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杜甫对神话传说的接受与运用

2011-08-15殷满堂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名作欣赏 2011年29期
关键词:杜诗杜鹃神话

⊙殷满堂[长江大学文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作 者:殷满堂,文学硕士,长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诗学。

古代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土壤与源泉,历代的作家都从中获取了丰富的滋养并创造出不朽的作品。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杜甫也表现出对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浪漫主义素材的特有的喜好,翻检一下杜诗,我们会发现杜诗一千四百零五篇中,涉及神话传说的篇什就有百十篇,所占的比例虽不算太大,但所涉及的神话传说范围却相当广泛,包括牛女神话、月亮神话、古蜀帝传说、西王母神话、湘妃女神神话传说、泉客珠的神话传说、凤凰的传说、萧史弄玉的神话传说等等,几乎涵盖了古代主要的神话传说类型。杜诗借用神话意象或抒情言怀,表达思亲怀乡、忧时伤事的情怀,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或感物言志,表达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思想见解,因此表现出很强的理性精神。总之,杜诗中的神话意象别具韵味,为杜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于想象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①远古时期的神话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童年的天真,充满着大胆的想象、幻想的因素。从这一点上看,诗与神话精神相通,因此历代诗人往往在作品中运用神话驰骋想象,抒发情怀,杜诗中的神话也大多如此。如《一百五日夜对月》即是“: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在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把“吴刚伐桂”和“牛女七夕相会”两个神话意象融于一部作品中。杜甫此诗作于至德二年(757)身陷长安时,在寒食之夜无家可归而更加思念家乡亲人,不禁泪眼婆娑,但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现实思念的痛苦中,而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迷离神奇的神话世界里。他希望吴刚将月宫里桂树斫却干净,让月之清光更多地照向自己的家人。非常自然地将吴刚伐桂的神话意象引入诗中,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之情。“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郎织女隔河而居,苦守相望,只有每年七夕才能渡河相会。诗人以牛郎织女七夕相会预言自己和家人聚首有期,借用神话意象表达了在动荡的岁月里对合家团圆的渴望之情。诗人把现实与神话、目睹与遐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炽烈,想象丰富,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从杜甫对神话的运用上看,我们不难发现,他往往选取古代神话中的某一典型情节或情境,“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而不大关注整个神话故事的内容。因此同一个神话故事,在不同的作品中就有了不同的意义。例如《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娥寡,天寒耐九秋。

这是杜甫的一首著名的咏月诗,诗的前四句写月出之景,由月及人,然后又由人及月产生联想,月宫中捣药的玉兔让诗人联想到象征着衰老的鹤发,诗人不禁感慨人生之短促,又由月宫中披着黑色貂裘的蟾蜍,写出了人生中的寒意。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衰老凄凉的意态。接着又用寡居月宫的嫦娥无法忍受月宫的孤寂苦寒来隐喻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景。故施鸿宝《读杜诗说》云“:娥独处而耐秋,亦同己之孤寂矣。”②同为月亮神话,《一百五日夜对月》取“吴刚伐桂”表达思亲怀乡之情,而《月》则用月宫中的玉兔、蟾蜍以及寡居的嫦娥来写自己的孤寂与悲凉的情怀。

杜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借神话意象去表现忧时伤事的主题。如他的另一首诗《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浦起龙《读杜心解》云“:对月而伤时事也。二载闰八月,始有收京之命,时尚未有此举,故伤之也。月本欲其明者,此则因帝座久偏而怪之。”③诗的前两句把“天上”、“人间”对举,写出了对家人团圆、国家太平的渴望之情,接着将神话中的蟾蜍、玉兔两意象引入诗中,“蟾兔以比近习小人。入河不没,不离君侧也。捣药长生,潜窃国柄也。丹心益苦,无路以告也。自发添明,忧思致老也。故结言休照军营,恐愈触其忧耳。”④

杜诗中表达这种忧时伤事的情感的最典型的作品,还是他入蜀后写下的两首杜鹃诗。即一篇《杜鹃》,两篇《杜鹃行》。

《杜鹃行》: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

杜鹃作为蜀地的一种候鸟,与古蜀国的一个帝王有关系,《华阳国志》记载:“鱼凫王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患,帝遂禅位于开明,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因此唐代诗人都好用这一典故,来表达心中的悲苦之情。但杜诗中的这一神话意象多以感伤时事。关于此诗的意指,洪迈《随笔》云:“明皇为辅国劫迁西内,肃宗不复定省,子美作《杜鹃行》以伤之。”黄鹤援事证诗曰:“上元元年七月,李辅国迁上皇,高力士及旧宫人皆不得留,寻置如仙媛于归州,出玉真公主居玉真观。上皇不怿,成疾。诗曰:‘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盖谓此也。”卢元昌亦曰:“蜀天子,虽指望帝,实言明皇幸蜀也。禅位以后,身等寄巢矣。劫迁之时,辅国执,将士拜呼,虽存君臣旧礼,而如仙、玉真一时并斥,满眼骨肉俱散矣。移居西内,父子睽离,羁孤深树也。罢元礼,流力士,彻卫兵,此摧残羽翮也。上皇不茹荤,致辟谷成疾,即哀痛发愤也。当殿群趋,至此不复可见矣。此诗托讽显然。”⑤很显然,这首诗不是一首简单的歌咏杜鹃的诗,而是一首托讽寓言之作,用杜鹃代指古蜀帝,又通过古蜀帝的神话表达了对唐玄宗禅位以后骨肉俱散的深切同情。同时又以“杜鹃啼血”表达了唐玄宗心中的悲苦之情。

