者单向汉娜
单向空间
单向街书店:智力、思想和文化生活的公共空间
合伙谋杀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知世界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