另一首《杜鹃行》表达了相同的主旨:

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跳枝窜叶树木中,抢佯瞥捩雌随雄。毛衣惨黑貌憔悴,众鸟安肯相尊崇。隳形不敢栖华屋,短翮唯愿巢深丛。穿皮啄朽觜欲秃,苦饥始得食一虫。谁言养雏不自哺,此语亦足为愚蒙。声音咽咽如有谓,号啼略与婴儿同。口干垂血转迫促,似欲上诉于苍穹。蜀人闻之皆起立,至今学效遗风,乃知变化不可穷。岂知昔日居深宫,嫔嫱左右如花红。

作为中国古代一位集大成的诗人,杜甫身上不仅充满着诗性智慧,而且体现着理性的精神,因此,他的诗作不仅抒发了浓烈的情感,而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杜甫对神话传说的接受与运用上还有一个特点,即理性化。这种理性化一方面表现为杜甫以理性之眼光对虚妄的神话传说的置疑,如《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胧。”关于这几句诗的诗意,仇兆鳌《杜诗详注》做如下解释“:首言牛女会合,出于俗传之妄。朱注:牛女会合,自汉人已有其说。吴均《齐谐》又桂阳成武丁事以实之,世俗多为所惑,公故力辟其诬。”⑦对于牛女神话传说的怪诞、无稽考,杜甫采取了“力辟其诬”的态度。

理性化还表现为杜甫尚德和尚功的诗歌价值观。作为一个儒家思想的忠实信奉者,杜甫非常重视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他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他在《同元使君舂陵行》的序中对元结的《舂陵行》诗赞道:“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委婉顿挫之词”,杜甫肯定了元结诗歌具有“比兴体制”和“委婉顿挫之词”,着重是肯定了元结继承诗歌美刺比兴的传统,运用诗歌对统治者进行讽谕,产生了有益于政治教化的作用。因此比兴既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是一种讽谏方法,汉代的儒家就主张“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以含蓄的方式讽谕以达到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对传统神话进行了积极的改造,往往选取神话元素以比于物,最终达到讽谕世人、实现政治教化之目的。例如《牵牛织女》即是这样的诗,诗的前八句在言牛女神话传说的“蒙胧”无据之诬妄后,次十四句描写了唐代七夕上至公卿下到百姓曝衣乞巧的风俗,最后由牛女之事引申开去: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舅姑事,敢昧织作功。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仇兆鳌《杜诗详注》解释这段诗意云:“此因织女而及夫妇,见人情不可苟合。女子待嫁,未免忧心忡忡,但以礼律身,唯勤事织作而已。盖夫妇之道,通于君臣,臣一失节,则君将不容矣。妇一失身,则夫将见绝矣。故知大而仕进,小而婚配,皆当出于至公也。牛女渡河,说既荒唐,旧俗乞巧,显涉私情,故以夫妇人伦之道讽谕世人。君臣句,特比语耳。”⑧诗人由牛女之事转而言及夫妇之道,诗人嗟叹“秉心郁忡忡”的未嫁女,言行举止要严守规矩,防身失节,勤勉劳作。夫妇之间应遵从礼法,夫妇方能彼此恭顺,达成佳期。诗人由此引申开去,又以夫妇关系喻说君臣关系,是说君有恩然后臣有义,君臣关系也应合乎礼法,这样君臣方能契合,达成佳期。

神话往往以其瑰丽的想象去描绘非人间的神奇的境界,但杜甫在运用这些神话素材时往往不是作天马行空式的奇想,而是始终不离开现实的土壤,通过神话的隐喻功能而赋予其现实的内容,充分运用神话意象去隐喻时事,讽刺世态,抨击弊政。杜甫有时将荒诞与现实熔于一炉,让读者感到似真似幻,充满着迷离惝恍的韵味。如《客从》: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泉客珠的神话传说主要见于张华《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述异记》“: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吴都赋》刘渊林注:“俗传鲛人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⑩泉客即传说中的鲛人,诗人以泉客珠化为鲜血的这一荒诞故事来隐喻老百姓所受官府横征暴敛之苦,对人民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暴行进行了血泪的控诉。正如明代王嗣所说“:此为急于征敛而发。上之所敛,皆小民之血,今并血而无之矣!‘珠中隐字’,喻民之隐情,欲辨而不得矣。”⑪

杜诗还经常以神话中的人物隐射现实中的人物,从而达到对现实的批判。如以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来比杨贵妃。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秋兴八首》之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现代学者叶嘉莹认为:“杜甫的诗凡说到瑶池或说到王母,往往暗指了一个女子。这句暗指的是什么?是玄宗的专宠贵妃——杨贵妃是做过女道士的。所以这个‘王母’不只是指的神仙,而是女子、是爱情、是对于爱情的耽溺了。”⑫

在对杜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杜诗虽然大量地吸收和借鉴了神话艺术的元素,但始终没有脱离现实的土壤,表现出诗人所特有的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精神。杜诗神话寓言的隐喻表达方式,是与中国传统的“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劝善惩恶”的书写原则相一致的,是古代士大夫深沉的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②(清)施鸿保:《读杜诗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2页。

③(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65页。

④⑤⑦⑧⑨⑩(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82页,第838页,第1320页,第1322页,第1322页,第2036页。

⑫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8页。

猜你喜欢

杜诗杜鹃神话
爱情神话
云上杜鹃
《红楼梦中的神话》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贫困无田杜太守
红杜鹃
“神话”再现
杜诗对高丽汉诗影响初探
作为春花的杜鹃
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